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麗
上海市機電科技情報研究所 上海 200070
?
國內外智慧城市的現狀與發展
閔麗
上海市機電科技情報研究所上海200070
對目前國內智慧城市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國內外智慧城市的現狀,并對我國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進行了展望。
智慧城市; 互聯網; 現狀; 發展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未來城市承載的人口將越來越多,城市面臨的挑戰也愈加復雜。對于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的中國而言,部分地區的城市病問題將更加嚴峻。建設智慧城市,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與城市轉型發展深度融合的產物,體現了城市走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本質需求。
目前,我國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已紛紛啟動智慧城市戰略,意在搶占先發優勢。經過幾年的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試點示范政出多門、體制機制創新滯后、網絡安全隱患及風險突出等問題[1]。2014年8月,國家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委等26個部門組成了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部際協調工作組,形成了跨部門統籌協調的工作推進機制,為促進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智慧城市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前沿趨勢,諸如美國、韓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都開展了嘗試性建設[2]。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會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呢?
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在中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應該還有幾十年的進程,這樣的進程對所有人都是機遇,對所有產業都是機遇,所以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更廣義的智慧發展的過程[3]。
1.1北京
2012年3月7日,北京正式發布《智慧北京行動綱要》。目前,北京的智慧城市建設已取得了卓越成果,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 ① 泛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進展;② 城市智能運行平穩;③ 市民生活網絡和社會管理取得創新;④ 企業運營高效;⑤ 政府整合服務效果顯著。
北京重點結合物聯網應用建立了物聯傳輸專網,選用TD-LTE 4G標準,覆蓋到四環以內所有物與物的通信。基于這個專網,在原有共享平臺的基礎上,建立了物聯網應用支撐平臺,解決物與物之間傳輸通信的快速性及大容量化問題。
北京擁有十個城市安全運行和物聯網安全示范工程,整體架構是“1+1+N”模式。第一個“1”指市領導的應急指揮平臺,第二個“1”指物聯網傳輸平臺,“N”指下面若干個應用工程。舉例而言: 煙花爆竹從供應鏈管理、庫存、銷售、物流、燃放后管理、氣象、相關信息等多方面進行有機整合,通過物聯網全程監控;城市生命線實時監測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則把煤、水、電、氣、熱等關系城市安全運行的數據和系統直接和物聯網進行實時連接,相關數據直接傳送至市領導決策層。
1.2上海
綜合而言,上海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成果是,圍繞重點公共服務領域,打造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發展,如公共領域網格化服務的拓展,智能電網、智能水網的管理等。
上海在交通方面重點打造了智能交通服務;在社會事業與公共服務方面重點圍繞教育、文化及縮小城鄉數字差距,進行信息無障礙改造等;在城市運行安全方面,開展智慧社區示范試點工作,推動智慧家庭、智慧小區和智慧生活建設。上海還加強產業發展,突出公眾參與,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體驗智慧城市帶來的成果,同時給智慧城市建言獻策。
2000年起,上海每年通過政務實事工程來促進政府為民服務,2012年重點打造了電子賬單,在2004年付費通基礎上加以完善,使老百姓足不出戶便可以通過網站滿足支付功能,包括公用事業費用、交通罰單、稅款等。
1.3廣州
廣州以智能化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城市各種信息的廣泛自動感知,包括網絡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智能化處理、應用系統協同運作等,進而促進經濟、社會、人文、產業等各種城市人文要素的融合互動和轉型升級,催生城市新的服務管理模式、運營模式、生活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以構建新的城市業態。簡而言之,廣州的做法是統籌推進、試點先行、重點突破。
廣州將智慧城市建設形象地比喻為栽種一棵智慧樹,并歸納為五個“新”: 第一是植牢樹根,建立一批智慧的新設施;第二是壯大樹干,自主研發一批新技術;第三是豐滿樹枝,著力發展一批智慧新產業;第四是豐富樹葉,著力推進智慧城市新應用;第五是結出碩果,打造智慧新生活。綜合而言,就是以信息網絡廣泛覆蓋、智能技術高度集中、智能經濟高度發達、智能服務高效運營為基礎,構建智慧城市運行體系。
與此同時,廣州還在推進比云計算更高等級的超級計算。超級計算目前每天的負載率都在60%以上,為城市新興產業大數據處理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撐。
1.4泛華點金智慧城市
泛華集團是以產業要素聚集為專項領域獲批的試點企業,通過打造獨特建筑產業現代化商業模式,實現真正智慧城市的頂層全景設計,從價值鏈的源頭和高端入手,引領和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健康發展。泛華點金智慧城市將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作為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動力源,以工業4.0思想為指導,以信息化為手段,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運用互聯網思維來整合產業資源,建立線上線下服務平臺,創造城市的內生動力源。由此可見,智慧城市的市場空間無限,智慧城市的未來是城市、產業和科技的孵化器,利用智慧產業的集聚創新,未來的智慧經濟將為城市帶來歷史發展的大好機遇。
1.5小結
在中國,城市化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城市是一個整體,借助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城市中的各個要素彼此互聯互通、相互影響和促進,市民的生活將更便利[4]。
2.1紐約
2009年10月,紐約市政府宣布啟動連接的城市行動,以增強民眾、企業、政府三者之間的聯系。這項行動的內容主要包括: 實施移動通信和311網絡熱線服務;啟動電子健康記錄與服務;整頓全市數據中心,實施紐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服務行動計劃;改造升級政府部門電子郵件系統,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紐約商業快遞網站,提高政府對企業的服務效率;將寬帶服務引入每個社區和每所學校,向低收入群體普及寬帶服務;建立智能交通系統和智能停車系統。
2.2首爾
國際電信聯盟在相關報告中預測: 今后一段時間,智慧城市將成為城市發展的范例,而韓國首爾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在美國羅格斯大學電子政府研究所發布的世界大城市電子政府評價報告中,首爾連續5a穩居榜首。首爾的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在城市設施管理方面,利用無線傳感器網絡,管理人員可隨時隨地掌握道路、停車場、地下管網等設施的運行狀態;在城市安全方面,利用紅外攝像機和無線傳感器網絡,提高了災難監測自動化水平;在城市環境方面,智慧環境系統可自動將氣象和交通信息發送至市民的移動終端;在城市交通方面,智慧交通系統可實現對公交信息和公共停車信息的管理,并可控制交通信號支持殘障人士出行。
2.3新加坡
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設成績引人注目。新加坡建立起一個以市民為中心,市民、企業、政府合作的電子政府體系: 在交通領域,推出了多個智能交通系統;在醫療領域,開發了綜合醫療信息平臺;在教育領域,利用資訊通信技術,大大提升了學生對學習的關注度。在這一體系中,市民和企業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到各項政府機構事務中。
2.4法國的智慧城市
近年來,法國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法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主要注重三方面效益。第一方面,通過新技術的應用提升民生效益,進而不斷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舒適度。民生效益是法國政府最為看重的,與民生效益相關的項目包括對潛在氣候和地質等風險進行預警,如水災、火災、山體滑坡等,并將預警發送至相關人員或緊急服務部門,減少災害對城市居民生活的影響。第二方面,可以推動生態效益。根據法國專家預測,如果智慧城市建設得以完全實現,能夠降低20%~4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第三方面,可以帶來經濟效益。
2.5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爾摩于2010年被歐盟委員會評定為“歐洲綠色首都”。在普華永道2012年智慧城市報告中,斯德哥爾摩名列第五,其中智能資本與創新、安全健康與安保均在分項排名中位列第一,人口宜居程度、可持續能力也名列前茅。斯德哥爾摩的智慧城市理念之一是,讓原有的技術或設施以新的形式或理念來運作。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便是電子垃圾處理系統,這一系統使城市垃圾自動分類,并按需要循環利用,實現城市環境與能源的可持續發展[5]。
上海浦東正在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在浦東智慧城市體系中,基本特征是互聯網+,邏輯樞紐是政務云+,突破則需要云調度+。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將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標志著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智慧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讓管理更便捷、更高效,讓市民更方便、更幸福。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應當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圍繞市民的需求,從市民的參與性與創造性方面著手,進而使市民可以足不出戶參與和辦理公共事務,使市民出行更快捷,就醫更方便,學習更輕松,飲食更放心。集智能交通、智慧社保、智慧醫療、智慧教育、食品藥品溯源于一體的智慧城市將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
推進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必須做好打持久戰和攻堅戰的準備[6]。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之路還在不斷地摸索和實踐之中,需要不斷加強技術產品創新、發展理念創新、管理機制創新、運營模式創新和資本運作創新。在五大創新中貫徹落實《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進而創造智慧城市美好的明天。
[1] 辜勝阻,楊建武,劉江日.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軟科學,2013(1): 6-12.
[2] 陳柳欽.智慧城市: 全球城市發展新熱點[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1): 8-16.
[3] 王廣斌,張雷,劉洪磊.國內外智慧城市理論研究與實踐思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19): 153-160.
[4] 巫細波,楊再高.智慧城市理念與未來城市發展[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10): 56-60.
[5] 王廣斌,崔慶宏.歐洲智慧城市建設案例研究: 內容、問題及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3(7): 123-128.
[6] 許慶瑞,吳志巖,陳力田.智慧城市的愿景與架構[J].管理工程學報,2012,26(4): 1-7.
An analysis was gived on the background of domestic smart cities with a comparis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mart city both here and abroad, and the expecta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y in our country was also gived.
Smart City; Internet; Present Status; Development
2015年10月
閔麗(1984—),女,學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情報收集與整理工作,
E-mail: minli@163.com
TM-9;F291
A
1674-540X(2016)02-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