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祥偉
也談生豬屠宰場檢疫程序及監管
金祥偉
(撫順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撫順 113006)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轟動全國的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其中涉及到我們檢疫部門的也有數起,特別是發生在屠宰場的幾起案例對我們檢疫行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引起了廣大市民對食肉安全的恐慌。因此,規范屠宰場的檢疫規程,加強屠宰環節監督管理,保障生豬產品安全,挽回人民群眾對我們檢疫人員的負面印象,是每個駐場檢疫監督人員應該且必須肩負起的責任。筆者作為一名駐場檢疫十余年的檢疫監督人員,也以自身的工作經驗為出發點,也談談屠宰場的檢疫程序及監督管理。
生豬屠宰場;檢疫程序;無害化處理
生豬屠宰廠的檢疫監管主要有宰前檢疫、宰后檢疫、病害動物及其產品的無害化處理、制度及各種記錄的建立和檢疫隊伍建設等幾個部分。其中宰前檢疫、宰后檢疫、病害動物及其產品的無害化處理這三個環節中駐場檢疫監督人員對檢疫規程規定的13種生豬屠宰檢疫檢疫對象(包括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炭疽、豬丹毒、豬肺疫、豬副傷寒、豬Ⅱ型鏈球菌病、豬支原體肺炎、副豬嗜血桿菌病、絲蟲病、豬囊尾蚴病、旋毛蟲病等13種動物疫病)要有清晰深刻的理解和記憶,腦海中要時刻有這13種病的特征概念,對照所檢生豬及生豬產品嚴格按照檢疫操作規程實施檢疫,對檢出的病害生豬及其產品要嚴格按照《病害動物及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GB 16548—2006)中規定的處理方法實施無害化處理,這樣就能有效的保障肉生豬產品安全,確保廣大人民吃上放心肉。
宰前檢疫可以檢出某些宰后檢疫不易檢出的生豬傳染病,如豬口蹄疫、豬水皰病等,是貫徹執行病、健分離,病、健分宰的重要環節,是屠宰檢疫的第一道關口,在保障人民食肉安全方面起到重要的把關作用。目前我省對生豬實行宰前6h報檢制度,此項措施可以杜絕被注射或飼喂某種類的瘦肉精生豬被屠宰,當日計劃屠宰生豬全部到場后,由廠方檢疫人員向駐廠檢疫員報檢,檢疫員接到報檢后,宰前2h到場實施宰前檢疫.首先對廠方檢疫人員收取的檢疫合格證明進行核對,注意填寫是否規范,是否在有效期內,頭數和實際動物頭數是否相符合等;查驗是否附有未使用瘦肉精保證書;省外輸入我省的生豬除以上條件外還要提供省監督所出具的檢疫申報處理單及生豬產地的非疫區證明。然后在待宰圈查驗待宰生豬的免疫耳標佩帶情況,免疫耳標必須佩帶齊全;進行臨床健康檢查,嚴格按群體檢查的動、靜、食,個體檢查的看、聽、摸、撿規定進行,重點觀察生豬的精神狀態、運動姿態以及生豬的口唇部、蹄部、鼻部、皮膚等部位是否有傳染病癥狀,若發現或疑似傳染病的應嚴格按規程對生豬實施隔離,并及時上報,檢疫合格后出具準宰通知書。
宰后檢驗和宰前檢疫相輔相成,某些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在宰前檢疫是難以發現和檢出的,而宰后檢疫可以檢出宰前檢疫時難以發現或容易漏檢的病豬,如處于潛伏期、早期病變、臨床癥狀不明顯的病豬。宰后檢疫主要是以病理解剖學知識為基礎,按照特定的檢疫程序、技術規范,通過視檢、嗅檢、觸檢等對特定部位、組織器官實施感官檢查和剖檢必要時輔以實驗室手段對生豬肉尸及其產品做出綜合判斷。屠宰車間檢疫重點包扣頭部檢驗點(頜下淋巴結炭疽檢驗點和咬肌檢驗點)、胴體檢驗點、內臟檢驗點、旋毛蟲檢驗點以及終末檢驗點。宰后檢驗的頭、蹄、胴體、內臟要設置統一的編號,實施同步檢疫,以便發現病害生豬時能及時準確的追溯清查全部病害生豬及其產品。經檢疫合格的生豬胴體,加蓋檢疫合格印訖并出具動物檢疫合格證明,檢疫不合格的生豬及其產品,及時做出判定加蓋相應的無害化處理印訖,出具病害動物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通知單。
近年來的肉食品不安全事件證明,有害動物產品是引起絕大部分肉食品安全事件的源頭,因此駐場檢疫監督人員一定要嚴格執法、秉公執法,對檢出的病害生豬及其產品、摘除的三腺、廢棄物等嚴格按照《病害動物及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GB 16548—2006)要求的處理方法填寫無害化處理通知單,并拍攝視頻或照片存檔,監督廠方在24h內對其進行無害無處理。
除了以上三點之外,必須加強動物檢疫員隊伍的建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做到不營私舞弊,不利用自身條件吃、拿、卡、要,嚴格把好入場、尿樣抽樣、屠宰出場等各關,嚴防病害生豬及其產品通過定點屠宰后流入市場;完善相關制度,認真填寫各項日報表,建立可溯性機制,從生豬入場、屠宰及無害化處理等各環節都有根可查,出了問題可進行責任倒查;提高檢疫員業務水平,開展定期、不定期的業務學習,畢竟基層屠宰場的設備有限,這就要求檢疫監督人員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熟練的業務能力,確保利用眼、手、鼻等感官對所宰豬健康狀況做出準確判定。
[1] 任永娟,周俊娥,陳茜.生豬屠宰檢疫流程和檢疫要點[J].畜禽業,2011,(3):58-59.
[2] 劉紅.生豬屠宰檢疫流程[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0,(4):90-91.
[3] 靳宏峰,翟文斌. 生豬屠宰檢疫程序和要點[J]. 農業技術與裝備,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