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萬博
?
人情往來,“情”與“紀”的界限在哪里?
□薛萬博
1月18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四風”監督哨》欄目刊發了這樣一則案例——
2015年8月18日,遼寧省清原滿族自治縣南口前鎮紀委接到群眾電話舉報:該鎮白草甸村村委會主任鄔俊偉將于8月20日在本村一家酒店為考上大學的女兒操辦“升學宴”,借機收取禮金。
接到舉報后,鎮紀委立即通知鄔俊偉前來接受組織談話。面對紀委工作人員,鄔俊偉答應取消“升學宴”,并當場簽署了承諾書。
兩天后,有群眾再次舉報:鄔俊偉正在酒店為女兒辦“升學宴”。南口前鎮紀委工作人員立即前往現場調查取證。經查,鄔俊偉當天共設酒席40桌,現場雖沒有設“禮賬”,但實際收了4.2萬元“紅包”,其中收受村民禮金6800元。
2015年11月9日,南口前鎮黨委經研究并上報縣紀委常委會討論同意,給予鄔俊偉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對其違規收取村民的6800元禮金,由鎮紀委退給相關村民。
自2012年12月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嚴查大操大辦婚喪喜慶事宜一直是各地執紀的重點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像鄔俊偉這樣沒把黨的紀律和規矩當回事兒的黨員干部不在少數。有人揣著明白裝糊涂,以“風俗人情”為借口,明知故犯;有人心存僥幸,認為不至于那么“倒霉”,會被人舉報;有人抵觸情緒強烈,認為相關規定不通“人情”,沒法遵守……于是,仍然依“慣例”辦婚慶宴、升學宴、滿月酒、搬家酒……
據《法制日報》報道,1月21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每周通報》欄目公布當月第三周數據,在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的88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中,大辦婚喪喜慶最為突出,有21起,占比達24%。中央紀委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12年12月中央八項規定實施至2015年年底,三年間全國共查處此類問題9763起,11 445人受到處理,其中受到黨政紀處分的7558人。
與公車私用、公款吃喝等明顯違規行為不同,帶有民俗性質的婚喪喜慶等人情往來事宜,讓很多黨員干部為之糾結:婚喪嫁娶、生子升學乃人生大事,私人宴請在所難免,那么,何種情況屬于違紀,何種情況屬于正常?禮與賄、情與紀的界限在哪里?
對此,中央紀委副書記張軍在做客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在線訪談》時指出,從2016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沒有對收受禮品、禮金、消費卡等行為搞簡單的“一刀切”,而是區別不同情況分別做出規定。
《條例》第83條規定:“收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禮品、禮金、消費卡等,情節較輕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收受其他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的禮品、禮金、消費卡等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理。”
對于這條紀律規定,《條例》輔導圖書——《黨員必須牢記的100條黨規黨紀》是這樣闡釋的:上述兩個條款主要針對的是黨員收受禮品、禮金、消費卡等違紀行為。該條共分兩款,分別列舉了兩種違紀行為:一是收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禮品、禮金、消費卡的行為;二是雖不至于影響公正執行公務,但所收受的禮品、禮金、消費卡等已經明顯超出了正常的禮尚往來。
書中詳細解釋,該條第一款所稱“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根據2010年4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發的《“52個不準”釋義》一文中的解釋,是指收受禮品、禮金、消費卡的執行公務黨員在特定條件下與贈送一方存在管理與被管理、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黨員職權和職務上的影響所形成的權力和地位,會對贈送方的某些利益造成影響。判斷是否屬于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情形,不以黨員領導干部的主觀意愿和主觀想法作為依據,而以客觀上黨員領導干部的職權和職務所形成的影響可以給對方當事人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利益造成影響為依據。
據此分析,作為白草甸村村委會主任的鄔俊偉,在操辦“升學宴”時收受了他管理、服務對象——村民的6800元禮金,因為“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所以由鎮紀委將這部分禮金返還給相關村民;也由于鄔俊偉在組織約談并簽署承諾書之后明知故犯,所以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人情往來 朱慧卿
第二款強調“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這是新的規定,即日常生活中純屬禮尚往來,收受同事、同學、老鄉、朋友等贈送的禮品、禮金、消費卡等,雖然與公正執行公務無關,也要視情況予以處理。這個‘情況’就是‘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張軍表示。因為每個人的朋友、親屬之間以及彼此親疏程度不同,對于“正常禮尚往來”的具體標準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加上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風俗人情各異,從黨內法規角度規定一個具體數額也不現實,但實踐中可以結合各地的風俗、慣例、經濟狀況等因素綜合把握。比如,某地流行的份子錢標準大約為200元,某黨員領導干部卻收受來自好友價值幾千元的厚禮,顯然超出了禮尚往來的正常范疇。
另外還要強調的是,平等相待、有來有往,是禮尚往來的基本原則。“在禮節上講究有來有往,換句話說,就是你對我怎么樣、我也對你怎么樣,不能只來不往。”張軍解釋說,假設甲經常接受乙的送禮卻從來沒有回過禮,或者甲給乙送禮300元,乙給甲送禮3000元,一段時間內禮尚往來的天平總是偏向甲,那么,我們免不了要追問背后的動機是否還是單純的人情。
值得注意的是,收禮和送禮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條例》在對“收”的一方做出限制性規定的同時,也對“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的送禮者做出處分規定。《條例》第84條強調:“向從事公務的人員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親屬和其他特定關系人贈送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的禮品、禮金、消費卡等,情節較重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
需要指出的是,《條例》第83條和第84條中均沒有提到“請托事項”“為他人謀利”等構成要件,也就是說,《條例》針對的是沒有具體請托事項的收禮、送禮行為。如果是為謀取不正當利益,涉嫌受賄、行賄的,則屬涉嫌違法行為,可通過《條例》第27條、第28條來實現紀法銜接。
客觀地說,中國社會講究人情世故,特別重視婚喪嫁娶、壽辰生子等風俗,紅白喜事少不了包個紅包、湊個份子,日常生活中特別是逢年過節也少不了相互走動。那么,黨員干部怎樣才能既尊重風俗人情,又遵守紀律規定呢?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黨員干部:“人情之中有原則,交往當中有政治。”對黨員干部而言,不是不能“禮尚往來”,而是要正確理解《條例》相關規定的立規本意和內在邏輯,抓住“禮尚往來”和“明顯超出”這兩個關鍵詞,分清哪些是正常的人情往來,哪些是沖著權力而來,讓人情的歸于人情,紀律的歸于紀律;要恪守黨紀國法的底線,情誼再濃,違紀之事不可做,往來再密,違法之事不可為。唯此,才不會在人情往來中犯糊涂、事業生涯中栽跟頭。而那些在人情交往中把政治紀律、政治規矩置之腦后的黨員干部,如果繼續任性下去,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編輯:薛萬博電子信箱:xuewanbo@163.com ]
我要入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