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薈萃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 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統計局表示,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的發展態勢。
數據顯示,農業生產再獲豐收: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2 143萬噸,比上年增加1441萬噸,增長2.4%。其中,夏糧產量14 112萬噸,增長3.3%;早稻產量3 369萬噸,下降0.9%;秋糧產量44 662萬噸,增長2.3%。谷物產量57 225萬噸,比上年增長2.7%。棉花產量561萬噸,比上年下降9.3%。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454萬噸,比上年下降1.0%,其中豬肉產量5487萬噸,下降3.3%;禽蛋產量2 999萬噸,比上年增長3.6%;牛奶產量3755萬噸,增長0.8%。
1,積極推動“糧改飼”;2,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問題。全國糞污量38億噸,爭取將糞污變廢為寶,實現利用70%以上;3,秸稈的飼料化運用。8億的秸稈,飼料用了2.2億,占到整個飼料量的27.5%,十三五期間將該比例提升至34%以上;4,規模養殖。十三五期間,使畜牧業規模化率達到50%以上;5,積極推進畜禽良種改良;6,奶業問題。①推動奶牛良種化,②解決奶牛生產的飼料問題,③抓好奶的質量安全;7,飼料問題。2015年我國飼料產量2億噸,飼料企業總數下降至6000多家。傳統的抗生素將淡出市場,微生態制劑及新飼料能源的研發將占主流;8,草原生態。在十二五的基礎上,繼續加大經費投入,預計投入在170~180億元;9,科技方面。繼續加強對科技的投入,加強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畜牧裝備研發等;10,畜牧發展的精準化和細致化。畜牧生產數據的統計需要更精確,加強基礎數據的統計工作。
1月8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劉云山、張高麗出席大會并向獲獎的代表頒獎。
與畜牧業生產和食品安全相關的多個項目均有所斬獲。《農產品黃曲霉毒素靶向抗體創制與高靈敏檢測技術》、《農用抗生素高效發現新技術及系列新產品產業化》以及《安全高效豬支原體肺炎活疫苗的創制和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榮昌豬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農大3號”小型蛋雞配套系培育與應用》和《畜禽飼料中大豆蛋白源抗營養因子研究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世界衛生組織人畜共患病和新發傳染病聯合診斷中心主任、病毒學專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維爾特·伊恩·利普金(Wa1ter Ian Lipkin)教授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以表彰其在中外人獸共患病技術交流方面所做的貢獻。
據了解,國家科學技術獎由國務院設立,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項大獎。2015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這是繼2004年以來首次空缺。
1月16日,國家秸稈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儀式在京舉行。今后,聯盟將通過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解決我國秸稈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技術瓶頸,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水平,促進秸稈產業的優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這對解決我國秸稈產業的綜合利用問題以及現代農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聯盟成立后,將開展四方面工作:一是組織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圍繞秸稈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問題,開展技術合作,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重要的產業標準;二是建立公共技術平臺,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分工與合理銜接,實現知識產權共享;三是實施及時轉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業化運用,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四是聯合培養人才,加強人員的交流互動,為產業持續創新提供人才保障。
日前,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水利部、環境保護部、國務院扶貧辦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擴大規模、提高補助標準。此舉將進一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推動連片特困地區脫貧致富,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一項重要政策。
《通知》明確,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的主要政策有四個方面:一是將確需退耕還林還草的陡坡耕地基本農田調整為非基本農田。由各有關省在充分調查并解決好當前群眾生計的基礎上,研究擬定區域內擴大退耕還林還草的范圍;二是加快貧困地區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進度。從2016年起,重點向扶貧開發任務重、貧困人口較多的省傾斜;三是及時撥付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補助資金。為確保各地結合實際做到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的補助標準為:退耕還林每畝補助1 500元,退耕還草每畝補助1 000元;四是認真研究在陡坡耕地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以及嚴重污染耕地退耕還林還草的需求。
四川是中國“農家樂”發源地。近年來,四川省充分利用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厚重的農耕文化,以建設休閑農業景區和培育休閑農莊為“兩大”抓手,推進休閑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美化環境發揮了重大作用。2015年,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單位發展到3.1萬家,接待游客3.2億人次,綜合經營性收入1008億元,同比增加34%,規模效益全國第一;帶動全省1 034萬農民就業,同比增長14.8%,為全省農民人均增收貢獻82.1元。
1月7日,記者從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獲悉,四川省農村土地整治專項扶貧2016年工作計劃共涉及秦巴山區、烏蒙山區、大小涼山彝區、高山藏區88個貧困縣,66個項目,投資概算逾10億元。農村土地整治專項扶貧是落實扶貧攻堅的重要舉措之一,省國土資源廳要求務必將2016年農村土地整治專項扶貧工作計劃中的每一項工作、每一個項目扎實落實到位,66個項目要逐個建好臺賬。
1月15日上午,由四川省農業廳主辦的第七屆農民合作社優質農產品迎春大聯展在成都隆重開幕,省農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強、副巡視員牟武俊,省發展改革委、省林業廳、省工商局等省級有關部門負責人蒞臨展會,四川21個市州的近200多家農民合作社參展,產品包括糧油、畜牧、水產、水果、茶葉、泡菜等數百種。
舉辦本屆迎春大聯展的主要目的在于搭建營銷平臺,推介農民合作社的優質特色產品,拓展銷售渠道,提高產品知名度,實現農民合作社產品與廣大消費者直接對接。同時,豐富春節農產品市場,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開辟消費者春節購物新渠道。
1月14日,四川省農業廳接省衛計委《四川衛生應急快報》獲悉成都市發生1例人感染H5N1病例。省農業廳高度重視,1月14日下午,分管副廳長楊朝波召集獸醫獸藥處、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省動物衛生監督所和各市州動物疫控中心主要負責同志,召開緊急會議,通報成都市人感染H5N1病例基本情況,分析了當前我省禽流感疫情形勢,緊急部署了當前全省禽流感防控工作。
楊朝波副廳長要求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及時派出專家組,與成都市疫控中心和省疾控中心保持溝通協作,開展好現場調查及采樣分析、消毒等工作,防范次生疫情發生。
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石巍研究員帶領的團隊培育的“中蜜一號”蜜蜂配套系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中蜜一號”蜜蜂配套系是我國自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成立以來首個審定通過的蜜蜂配套系,改變了我國沒有國審蜜蜂配套系的歷史,標志著我國優勢特色蜜蜂配套系培育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蜜一號”蜜蜂配套系是由蜜蜂所主持,聯合國內6家主要蜂業科研、中試機構,利用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為育種素材,經過20多年不間斷培育而成的抗螨、蜂蜜高產型蜜蜂配套系。“中蜜一號”蜜蜂配套系的突出特點就是抗螨效果顯著,可以顯著降低蜂螨損害,同時蜂王產卵能力強,能維持較大群勢,采集能力強,產蜜量高,經過中試推廣證明,適合我國大部分地區飼養,能產生較高經濟效益。
“中蜜一號”蜜蜂配套系于2015年10月通過國家畜禽資源委員會現場審定,同年11月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這不僅是我國培育成功的第一個蜜蜂配套系,更是我國蜜蜂良種培育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豐富了我國蜜蜂品種資源的結構,也將促進蜜蜂產業格局的優化和完善。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楊博輝研究員為首席的創新團隊聯合甘肅省綿羊繁育技術推廣站等7家單位,歷經20年,培育出我國首例適應高山寒旱生態區的細型細毛羊新品種——高山美利奴羊,通過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新品種審定。該品種的問世,填補了世界高海拔生態區細型細毛羊育種的空白,是我國高山細毛羊培育的重大突破,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楊博輝介紹,高山美利奴羊是以澳洲美利奴羊為父本甘肅高山細毛羊為母本,運用現代育種先進技術培育成功的新品種。該品種適應2 400~ 4070米生態區,性能指標和綜合品質超過了同類型澳洲美利奴羊,實現了澳洲美利奴羊在我國高海拔、高山寒旱生態區的國產化。據預測,每年可推廣種公羊1.6萬只,改良細毛羊600萬只,新增產值可達10億元,對促進我國細毛羊產業升級和改善農牧民的生活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稱,通過使用特定種類的飼料添加劑可以更快地降低全價飼料中豬三角冠狀病毒的存活率。
豬三角冠狀病毒于2012年首先發現于中國。當前已知有3種豬冠狀病毒會對豬腸道健康造成影響。其中廣為人知的一種病毒類型是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其他兩種分別是豬三角冠狀病毒(PDCv)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
研究人員指出,受到感染豬只糞便污染的飼料是豬三角冠狀病毒的潛在傳播途徑。動物日糧中常加入有機酸和飼料添加劑來提高養分價值。該研究的目標是確定推薦量或兩倍于推薦濃度的有機酸或添加劑是否可以有效降低飼料中豬三角冠狀病毒的存活率。研究人員同時指出,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各種飼料添加劑中活性成分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