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先偉 譯 By Petra Maass & Oliver Duran
初乳:預防產房腹瀉的最佳選擇
黎先偉 譯 By Petra Maass & Oliver Duran
對于有經驗的養豬人來說,他們都清楚這么一個事實,產房小豬最容易出現腹瀉。腹瀉問題或多或少都會對每個豬場造成過不同程度的影響。對此,我們是否有方法可以避免產房腹瀉?答案是肯定的,除了飼養管理以外,初乳在這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生仔豬是否能夠獲得足夠的初乳,是保證其日后可以健康生長發育的關鍵因素。仔豬剛出生時由于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沒有任何的免疫保護,這是仔豬最易受到外源病菌入侵的階段,而一般需要幾個星期才能建立自身的主動免疫。因此,在這關鍵的幾周里,保護它們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母豬提供的被動免疫——即初乳(和常乳)。
初乳是指母豬開始分娩前至分娩后24h內所分泌的乳汁,俗稱“膠奶”,而之后所分泌的乳汁稱為“常乳”。仔豬在出生后的1~2h內攝入足量的初乳對于豬日后的生長性能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初乳的攝入情況對于仔豬的健康狀況也是至關重要的。一般情況下,不建議直接把剛出生的仔豬直接拿去寄養,因為這些母豬無法提供新生仔豬所需的初乳,仔豬只有吃自己母親的初乳才能產生抗體,這些抗體是母豬自然感染病原體或接種疫苗后所產生的特異性抗體,對新生仔豬抵抗病原體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初乳中不僅富含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易消化的養分、乳清蛋白、總蛋白、自然生長因子等(這與常乳的成分差異較大且會在數小時內快速變化),而且能提供高水平的能量,恢復體溫,特別是對于初生弱小的仔豬,由于其單位體重的體表面積大,散發熱量較多,如不能獲得足夠的初乳,則體溫下降,容易發生腹瀉,甚至死亡。
初乳的攝入量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即母豬產初乳的水平和仔豬的吸吮能力。通常,母豬分泌的初乳是指從其準備分娩前至分娩后24小時所產的乳汁。仔豬出生后的頭6個小時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仔豬獲取初乳的最佳時機。相關研究已證實,仔豬出生24小時后,其腸道會處于關閉狀態,使得攝入的免疫球蛋白不能被吸收。因此,簡單來說,在飼養過程中,我們必須盡可能早的讓所有仔豬攝入足量的初乳。與產奶量相反,初乳產量與窩產仔豬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也就意味著并不是產仔數越多,初乳產量就越多,很大程度上這與母豬的健康水平、生產性能等因素有關系。在一項研究中顯示,多達1/3的母豬部能產生足量的初乳來滿足所有仔豬的需求。因此,近年來產房仔豬腹瀉普遍存在的其中一個原因很可能歸因于母豬的生產性能和健康水平較差,不能提供充足的初乳,進而影響仔豬的生長狀態。
初乳攝入不足是造成仔豬斷奶前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平均約25%的產房仔豬死亡是由于其初乳攝入量低于200 g,而當仔豬的初乳攝入量低于100 g時,仔豬死亡率會高達65%。由此可見,在我們日常的生產管理中,僅僅讓仔豬攝入初乳還不夠,必須要保證其攝入足量的初乳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建議仔豬的初乳攝入量至少250g/只,不過這對于一些高產母豬(>13頭)來說是較難以實現的,因為一般情況下母豬平均約產3至4升初乳。此外,足夠的功能乳頭數(至少滿足窩產仔豬的需求數)有助于確保每頭仔豬攝入足夠的初乳。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后面的乳頭要比前面的乳頭產的初乳(和常乳)更少,因此,根據新生仔豬的初生重合理的調整仔豬哺乳的位置也是十分關鍵的,這對于一些偏弱的仔豬來說尤為重要。研究證實,仔豬在哺乳階段會形成固定一個乳頭的習慣,而這個習慣可延續至斷奶。仔豬固定乳頭的最佳時間為出生后1~3天,這也是產房內不可忽視的工作。
健康且具有活力的新生仔豬對于整個生長過程來說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對此,母豬迅速和順暢的分娩過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母豬早產不僅降低初乳產量,而且增加弱仔和死胎的風險。另一方面,隨著母豬分娩時間延長,各種復雜且未知的因素會增加,而且新生仔豬的活力和健康狀態有可能隨之下降。如果是母豬由于子宮收縮無力而導致分娩時間延長,可使用催產素給予改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藥物必須小心使用,以免錯誤或過量使用,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子宮痙攣而中止分娩過程。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使用解痙藥來作緊急處理,這主要是因為其可通過影響子宮收縮強度、力度和節律來調節子宮收縮,而當由于母豬產道小、狹窄或阻塞而導致的分娩時間延長,可用這種藥物來治療。
為了保證仔豬攝入足量的初乳,重要的是讓新生仔豬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吃乳,換句話說讓母豬愿意提供足夠長的時間來哺乳。一般情況下,母性行為通常受到遺傳選擇的影響,通過后天往往難以短時間改變。因此,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提供一個舒適的產房環境(盡可能減少有可能導致母豬應激的因素),或減少母豬分娩過程中的疼痛,從而使母豬愿意較長時間的安靜下來給新生仔豬有足夠的時間哺乳。這也是產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相關研究證實,遺傳因素對母豬分泌初乳的潛能具有一定的影響。不過這對于我們一般養豬生產者來說難以把控。而在母豬妊娠和分娩過程中,我們可確保母豬泌乳的最大潛能得以開發,即一方面保證母豬妊娠期間的各項營養需求,另一方面保證母豬分娩過程的順暢。如果窩新生仔豬的平均體重較重,且差異不大,那么該母豬通常具有較高的初乳產量。此外,母豬在妊娠和分娩過程中具有良好的身體條件,將大大降低窩新生仔豬間的體重差異,同時可有效防止母豬代謝紊亂,減少乳房炎的發生率和提高初乳產量。母豬妊娠第85天后的合理飼喂要比妊娠中期的飼喂水平更為重要,這主要是因為母豬在妊娠后期會產生大量新的乳腺組織,而且這段時期也是仔豬體重增長最快的階段。
產房母豬受到任何的應激都可能會對初乳產量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如產房溫度過高(一般產房母豬的最適溫度在21℃左右)、地面過滑、受傷或發燒。通常情況下,治療母豬可口服或注射美洛昔康來減輕疼痛、炎癥和發熱等癥狀,盡可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早期初乳的攝入量。
眾所周知,給母豬接種預防大腸桿菌和梭狀芽孢桿菌的疫苗常常作為一種途徑,以降低哺乳仔豬發生腹瀉的概率。這主要是通過接種相對應的疫苗誘導母豬產生高水平的抗體,并通過初乳(和/或常乳)傳遞給哺乳仔豬,達到被動免疫的效果。經過這么多年的臨床實踐,這些方法均被證實是確實有效的,不過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疫苗的品質(包括疫苗的毒株和工藝水平)。
一種滅活疫苗主要由兩個重要的成分組成:抗原和佐劑。簡單來說,抗原決定了疫苗對哪些疾病或病原體具有保護作用,而佐劑則決定了免疫應答的類型。眾所周知,對于大腸桿菌和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的保護水平,與疫苗刺激機體所產生的抗體水平呈現一定的正相關。近年來,引起哺乳仔豬腹瀉的另一些重要病原是豬流性腹瀉病毒(PEDv)、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和輪狀病毒。經相關研究和臨床結果證實,要想較好地預防和控制這些病毒性腹瀉,除了管理因素以外,母豬的高抗體水平和足量的初乳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目前。佐劑主要有水佐劑、油佐劑和雙向佐劑(水包油包水)。不同的佐劑具有各自的優缺點,其中油佐劑的緩釋作用最好,能最長時間的誘導高水平的抗體,不過由于具有粘性,其通針性較差;水佐劑則通針性較好,不過其沒有油佐劑的緩釋作用,因此抗體保護期較短。現在越來越多的疫苗開始研究和使用雙向佐劑(水包油包水),因為其不僅可以誘導產生高水平的抗體,而且通針性好,抗體保護期長。
另外,關于抗原的選擇,重要的是可有效針對目前流行毒株的病原。這里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新毒株并不一定意味著是預防該病最有效的流行毒株。任何一種新毒株的選擇都需要經過長時間和大范圍的研究和臨床使用,通過大量的數據,才能證明其有效性。因此,我們在選擇疫苗的時候不要一味的追求新毒株制備的疫苗,這些疫苗或許只在特定的時間和/或特定的區域才有效果,盲目地使用往往有可能會給我們的生產帶來負面的影響。
最后一點,如果哺乳仔豬沒有獲得足夠的初乳,那么即便母豬免疫最好的疫苗都有可能導致其出現腹瀉的癥狀。因此,這就是為什么正確的初乳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