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家勇,李立君,鐘利萍,仲志剛
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踐
——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為例
司家勇1,李立君1,鐘利萍1,仲志剛2
(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湖南 長沙410004;2.湖南曉光汽車模具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410117)
文章借鑒國內外機電和林業行業的人才培養經驗,理清林業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思路,更新教育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卓越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以適應我國林業產業和生態文明建設對優秀人才的要求,為中國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當前,我國林業產業快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對林業院校機電類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求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因此構建適用于林業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提升林業機械行業人才培養質量,尤其是培養具有優秀工程素養的應用型創新人才迫在眉睫。
1.1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特色
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主線,圍繞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理論研究、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等幾個方面構建并實踐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以培養具有優秀工程素養的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構建了適用于林業產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實現企業需要與學校育人之間、學生能力與崗位要求之間的“無縫對接”方面的成果突出。通過教改項目的實施,學生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創新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提升。
1.2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之處
(1)以學生發展為本、激發教師創新教學的培養模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與產、研相聯系的紐帶、協調作用,構建了“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創新了培養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理念和內涵,構建了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全學程導師制、競爭淘汰機制、定期學術講座、選課制度、學分認定辦法、獎學金等7大改革措施,并結合符合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特點的專業教學工作制度、專業教材選用與評價制度、專業實踐教學管理規范等8個專業教學管理制度的實施,形成了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育人環境。
(2)以行業發展需求為出發點,構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突出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方案。制定了適合于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必修、選修課程平臺,開設了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類通識課程和專業導論課程、適應個性發展的人文選修課,構成了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體系。進一步壓縮了理論教學時數,創新了課堂互動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吸收了最新科研成果,更新了教學內容。立項了多項精品課程建設,組織編寫出版了多部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教材。增加了學生素質拓展與創新等實踐環節,構建了設計性實驗,舉辦了課外系列講座,開展課外研究性學習創新項目立項,組織了暑期社會與生產實踐,著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3)產學研用相結合,實踐育人,創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積極組織實踐教學活動,創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實習基地群”的思路,并致力于廣東、長沙、婁底、岳陽等地的家具機械、農業機械、智能裝備等方向的實習基地群的建設,其中長沙實習基地群的湖南曉光汽車模具有限公司實習基地獲批2014年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婁底實習基地群的湖南農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獲批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較好地解決了校內理論教學與企業生產實際相脫節的問題。不但為提升教師隊伍的工程素質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且為學生工程素養、創新能力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
(1)校內應用效果。該課題采取研究與試點、效果跟蹤與總結完善相結合的方式,不斷改進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先后修訂了2009版、2011版和2013版本的培養方案,用于四屆(58個班級)學生,共2000多人,實踐改革成效顯著。
學生積極主動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科技下鄉、社會鍛煉等活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近四年來,每個年級的學生均利用暑期,分赴生產實踐一線,參加了頂崗實習、行業現狀調查等。獲省級以上表彰的優秀學生、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達54人次。如2014年機電專業學生組織了暑期三下鄉活動,調研了湖南省益陽市沅江市欠發達地區聾人就業狀況,并將調研結果反饋至省市各殘聯,協助解決聾啞人問題。2011級機制專業學生張濤、何權,2012級材控專業學生閔麗萍,共同成立了“長沙集家家居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全房集成家居木制品工廠化定制網絡銷售,公司年利潤20多萬。
近4年來,英語四級和計算機應用技能等級考試通過率均達到了90%以上。獲得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湖南賽區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4項。立項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項目國家級2項、省級7項、校級12項。學生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了20余篇學術論文,授權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省級以上表彰的優秀學生、三好學生、優秀畢業生達54人次。與湖南曉光汽車模具有限公司、湖南農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友力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校企合作單位開展畢業設計課題合作,四年合作畢業設計課程數達101項,其中“微型水稻收割機整體結構設計”,“齒梳式采摘機臂架機構設計及有限元分析”,“后驅動式雙工位履帶底盤的設計”等20多項畢業設計課題獲校級優秀畢業設計,機電類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獲校級優秀比例達11.49%,遠高于全校1.5%的平均水平。
四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業質量達90%,連續四年獲評校級就業先進單位,學生主要就職于福馬集團、林海集團、海爾集團、格力集團、中聯重科、吉利汽車、北汽集團等大中型企事業單位,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這種高水平的就業簽約率和就業質量,是我校機電類專業學生培養質量提升的一種客觀體現。
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施有效地提升了師資隊伍的工程素質和從事工程案例教學的能力。有的教師在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通過學校出臺的一系列師資隊伍建設政策文件,并吸納行業、企業的專家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使這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的工程素質得到了整體的提升。
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實施顯著促進了我校機電類專業教學質量工程的建設,獲批“現代林業技術與裝備”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機械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獲批湖南省機械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湖南曉光汽車模具有限公司實習基地獲批省級機械工程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聯合湖南農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共建了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機電類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該基地獲批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聯合廣東友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了智能裝備設計與研究中心(主要方向為林業與木工機械、家具機械)、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了《機械制圖》、《現代材料成形理論與技術》、《現代機械設計理論與方法》等一批優秀精品課程,出版了《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基礎》、《機械工程實訓》、《機械基礎實驗指導》等中南地區大學出版社優秀教材。
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加強了專業、課程、教材、教學手段和人才培養基地等硬件的建設,以及人才隊伍、學風教風、質量保障體系等軟件環境建設,強化了二級教學管理,建立了校院系三級質量監控體系和四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推行了一系列向教學傾斜的獎懲措施,形成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長效機制。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我校相關專業所借鑒,發揮了輻射、示范作用。
(2)國內兄弟院校同類專業采用情況。實踐教學模式和暑期頂崗實習、準就業等措施被兄弟院校借鑒,有利于解決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林業同行院校如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多次來我校交流“機電類專業培養體系構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經驗,對于以“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為培養目標的教學保障、質量監控、激勵機制、機制創新等制度的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和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在提升教師隊伍的工程素質、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等給予了極大鼓勵和關注。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成果對推動我國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引領作用。
(1)加大林業院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力度。要結合林業院校特點進一步加強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工作,要組織和發動參與的教師、教學
管理干部結合教育實踐,認真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充分結合林業院校實際和特色,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性研究,積極推動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力爭將本模式建出水平,建出特色。
(2)定期組織展開交流。建立定期協作交流制度,使各林業院校之間經常展開交流,相互學習,借鑒兄弟高校機電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研究探討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探索實踐中取得的成效,積極反思總結,及時開展交流,各高校之間建立廣泛聯系,定期召開經驗交流會,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1]劉微.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適應企業創新[N].中國教育報,2002.
[2]高桂娟.提升高等教育質量背景下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改革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2,(2):43-45.
[3]陳至坤,李耀剛,盧育紅.機電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8(4):131-133.
[4]耿驚濤.機電類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探討[J].職業時空,2009,(8):79-80.
[5]魏天興.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J].中國林業教育,2010,28(1):48-51.
[6]王鵬鵬.機電專業教學改革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4):82-83.
Practice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jor Students in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SI Jia-yong1,LI Li-jun1,ZHONG Li-ping1,ZHONG Zhi-gang2
(1.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llege,Central South Fores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2.Xiaoguang Auto Mould CO.,LTD.,Changsha,Hunan 410117,China)
The artic1e refers to ta1ents training experience in e1ectromechanica1 and forestry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c1arifies the forestry and professiona1 c1ass app1ied innovative,renewa1s education idea and innovative ta1ent training mode to train senior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1 personne1 with outstanding abi1ity to innovate,to adapt to the forestry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eco1ogica1 civi1ization construction demand for ta1ented peop1e,provides ta1ent support for the deve1opment of Chinese forestry industry and guarantee of inte11igence.
forestry co11eges and universities;mechanica1 and e1ectrica1 engineering major;app1ied innovative ta1ents;training system system
G642
A
2095-980X(2016)03-0107-02
2016-02-26
湖南省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MOOC的機械工程材料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湘教通[2015]291號(JG2015291192)
司家勇(1978-),男,安徽巢湖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高溫合金材料制造及工藝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