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畜牧科技研究推廣中心,新疆塔城 834700)
?
馬蹄葉炎防治
陳長生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城地區畜牧科技研究推廣中心,新疆塔城834700)
蹄葉炎指蹄真皮的彌散性炎癥,其常發于馬、騾等家畜的兩前蹄或兩后蹄或單獨一蹄。
1.1消化機能紊亂突然
改變飼料、長期飼喂含蛋白質豐富的飼料及霉敗飼料可造成馬腸道產生組織胺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進入血液,造成血液循環障礙,并使馬蹄真皮的血管擴張、充血而成蹄葉炎。
1.2使役不當過勞,長期在硬地上站立,長期休息后突然使役,可使馬機體組織內的乳酸、二氧化碳產生過多,這些物質進入血液,刺激蹄真皮血管,導致充血、瘀血而成蹄葉炎。
1.3蹄結構缺陷低蹄、高蹄、廣蹄、傾蹄等,馬軀體過大,蹄部負擔過重均是導致蹄葉炎的誘因。修裝蹄不均、延遲改裝期,蹄底過削,蹄鐵面過狹、鐵臍過高等均能造成馬蹄部過度勞累而發蹄葉炎。
1.4其他因素內毒血癥、高熱、嚴重疝痛、腹瀉、傳染性胸膜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炎等可導致蹄葉炎并發。料傷型蹄葉炎是由于飼喂太盛,加之馬運動不足,致使脾氣結于胸中,瘀血凝于蹄而病。走傷型蹄葉炎多因馬勞役過重,奔走太急,役后失于牽遛,瘀血滯氣結凝于胸膈,侵于四肢和蹄頭并滯而不散所致。
2.1急性病馬精神沉郁,食欲減退,不愿站立和運動。病馬姿勢改變,如果兩前蹄患病,病馬的后肢伸至腹下,兩前肢向前伸出,以蹄踵著地,兩后蹄患病時,馬的前肢向后屈于腹下,如果四肢均發病,馬的站立姿勢與兩前蹄發病時類似。
強迫行走,病馬運步緩慢、步態緊張、肌肉震顫,觸診病蹄可感增溫,特別是靠近蹄冠處,其指(趾)動脈亢進,叩診或壓診時敏感。病馬可視黏膜充血,體溫升高達40~41℃,脈搏80~120次/min,呼吸50~60次/min。
2.2亞急性病馬癥狀較輕,姿勢稍有變化,不愿運動,蹄溫變化或指(趾)動脈亢進不明顯。急性和亞急性蹄葉炎如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慢性蹄葉炎。
2.3慢性病馬蹄形改變,蹄輪不規則,蹄前壁、蹄輪較近,蹄踵壁增寬。慢性蹄葉炎最后可導致形成蕪蹄,病馬蹄匣變狹長,蹄踵壁幾乎垂直,蹄前壁近乎水平,站立時,其健蹄與患蹄不斷交替負重。X線檢查有時可發現病馬蹄骨轉位及骨質疏松,蹄骨尖被壓向后下方,并接近蹄底角質。嚴重病例蹄骨尖端可穿透蹄底。
不論是急性病例還是慢性病例,都應通過X線檢查確定蹄骨的轉位程度或蹄骨遠端的移位程度。
3.1除病因對急性蹄葉炎應及早確定致病病因,以進行對癥治療。
過食谷物引起發病的,可用胃導管給予石蠟油3000~4000mL,以助排出致病物質。
對子宮內膜炎引起發病的,可用0.1%高錳酸鉀或0.1%雷佛奴爾或0.05%新潔爾滅1 000~2 000mL沖洗子宮,然后將慶大霉素20萬U,甲硝唑1g用生理鹽水稀釋,配制成500mL溶液注入子宮。如果病馬癥狀嚴重,可選用氨芐西林·舒巴坦鈉(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β內酰胺酶抑制劑)+環丙沙星(或氧氟沙星等喹諾酮類藥物)或頭孢噻呋鈉+甲硝唑等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3.2鎮痛和消炎如在發病48 h內做出診斷,可應用周圍血管松弛劑,如乙酰丙嗪改善蹄部血流,同時使患馬鎮靜。
肌肉注射抗組胺藥物,如馬來酸氯苯那敏(成年馬肌肉注射40~60mg),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腫脹、滲出。
此外,應用保泰松或氟尼辛葡甲胺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物也可抗炎、鎮痛。
3.3改善微循環疾病早期,為減少炎性滲出,可對患蹄進行冷敷或冷蹄浴,每天治療2次,每次1~2h,2d后,為促進吸收,可進行溫蹄浴,每天浴蹄2h,連用5~7d。
3.4改善飼養環境急性病例應限制飼養在馬廄中,地面鋪以厚沙,以免蹄骨轉位或加重病情。慢性蹄葉炎病例,當蹄骨的穩定性恢復時,需進行正確的削蹄。由于蹄踵部蹄冠帶處的血液供應好于蹄背側中線部,故應將過高的蹄踵削至正常高度,修整蹄尖有利于蹄骨的返回。
收稿日期:2015-10-20
中圖分類號:S858.217.16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8964(2010)02-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