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健林 瑤
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治
韋永健1林 瑤2
(1.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革步鄉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隆林 533413;2.廣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水產畜牧獸醫局畜牧品改站,廣西隆林 533400)
仔豬腹瀉臨床上可將其歸結為傳染性腹瀉與非傳染性腹瀉兩大類。
仔豬;傳染性腹瀉;防治
1.1傳染性腹瀉
目前引起仔豬腹瀉的主要還是由病毒性和細菌性所致。
1.1.1病毒性 病毒性腹瀉是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和豬輪狀病毒感染,由病毒引起的以水樣腹瀉為主的急性傳染病的統稱。此類傳染病雖然病原和流行規律不同,但其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致病機理相似,養豬現場不易鑒別診斷,并呈混合感染,因此在中小型養豬場,可將此類傳染病歸納為病毒性腹瀉進行綜合預防和治療。
1.1.2細菌性 由細菌性引起的腹瀉在當前的養豬業中,最為常見的還是豬大腸桿菌病,也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一個主要因素。豬大腸桿菌可分為三種,即出生后1~7天為仔豬黃痢;8~21天為仔豬白痢;斷奶前后為水腫病。仔豬黃痢的腹瀉排出黃色或灰黃色的稀糞,發病急、迅速脫水、衰弱、死亡為特征。發病率隨日齡的增加而逐漸降低。仔豬白痢臨床上的下痢,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黏稠臭糞為特征。水腫病臨床特征為,突然發病,體溫不高,搖擺和共濟失調,臉部、眼瞼水腫,頭部變胖。
1.2非傳染性腹瀉
1.2.1低行糖型腹瀉 母豬由于飼喂不當或自身疾病而造成母乳分泌不足,乳汁過稀或過濃,及其營養不全等。仔豬開料過晚、補料不及時。硒、鐵等微量元素的缺乏。以上諸多因素造成仔豬體內營養吸收不足和不全,使體內血糖值降低,體質衰弱而致腹瀉。
1.2.2應激反應性腹瀉 主要由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而引起。較小的仔豬由于體內神經調節機能還沒有完善,對外界因素的刺激適應性較差,容易造成消化機能的紊亂,同時胃腸道機能發育不完善也是致病因素。通過觀察,引起仔豬應激性腹瀉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外界氣溫的劇變。②仔豬受到劇烈哄趕、捉拿及欄舍的調換。③斷奶所造成的應激。④飼料的突然轉換。
由于造成仔豬腹瀉的因素較多,因此在對其治療上,首先要分析病因,在臨床上可根據發病季節、特點及其典型癥狀米做出初步診斷,最后根據實驗室結果予以確診。
2.1由病毒因素所致的腹瀉
發病較迅速,傳播較快,并且下痢程度嚴重,同時還伴行嘔吐,其糞便有強烈的腥臭味,糞便pH值一般小于7。其中傳染性胃腸炎病毒不僅感染仔豬,各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其傳播快且有一定方向性;而輪狀病毒一般對3~8周齡的仔豬感染率高,成年豬和一周齡內仔豬很少發病。
2.2由細菌因素所致腹瀉
仔豬黃痢是乳豬以位黃色稀糞為主要癥狀,本病的病原體足是某些致病性的溶血性大腸桿菌,病初排黃色稀糞,后拉半透明的黃色液體,有腥臭味,嚴重時肛門松弛,排糞失禁,糞水污梁尾巴,會陰和后肢。仔豬白痢病性大腸桿菌。仔豬主要以下痢,排乳白色或灰白色,黏稠或粥樣,具特殊腥臭味糞便。仔豬紅痢又稱豬梭菌性腸炎,主要侵害3日齡以內的新生仔豬。本病的病原體是C型魏氏梭菌,為革蘭氏陽性,菌端鈍圓的大桿菌,在動物體內能形成芽飽。常見病豬排出含有灰色壞死組織碎片的紅褐色的液狀糞便,有特殊腥臭味,病豬日益消瘦和虛弱,一般生后第三天衰竭而死亡。
2.3哺乳仔豬低血糖性腹瀉
一般表現為整窩仔豬漸進性貧血清瘦,皮膚蒼白。發生在10日齡內拉黃色粘性稀糞,少數呈黃色水樣稀糞。
2.4應激性腹瀉
以拉未消化吸收完全的稀糞為主。一般對仔豬的精神影響不大,死亡率不高,但體重會急劇下降。
2.5一般病理剖檢方面的診斷
胃有內容物,腸有黃、褐色液體,腸充血,腸絨毛萎縮,小腸菲薄是傳染性胃腸炎的典型特征。而大腸桿菌主要是腸允血、腸壁輕度水腫,胃腸卡他性炎癥。腸擴張充盈液體、腸黏膜腫脹、充氣,仔豬低血糖癥剖檢可見肝臟呈橘黃色,邊緣銳利,質脆易碎;腎臟淡土黃色;胃空虛。空腸漿膜下有很多小氣泡,內容物呈現紅色血樣,含有壞死組織碎片者多是梭菌腸膜發炎;大腸粘膜有出血性炎癥和壞死性炎癥,多由豬痢疾密螺旋體而致。
引起仔豬腹瀉的多種因素,在臨床上往往是混合存在的。在致病作用上也呈現相互促進誘發的,即外界因素引起應激性腹瀉和細菌的侵入而誘發病毒、細菌性腹瀉,同時也給寄生蟲的繁殖造成有利條件;而寄塵蟲性腹瀉又可誘發細菌性腹瀉的發生。因此,對仔豬腹瀉的控制需要一個綜合全面的措施。
3.1加強科學的飼養管理
3.1.1保持豬欄衛生、干燥和經常性清毒。每批母豬轉走后應對產床、圍欄、料槽及地面徹底沖洗、消毒,5~7天后再轉入下一批豬只。生產期間,應持每周帶豬消毒兩次。產房門口應設腳踏消毒池,工作人員進產房時必須進腳踏消毒池消毒,每周對全場進行消毒一次。
3.1.2產房和仔豬培育箱的保溫 產房溫度應在18~20℃;仔豬保溫箱應為:仔豬出生后1~7日齡為34~30℃,8~14日齡為30~28℃,15~30日齡為28~25℃。
3.1.3堅持按期進行疫苗和藥物預防 ①母豬臨產前40天和15天,各肌肉注射一次仔豬大腸桿菌腹瀉K88、K99、987P三價滅活苗,每次2ml。②對剛分娩后的母豬注射1~3次常量青、鏈霉素,以防止產后感染,確保乳汁質量。③乳豬出生后,未哺乳前,每頭灌服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4萬單位,或硫酸鏈霉素10萬單位,每天2次連服2天。
3.1.4仔豬吃乳前可用0.1%高錳酸鉀水清洗消毒母豬乳房及外陰部并且擠掉幾滴陳乳,保證仔豬吮到干凈的初乳。盡早獲得抗體的保護,減少拉稀。
3.1.5仔豬生后2天內注射性血素lml,5~35日齡分別注射0.1亞硒酸鈉—VE,注射液0.5ml,以防鐵、硒不足引起的拉稀,增強抗病力。
3.1.6對于病毒性腹瀉目前尚無很好的疫苗來預防,對已發病的豬場,應對未分娩母豬進行人工感染可使哺乳仔豬從免疫母豬中獲得免疫力。從而保護仔豬免受感染。
3.1.7每年應定期對寄生蟲進行普查,根據情況定期進行統一驅蟲。發病嚴重的豬場在母豬進產房前,在飼料中添加球蟲藥如:莫能霉素、馬杜拉霉素、鹽酸氨丙啉等。
3.1.8加強科學喂養,對于懷孕母豬要給予全價的飼料,保證其營養的全面需要。哺乳母豬應根據所帶仔豬的多少而配給飼喂量。實踐證明即使泌乳充足而乳汁中營養成分不全或比例不協調時,也會引起仔豬腹瀉。也可在飼料中添加防拉痢藥。
3.1.9哺乳仔豬要及早補料,以鍛煉胃腸機能,即生后7日就開始其練習吃乳豬料,在飼喂上要堅持少量多次的喂法,力爭在仔豬斷奶前使期采食顆粒量在600g左右。應注意飼料的變換要有一周的過度期,避免對仔豬猛烈轟趕和捉拿,在仔豬調欄前應減少飼量。
3.2仔豬腹瀉的治療
根據病因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發現一頭仔豬腹瀉,就應對全窩乳豬進藥物的預防性治療。
3.2.1對于傳染性胃腸炎,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治療,一般采取一些對癥療法,如止瀉、輸液等。可配制:氯化鉀1.5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葡萄糖20g、常水1000ml,每頭喂服5~10ml,以維持體內酸堿平衡,防止仔豬因脫水酸中毒而死亡,為防止繼發感染,可適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物。
3.2.2對于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黃白痢,應選用效敏感的藥物進行有效的防治。可用20%磺胺嘧啶鈉肌注2ml/頭,每天2次、連用2天。或用慶大在霉素肌注2mg/kg,還可用恩諾沙星、環丙沙星等。當使用一種藥物效果不明顯可考慮換用其它藥物或采用聯合用藥的辦法加以防治。對脫水嚴重的仔豬,可用口服補液鹽或靜注5%葡萄糖生理鹽水加維生素B族或VC、肌苷或阿托品。
3.2.3對于梭菌引起的仔豬紅痢,應在仔豬吃初乳前及以后3天內,投服鏈霉素,預防時8萬國際單位/kg體重,也可投服土霉素等。用5%葡薊糖液20ml、10%復方磺胺嘧啶l0ml、氫化可的松5ml、混合一次靜注。
3.2.4母豬異常,如乳房炎、缺乳、少乳、稀乳等母乳質量問題引起的腹瀉,主要給母豬打消炎喂通乳散,可給仔豬口服奶粉或口服50%葡萄糖20ml/頭。
3.2.5對沒有特較藥治療的病毒性腹瀉及應激性腹瀉,應以藥物對癥治療,減輕失水、酸中毒和防止繼發感染為原則。
3.2.6對仔豬低血糖的治療,應及時性給患病仔豬補充糖分。可用5%或10%葡萄糖液20~40ml,腹腔注射,每隔4~8小時一次,連續2~3天,同時可配合口服葡萄糖鹽水或口服補液鹽。
為了更好地控制仔豬腹瀉的發生和流行,最好能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不從疫區引進種豬。分娩舍嚴格采用全進全出的生產方式,應該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方針。只有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不發病或少發病,即使發病也能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少損失。
[1] 姚慧俊. 仔豬腹瀉綜合防治措施[J]. 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0(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