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利生
也論牛結核病流行病學與診斷技術研究進展
萬利生
(江蘇泗陽縣農業委員會史集獸醫站,江蘇泗陽 223700)
牛結核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消耗性傳染病,其傳播流行影響畜牧業的持續發展和人類的健康。闡述了牛結核病流行病學和診斷技術方面的研究進展,以期為該病的診治與防控提供依據。
牛結核病;流行病學;診斷技術;研究進展
牛結核病是主要由牛分枝桿菌和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消耗性傳染病,可通過病畜傳播給人類或其他動物。牛結核病感染宿主譜廣,幾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溫血脊椎動物,其傳播流行不但影響到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更嚴重影響著人類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許多發達國家結核病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逐漸增加,而在一些貧困國家結核病已失去控制,特別是中非、南亞,因此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結核病處于全球緊急狀態。對檢出的陽性牛只不能及時處理,檢測手段的有限導致某些染疫牛無法流通限制,未能從根本上消滅傳染源,是造成牛結核病不斷發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整體外周環境不良,如牛舍陰暗潮濕、光線不足、通風不良、牛群擁擠、病牛與健康牛同欄飼養以及飼料配比不當、飼料中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均可促進本病的發生。由于野生動物獾、野牛、猴子、狐貍等動物結核病的出現,增加了牛結核病感染的又一途徑。野生動物通過排泄物將結核桿菌排出體外,污染了飼草、飼料和飲水等,家畜采食后感染結核桿菌,進而造成牛結核病的發生。現在,多數國家都不提倡使用疫苗的手段來控制牛結核病,而采用定期PPD皮試法檢測并屠宰PPD皮試診斷陽性牛的防控策略,許多發達國家就是利用該策略有效地控制了牛結核病。美國是第1個實行根除牛結核病的國家,自1971年實施消滅牛結核病的計劃以來,已經使牛結核病發病率降至0.5%,以后一直呈零星散發。美國于1998年實現了無結核病目標。歐盟國家于20世紀50年代簽署了控制牛結核病的協定,北歐的丹麥、比利時、挪威、德國和荷蘭等國已基本消滅了牛結核病,英國和法國處在控制狀態。
結核病是一古老而又復雜的人畜共患病,因為治療難度大,因此早期可靠診斷是防控本病的重要措施。同時,結核桿菌極難培養,對病原菌的體外培養和鑒定難于有效實施,因此結核病的診斷技術定位于免疫學或血清學檢測,目前世界上用于牛結核病的成熟可靠的診斷或檢測技術僅有提純結核菌素皮膚接種試驗(包括頸部PPD皮試和尾根皺褶部PPD皮試)和γ干擾素ELISA試驗。 轉貼于 233網校論文中
結核菌素提純蛋白衍生物(PPD)試驗一直應用于動物和人結核病的免疫診斷法,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和我國農業部均將此方法列為牛結核病檢疫的標準試驗,此法至今仍是國內外實際檢疫中最為實用的診斷方法。而其他檢測牛血清抗體的ELISA方法或免疫金標方法,因為結核病引發的體液免疫的滯后性,無法用于獸醫臨床試驗。PCR試驗已用于許多動物疫病的快速檢測,但因分枝桿菌間的相互交叉干擾,或者待檢樣品中細菌過低過雜,易于造成假陽性和假陰性,因而檢測結核病的PCR診斷試驗大都停留在實驗室制備和應用階段,在牛結核病的實際診斷中少有報道。澳大利亞已研制出牛結核病的γ干擾素ELISA試驗,應用結果表明,本方法比傳統的結核菌素法診斷牛結核病更敏感,并可有效解決假陽性的問題,γ干擾素ELISA試驗將是牛結核病診斷的一個主要發展趨勢。
牛γ干擾素測定法的廣泛性田間試驗已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完成,并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被認可為正式試驗,美國和其他歐美國家也正在進行本方法的區域試驗和驗證,以探討徹底替代PPD皮試法的可能性。目前已有20多萬頭經過測試,本法敏感性為77.0%~93.6%,而相比較的結核菌素試驗敏感性為65.6~84.4%。西班牙學者選擇了85個牛群1136頭牛進行了牛頸部PPD比較皮試(SICCT)和γ干擾素ELISA試驗比對,并且用細菌培養和PCR予以確認,結果γ干擾素ELISA檢測法的敏感性為84.9%,SICCT的敏感性為80.2%,將2種方法結合起來的敏感性為92.9%。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也開展了頸部PPD皮試和γ干擾素ELISA比較,證實二者間陽性符合率較高,達90.6%。
牛頸部PPD比較皮試(SICCT)操作要點:一是部位。牛頸部同一側,中上部1/3處區域。二是注射器。針尖不能太寬太長,直徑0.45 mm、長度3~4 mm為宜。三是劑量。牛和禽PPD劑量不低于2 000 IU/0.1 mL,一般為2 000~3 250 IU,如采取TB根除計劃則提高為5 000 IU,接種量基本為0.1 mL,不高于0.2 mL。四是間隔距離。牛和禽PPD注射部位間距15~20 cm。五是結果判定。72 h后判定,如皮厚差4 mm以上,有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則判定為陽性;2.1~3.9 mm的判為可疑;2 mm以下的為陰性。凡判定為疑似反應的牛只,于第1次檢疫60 d后進行復檢,其結果仍為疑似反應時,經60 d再復檢,如仍為疑似反應,應判為陽性。牛尾根皺褶部PPD皮試(CFT)操作要點:一是部位。牛尾根皺褶部。二是劑量。因敏感性低于頸部皮試,因此接種劑量應適當提高,可以提高至頸部皮試量的1倍左右。三是結果判定。72 h后判定,如皮厚差4 mm以上,出現可摸到或可見的腫塊時則判定為陽性。如呈現陽性則10 d后以頸部PPD皮試進行確認。
[1] 胡來根.牛結核病的診斷與防制[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4):110-111.
[2] 馬秀玲.奶牛結核病的發病特點及防控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24):172.
萬利生(1970-),女,江蘇泗陽人,主要從事畜牧生產與疫病防治技術推廣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