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春
養殖小區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韓金春
(黑龍江省紅星農場畜牧科,黑龍江北安 164022)
近年來,在優惠政策的鼓勵下,在各個“龍頭”企業的大力支持下,畜禽養殖有了空前規模的發展,在“公司+農戶”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各地又興建了許多“養殖小區”,使畜禽養殖由“公司+農戶”逐步向“公司+養殖小區”的規模化模式發展。但是,隨著畜禽養殖集約化程度的增加,畜禽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己經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到環境保護。但養殖小區重生產、輕環保的問題比較突出。因此,為了保障畜禽養殖業健康發展,應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養殖小區;環境污染;防治措施
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等法規宣傳,加大對養殖小區選址和規劃的備案管理,督促完善環保設施,對違反規定造成污染事故的加大處罰力度。近年來中央和地方的畜牧業投入增大,主要用于原有規模場的標準化改建,其中對糞污的處理是建設的主要內容。更加重視糞污處理是否合理、到位。通過法規宣傳、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提高廣大生產者的環保意識。
(1)小區應選在遠離居民區、居飲水水源的下游
以防對水源造成污染,養殖小區要選擇地勢高燥,易排水,通風良好,土質堅實,滲水性強,背風向陽的地勢。可以減少冬春風雪的侵襲。而地勢低、排水困難的地方,易造成環境潮濕。
(2)應選擇遠離交通要道,有利于防疫,減少和杜絕疫病傳染。小區周圍應有一定面積的空地,供糞污處理。
(3)小區內布局要合理,一般劃分為管理區、生活區、生產區和隔離區。管理區和生活區應在小區的最前方,在上風向。隔離區應在最后方,在下風向。生產區居中。
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減輕畜牧業對環境污染,促進經濟與生產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合理規劃,按照排泄量和消納量相適應原則,堅持總量控制,合理規劃養殖小區規模和定點,把養殖小區與農田、魚塘、園地一并規劃,達到農牧結合,種養平衡。二是積極推廣畜禽生態養殖和污染綜合控制技術,近幾年,各地積極探索出“農牧循環型”“漁牧結合型”“綜合利用型”和“生化處理型”等多種畜禽生態養殖的成功模式,在畜禽養殖污染控制中產生了良好作用。以達到畜禽糞便的多級循環資源化利用。
4.1作為肥料使用
畜禽糞便是農業生產的一種優質的有機肥源(見表1)。將糞污進行堆肥處理后利用,是我國目前使用較廣泛的形式。堆肥處理過程中,可殺死大部分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蟲卵,也可除去臭氣,方法簡單易行,投資少。經堆肥處理后肥效大大提高,可用于有機農業的生產。集中堆肥后也可運往異地使用。目前還出現了一種養殖——堆肥——菜地的生產模式,值得提倡。在堆肥過程中,也應注意糞水的外泄和下滲污染。
4.2畜禽糞便中含有很多營養物質,尤其是消化道較短的禽類,糞便中的養分含量更高
見表2。此外,糞便中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但由于糞便的適口性差,含有病原微生物以及可消化性低,而限制了它的使用。國外從40年代就開始了對雞糞進行處理用作飼料的試驗研究,到目前為止,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處理的方法大致有干燥處理、化學處理、發酵處理、青貯、熱噴處理、膨化處理等。處理后的畜禽糞便可用來做反芻動物及豬的添加飼料。如生長豬日糧中可添加雞糞5~10%,肥育豬添加10~15%,雞糞喂牛羊時可占到日糧的20~30%。
4.3利用沼氣工程
畜禽糞便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在高溫(35~55℃)厭氧條件下經微生物降解為沼氣和二氧化碳。通過沼氣發酵,可殺滅糞水中的病原微生物。血吸蟲卵在常溫沼氣池內7~22d被殺滅;鉤蟲卵經30天殺滅90%,兩個月死亡率達99%;蛔蟲卵30~40d被殺滅;痢疾桿菌在沼氣池中30 h死亡。改善了周圍的環境,減少了人畜共患病的發生,保證了人民的身體健康,有利于畜牧業的持續發展。
沼渣作為肥料,可以改良土壤質量,改善農作物生長環境。經過發酵的沼渣,病原體已基本被殺死,不會對農作物造成感染而發生病蟲害,是優質的有機肥,用它代替化肥,可以改良土壤,降低成本。
沼渣液作為飼料,用于養殖畜禽,節省飼料資源。據江蘇省沼氣研究所對雞糞沼氣發酵渣液的檢測結果顯示,其中含粗蛋白16.94%、粗脂肪29.28%、粗纖維5.32%、灰分36.4%、無氮浸出物12.06%、氨基酸總量為14.54%,其中賴氨酸0.87%。另外還含有核黃素、煙酸、銅、錳、鉀、硒、磷等多種營養素。趙書峰(1999)用雞糞發酵沼渣液飼喂生長育肥豬日增重提高43g/頭,料重比下降6.98%。
用沼液可以防治病蟲害,能夠避免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由于沼液中存在著許多氨離子和多種微生物,并含有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物質,能夠殺菌并對有害病菌有抑制作用。試驗表明,沼液對蚜蟲的殺死率為90.23%,對紅、黃蜘蛛的殺死率為95.25%,對矢尖晰的殺死率為91.55%,對其它青蟲的殺死率為99.4%。
[1] 張成文.規模養殖小區環境污染疫病防制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3,(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