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峰
青海省祁連縣創新農牧業生產經營體制的調查報告
秦玉峰
(青海省祁連縣默勒鎮畜牧獸醫站,青海祁連 810499)
農牧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現代化滯后,是現代化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如何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創新農牧業生產經營體制,增強農牧區發展活力是祁連縣農牧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祁連;農牧業;創新;經營體制;調研報告
祁連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是一個典型的由多民族構成的人口小縣、國土大縣、資源富縣。全縣轄7個鄉鎮45個行政村,總人口5.1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9.5%。全縣農牧業建設把“現代、生態、示范”作為發展的關鍵,堅持“好中選優、整體規劃、集中投入、科學打造”的原則,不斷探索示范點經營體制創新,通過政策扶持、支農扶持,提高了畜牧業組織化和發展質量,在生產經營方式上實現了“六統一”,即草場統一管理、種畜統一引進、疫病統一防治、市場統一經營、牲畜統一選育、畜產品統一銷售,建立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至2015年,畜牧業總產值52204.84萬元,糧油總產量達279.47萬kg,其中糧食作物產量 203.37 萬kg,油料作物產量76.1萬kg,蔬菜產量363t;牛、羊、家禽出欄分別達4.15萬頭、61.89萬只、7.5萬羽,出欄率達25.12%、61.98%、55%;肉、奶、毛產量分別達到15799t、10987t和1314t;實現農牧民人均收入12686元,其中:農民人均收入7900元;牧民人均收入16855元。
2.1政府加大項目和資金扶持,支持合作社發展
一是資金扶持。對國家投入農牧業生產基礎設施、農牧業主導產業發展的建設項目優先安排給有條件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承擔。全縣22家專業合作社能為農牧戶提供多種形式的技術推廣服務,8家專業合作社得到州級扶持,對31家合作社進行了縣級重獎。二是項目扶持。通過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選擇具備條件的合作社承擔涉農項目。三是在信貸上予以幫助,多方籌措。有關部門和金融機構不斷創新信貸模式,簡化了貸款審批手續,解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資金需求。
2.2建立健全機制,規范運行
針對各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初期存在的合作制度不完善,組織機構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對專業合作組織加強了業務指導,包括合作社組織機構、章程制度、運行機制、利益聯結等方面,做到了“邊發展、邊指導、邊規范”。本著“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對重點推進的每一個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規范的《章程》和《內部管理制度》。對專業合作組織的性質、宗旨、成員權利與義務、組織機構、合作內容、運作方式、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具體規定和要求。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理事會和監事會,完善機構,強化財務監督,促使其沿著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2.3組織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畜產品質量
通過捆綁資金、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和技術,有效推進農牧業生產向規?;蜆藴驶较虬l展,不斷加快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步伐,提升農牧業綜合效益。目前,在專業合作社建成標準化養殖牧場13個、藏羊、牦牛繁育和育肥基地2個、標準化生豬養殖場1個,全部采用統一引進良種、統一購買飼料、統一防疫用藥、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組織銷售的“五統一”的標準化運行模式。
2.4提高市場競爭力,增加農牧民收入
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把分散農牧戶聯合起來,在市場競爭上,實現了由“單指”向“拳頭”的轉變,不僅增強了市場競爭力,還避免了農牧民內部無序競爭,實現了農牧民增收的目標。合作社在農村牧區的帶動力日益增強,起到了“建一個組織,興一個產業,活一地經濟,富一方百姓”的重要作用。
2.5實施訂單式銷售,有效降低市場風險
由農牧民合作社統一組織訂單,按照客戶和市場的要求組織入社農牧戶定向的開展種植和養殖,實現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有效銜接,降低了市場風險。如祁連山草原牦牛繁育專業合作社,在這方面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訂單農牧業道路,每年簽訂羔羊、犢牛訂單協議,每年實現純收入1240萬元。
(1)由于全縣農牧民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為3~5年,導致管理人員思想觀念保守,接受先進技術技能的能力弱,信息閉塞,走出去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思想意識不強,“等、靠、要”等依賴思想嚴重,缺乏競爭意識、市場意識、發展意識和組織管理、統籌協調、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從而制約了專業合作社的創新和發展。
(2)現有合作社不同程度存在規模較小、服務功能較弱、合作層次不高、帶動能力不強的問題。大多數合作社主要以提供信息、技術、培訓或農產品銷售中介等層次的服務,以合作社自身的經濟實體開展儲運、加工、營銷合作的合作社為數較少,組織化程度低,社會化服務能力弱。
(3)多數合作社結構松散,運行不暢,缺乏有效的服務,加之集體的經濟積累少,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實體的經濟產業鏈,致使合作社作用發揮功能不健全,產品大多數是農牧民零散自銷,農畜產品流通銷售缺乏技術、信息服務,為合作社社員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十分有限。
(4)初級農畜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缺乏打造品牌意識。合作社自身產業基礎薄弱,自我積累少,還停留在低效階段,沒有真正的利益共享機制,難以在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等方面有所作為,都是以直接出賣原材料和活畜為主,現代化、精細化、市場化生產形式落后,存在規模小、產品單一、結構不合理,導致產品過剩,滯銷市場,無法形成特色品牌,市場競爭力弱。
(1)以耕地、草場規范化集中流轉為目標,完善提升縣、鄉鎮土地流轉服務平臺的功能,不斷創新土地草場流轉模式,探索建立流轉市場、流轉機制和流轉經營體系,促進農牧區土地、草場資源及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優化重組生產要素,建立規范有序高效的流轉服務體系,發揮鄉鎮牧合事務所的作用,探索建立“草原銀行”,實施草場掛牌流轉、競拍流轉,推行跨區域流轉,使現有草場資產真正發揮效益。
(2)發揮“示范、引領、帶頭”作用為目標,對現有農牧民專業合作進行兼并重組,按區域、產品、產業鏈、品牌等重新組建大型專業合作社和聯合社,引導合作社以產品和產業為紐帶開展合作與聯營,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
(3)堅持“積極發展、規范建設、擇優扶持、提升質量”的原則,采取“倒排式淘汰、擇優式扶持”方式,從入社率、入股率、集約率“三率”及產業帶動、農牧戶帶動、收入帶動“三帶動”入手,建立新型經營組織考核評價激勵機制。
(4)從農牧部門、各行各業選派優秀干部、技術人才開展“一人一社”、“一社一策”聯點幫帶服務工作,重點圍繞合作社規范化運行、財務管理、新型人才培養、制定生產經營計劃、技術和市場信息等方面提供一條龍服務,加快分工分業、轉產轉業步伐。
[1] 史生壽.推進青海省祁連縣農牧業集約化經營的思考[J].養殖與飼料,2010,(8):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