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慶財
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梁慶財
(黑龍江省紅星農場畜牧科,黑龍江北安 164022)
豬流行性腹瀉與豬傳染性胃腸炎臨床癥狀十分相似,哺乳仔豬一旦感染,癥狀明顯,表現嘔吐、腹瀉、脫水、運動僵硬等癥狀,嘔吐多發生于哺乳和吃食之后,體溫正常或稍微偏高,人工接種仔豬后12~20h出現腹瀉、嘔吐于接種病毒后12~30h出現。腹水和運動僵硬見于接毒后20~30h,最晚見于90h。腹瀉開始時排黃色粘稠便,以后變成水樣便并混雜有黃白色的凝乳塊,腹瀉最嚴重時排出的糞便幾乎全部為水份。嘔吐、腹瀉的同時患豬伴有精神沉郁、厭食、消瘦及衰竭。癥狀的輕重與年齡的大小有關,年齡越小,癥狀越重,一周以內的哺乳仔豬常于腹瀉后2~4d內脫水死亡,死亡率為50%,仔豬出生后感染本病死亡率更高。斷奶豬、育成豬癥狀較輕,出現精神沉郁、食欲不佳,腹瀉可持續4~7d,逐漸恢復正常。成年豬僅發生嘔吐和厭食。
豬;流行性腹瀉;防治
潛伏期為1~2d,病豬精神沉郁,食欲減少,腹瀉,糞便呈黃色、灰色或黑色,水樣或糊狀。體重減輕,1~2周或更長時間后才能恢復到正常生長速度。新生豬腹瀉嚴重,死亡率較高,可達100%;1~4周齡豬發病率高,可持續1~3d,死亡率低,約為7~15%;斷乳仔豬死亡率很少超過50%;育肥豬或成年豬癥狀較輕,表現為減食、腹瀉、消瘦,有時嘔吐。哺乳母豬泌乳減少,一般經3~7d恢復,很少發生死亡。
病變局限于胃腸道,從胃到直腸以卡他性炎癥為特征。胃內充滿內容物,外觀呈特征性弛緩,小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受損區絨毛長度從中等到嚴重變短,變短的絨毛呈融合狀,帶有發育不良的刷狀緣。絨毛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心、肺、腎一般無明顯病變。
加強營養,控制霉菌毒素中毒,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脫霉劑,同時加入高檔維生素。提高溫度,特別是配懷舍、產房、保育舍。大環境溫度配懷舍不低于15℃、產房產前第一周為23℃、分娩第一周為25℃,以后每周降2℃,保育舍第一周28℃,以后每周降2℃,至22℃止;產房小環境溫度用紅外燈和電熱板,第一周為32℃,以后每周降2℃。豬的飲水溫度不低于20℃。將產前2周以上的母豬趕入產房,產房提前加溫。定期做豬場保健,全場豬群每月一周同步保健,控制細菌性疾病的滋生。母豬分娩后的3d保健和對仔豬的3針保健,可選用高熱金針先注射液,母豬產仔當天注射10~20ml/頭,若有感染者,產后3d再注射10~20ml/頭,仔豬3針保健即出生后的3d、7d、21d,分別肌注0.5ml、0.5ml、1ml。
目前常用的疫苗多為輪狀病毒、流行性腹瀉二聯苗,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輪狀病毒三聯苗。由于該類疫苗產生免疫力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接種時間應盡量提前至每年的10月中旬左右。目前使用的疫苗多為20頭份/瓶,斷奶仔豬、架子豬和育肥豬每頭注射一個劑量,生產母豬每頭注射2個劑量,未斷奶仔豬每頭注射1個劑量,可產生3~5個月的免疫力,保護整個冬季免受腹瀉病毒的侵害。同時應注意加強消毒,使用騰駿”復合醛”按1:500制濃度配制進行嚴格消毒,以防止在疫苗未產生作用時即被感染。
對于正在發病的豬群用傳染性胃腸炎和輪狀病毒疫苗、流行性腹瀉疫苗在母豬產前5~6周和2~3周接種二次或一次,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發生,縮短發病周期,明顯減少或終止初生仔豬發病死亡。在該病控制后也應按免疫程序接種傳染性胃腸炎和輪狀病毒二聯疫苗、流行性腹瀉疫苗。同時應做好場內的衛生消毒工作,加強飼養管理,腹瀉癥狀減輕后應由少到多逐漸恢復供料。
豬群中發現有病毒性腹瀉發生時,應迅速采取防疫措施,加強消毒工作。給病豬飼喂易消化的飼料,多飲添加口服補液鹽和多維素水。對1周齡以下的仔豬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注射阿莫西林、卡那霉素、丁胺卡那、氟哌酸、環丙沙星、恩諾沙星、磺胺類針劑等,同時可添加黃芪多糖,以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磺胺脒0.5~4g、小蘇打1~4g、次硝酸鉀1~5g,混合口服;還可用中藥療法,如用馬齒草、積雪草、一點紅各60g(新鮮全草),水煎服等。另外,用干擾素在交巢穴注射對該病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對較嚴重的仔豬,可選用上述方案外,個別嚴重脫水的病豬應及時進行葡萄糖生理鹽水靜脈輸液或腹腔注射輸液。
一旦發現病豬,立即隔離,清除糞便及其污染的墊草,消毒被污染的環境和器物。在腹瀉的最初24~72h,用葡萄糖鹽溶液給病豬口服,對于防止脫水有一定的效果。適當給予止瀉劑和降低腸蛹動藥物有利于疾病的康復。使用抗菌素可防止繼發感染,減輕癥狀。平時注意消毒和飼養管理,搞好豬舍衛生,注意防寒保暖,但要防止豬舍潮濕悶熱,保持舍內空氣新鮮,提高豬群健康水平,增強抗病力。實行“全進全出”的管理,可有效的預防此病的發生。
[1] 李傳鳳,郭亞男,朱玉.仔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獸醫,2013,3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