劉金平
(遼寧省朝陽縣畜牧技術推廣站,遼寧朝陽 122000)
遼育白牛在遼西地區高效飼養技術研究與推廣
劉金平
(遼寧省朝陽縣畜牧技術推廣站,遼寧朝陽 122000)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遼育白牛在遼西地區高效飼養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
肉牛養殖;技術
2000年至2013年,為了推動遼西地區肉牛養殖業發展,幫助農民養牛增收,遼寧省畜牧業經濟管理站在朝陽地區實施了《遼育白牛在遼西地區高效飼養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
項目實施期間,共推廣夏洛萊牛和遼育白牛凍精550余萬劑,輸配母牛300余萬頭,新增改良牛262萬余頭;出欄優質育肥牛176萬頭(包括從項目區外購入的架子牛),新增優質牛肉50.1萬t。
項目牛群通過實施相關配套技術,平均受胎率達88%,比項目實施前提高了8.6個百分點;母牛的平均初配體重339kg、成年體重458kg,分別比之前提高了70kg和138kg,母牛的產犢間隔14.5個月,縮短了3.5個月;6月齡斷奶公犢體重217kg,母犢體重188kg,分別提高了50kg和30kg;350kg以上架子??焖儆嗜赵鲋剡_2500g(400kg體重以上),料(精料)肉比達2.7:1,比項目實施前提高了47%和20%,斷奶公犢直線育肥至16~18月齡出欄體重580kg,屠宰率58.7%。
經測算,項目新增純收益18.35億元,投資收益率22.85,農民得益率43.15,投入產出比1∶24;幫助2千余戶農民走上養牛致富之路,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崗位4千余個;推動了飼養方式由放牧向圈養的轉變,促進了當地草地和生態環境保護。
通過推廣該項技術,項目區肉牛飼養生產水平明顯提高,肉牛生產量大幅度增長,農民收入顯著增加,肉牛產業已經成為項目區農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
項目實施期間共推廣夏洛來和遼育白牛優秀種公牛凍精550萬劑,牛人工授精技術推廣覆蓋率達100%。牛群經過夏洛來或遼育白牛2至4代的級進雜交,項目實施前所表現的體軀狹窄、肌肉度差、繁殖性能和肥育性能低的缺點有了根本性的改變。目前,項目地區牛群中符合遼育白牛外貌特征的牛占60%以上,母牛群全身被毛白色、體型大、全身肌肉豐滿,肉用牛體型特征明顯,育肥公牛增重快,產肉量多,外貌和主要生產性能達到了或接近專門化肉用牛水平。
項目牛群由于采用了遼育白牛育種相同的繁育路線,立足項目地區肉牛生產實際,遵循遼育白牛的品種特點,整體推廣了配套技術,實現了牛群優良性狀的充分發揮。據抽測,牛群的成年母牛體重為458kg,6月齡斷奶公犢和母犢體重分別為217kg和188kg,母牛的繁殖成活率達90%,架子??焖儆孰A段日增重達2500g(體重400kg以上),料(精料)重比2.7:1,斷奶公犢持續育肥至16~18月齡日增重達1250g,出欄體重580kg。項目牛群的主要生產性能接近甚至超過了主產區遼育白牛的水平。
項目通過推廣肉牛優良品種,應用高效生產技術,推動了肉牛業發展,為肉牛規模養殖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和牛源保障。到2010年末,項目地區新建遼育白牛育肥示范場20個,肉牛養殖小區100余個。示范場和小區應用遼育白牛高效育肥技術,在2006年至2010年間共出欄育肥牛176余萬頭(包括從項目區外購入的架子牛)。肉牛養殖尤其是育肥生產的規?;潭扔辛舜蠓岣?。
項目實施前,該地區普遍采用傳統的黃牛養殖方式,飼養管理粗放,母牛以放牧為主,青年牛掉架子,育肥完全采用架子牛育肥。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肉牛新品種和科學飼養方式等相關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尤其是典型的示范帶動,改變了養牛戶固有的落后養殖觀念。在此基礎上,通過技術到戶活動,幫助養牛戶采用良種及其配套技術,收獲品種改良和科學的精細管理所帶來的收益,實現了養殖方式觀念和技術上的根本轉變。
[1] 宋巴達瑪.肉牛高產高效養殖技術示范與推廣效果[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32(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