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斌
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斷及預防的探討
王艷斌
(濟源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濟源 454650)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立克次氏體目中的附紅細胞體引起豬的一種以急性黃疸性貧血和發熱為特征的傳染病。此病多發生在夏秋季,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對養殖業危害很大。本文簡要從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實驗室診斷、預防等方面對豬附紅細胞體病進行了綜述。
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斷;預防
豬附紅細胞體病是由立克次氏體目中的附紅細胞體引起豬的一種以急性黃疸性貧血和發熱為特征的傳染病。豬附紅細胞體病發病較急,具有傳播途徑多和傳播快特點,可引起豬黃疸、高熱、全身發紅和貧血,有傳染性,危害性較大。今年來在我國東部和中部廣泛流行,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給養殖戶帶來了很大損失。
此病在牲畜中較流行,常見于豬,可四季發病,但發病高峰期為夏秋季,原因在于夏秋季節雨水較多,蚊蟲滋生。各種年齡豬均可患病,母豬感染較嚴重,長勢好架子豬和仔豬死亡率高。在傳播上,此病有多種途徑,多為媒介昆蟲、血源性、垂直性及接觸性傳播,隱性感染豬及患病豬為重要傳染源,主要途徑為媒介昆蟲。間接傳播主要依靠吸血昆蟲、疥螨和虱子等活媒介。直接傳播多為豬只互相斗毆、攝食帶血物質或血液、舔舐斷尾傷口等。對同窩豬進行免疫接種或注射治療時,采用一只針頭,也可導致人為傳播。此病可經過胎盤構成垂直傳播,也能經過交配傳播。此病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氣候惡劣、飼養管理不善、疾病等應激因素均能導致病情加重,應激為主要暴發因素。
此病潛伏期7d,病豬年齡不同,則癥狀不同。母豬生產性能大大下降;仔豬體質變差,易引發呼吸道感染、貧血及腸道感染等;育肥豬日增重下降,引起溶血性急性貧血;多數病豬眼結膜蒼白黃染,耳背呈青紫色,皮膚發紅,被毛無光澤,排尿淺紅色,并伴腹瀉;豬只之間明顯啃咬,舔舐斷尾處血液。
2.1仔豬
多發7~10日齡,發病5d內出現明顯癥狀,初期皮膚潮紅,停止或減少哺乳,精神不振,體溫升高,且眼結膜皮膚黃染或者蒼白,四肢發抖、抽搐,4周齡仔豬以貧血為主,伴腹瀉,糞便呈黃色或深黃色,黏稠,腥臭。死亡率較高,多急性死亡。死亡前四肢劃地或抽搐。
2.2育肥豬
分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病程1~3d;慢性型有黃疸和貧血癥狀,大便干燥,為栗狀,帶鮮紅色或黑褐色血,尿液黃色,出欄時間延遲;亞急性型體溫高,39~42℃,皮膚紅紫,食欲不振,呼吸困難,沒有精神,咳嗽,有拉稀或便秘癥狀,眼結膜發炎。
2.3母豬
分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厭食,持續高熱,產仔后產奶量少,缺乏母性;慢性感染豬只衰弱,出現屢配不孕或不發情,黃疸,黏膜蒼白。
依照臨床癥狀初步診斷,經過實驗室診斷,即可確診。實驗室診斷主要方法有:
3.1Wright染色
紅細胞被染為紫紅色或紫色,紅色身體染為藍紫色或深藍色,附紅細胞體折射較強。部分紅血細胞形狀改變,為不規則形或橢圓形,鋸齒狀或星光狀,邊緣不整。
3.2血液壓力檢查
取1滴生理鹽水,滴在耳靜脈血玻片的中央,在光學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如檢查不及時,應將其加熱至身體溫度,預防紅細胞聚集,對結果構成影響。在顯微鏡下,紅血細胞的邊緣較不規則,為不規則形,齒輪形狀或錘形,折射大小不一,附紅體形狀呈橢圓形或圓形。
3.3動物接種試驗
在急性期,取靜脈血5ml,加熱40.5℃,靜脈注射,觀察30d。第4d,可見試驗豬的體溫明顯升高,40.5℃;第6d,體溫41.5℃。接種后,試驗豬食欲不振,嗜睡,黏膜蒼白;7d后輕度黏膜黃染。在顯微鏡下檢查,檢測到血漿附紅細胞體和類似附紅細胞或變形紅細胞。
4.1加強管理
圈舍內消滅蜱、蚊蟲和螨等節肢動物,不引入疾病流行地區豬只,減少應激,加強農場用工具及儀器消毒,嚴格消毒針頭、耳標記鑷、剪刀、注射器和夾尾等,避免接觸傳染,針對注射針,遵循一頭豬一針原則,預防交叉感染。圈舍內定期消毒、清潔,保持衛生,糞便要常青潔。定期驅殺體表寄生蟲及吸血昆蟲,同時做好接觸性器械及其他器械消毒工作。圈舍除了保持適宣的溫、濕度外,還應加強保暖與通風,切忌飼喂冰凍、霉變飼料。長途運輸及仔豬斷奶時,需提前飼喂抗生素和抗應激多維。
4.2應用藥物
藥物選擇四環素、強力霉素、土霉素、洛克沙生和阿散酸等。取土霉素(濃度0.06~0.10%),四環素(濃度0.03~0.05%),強力霉素(濃度0.03~0.04%),加入飼料中,共5~7d,一月用藥1次,預防效果佳。此外,也可選擇附紅康注射液,用量5~7mg/kg,肌肉注射,一日1次,共3d,停止注藥后,取附紅迪拌料喂服,預防發病。附紅迪成分有甲氧芐啶和鹽酸土霉素等。
[1] 劉玉華,陳光明.豬附紅細胞體病的診斷與治療[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10,(1):85-86.
[2] 拜廷陽,趙德明,吳志明,等.豬附紅細胞體病診斷與防控[J].動物醫學進展,2010,(8):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