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茵素·金·柏格(Insoo Kim Berg)決定去修車。
汽修師只問了一個問題:“什么毛病?哦,打不著火。”一通檢查下來,茵素得到一則微不足道的建議——手剎過緊,請略放松。
“就這?完了?”她開車回家,一路都覺得不可思議,“不問問我的開車習慣?這輛車曾歷經的磨難?我可付了不少錢呢!”
但她的車確實能打著火了。開了一周舒心車后,茵素的想法有了變化:或許“哪些因素造成了現在的困境”并不是最重要的,要改變,關注“在現在的困境中,什么能見效”就夠了。
40年前,受此啟發,茵素和丈夫史蒂夫·德·沙澤(Steve De Shazer)開創了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他們不再像傳統心理治療那樣反復詢問“何種舊事,造成你酗酒/抑郁/焦慮/回避?”即使能刨出萬千個已風化的傷口,也無法解答當下的關鍵問題,“現在怎么辦,才能改變?”
茵素反其道而行,提出了“奇跡問題”(miracle questions)的概念。
假如你今日回家,吃飯、洗漱、入睡,睡夢中,一個奇跡發生,你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你的問題可以徹底解決。第二天醒來,你注意到一個微小但明顯的征兆,令你相信“事情確實不同以往,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請問,你認為那個征兆會是什么?
聽到這個問題,人的第一反應必然是,“我不知道……”然而,茵素會耐心等待,堅持要一個答案。最終,人們總會遲疑著回答。
酗酒者說,去圖書館看一天書,滴酒不沾。抑郁者說,給自己好好煮一杯咖啡,聞香,品嘗。脾氣失控者說,在別人罵我時,保持平靜。漸行漸遠的夫妻說,遇到彼此時,相視而笑。
茵素會接著追問——這種奇跡,上一次發生是什么時候?當時的你,又是怎么做到的?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的關鍵,在于相信人們擁有改變的能力。雖然有時我們會忘了自己曾用過這種能力,或者忘了用在這方面的能力也能用在那方面;或者由于不自信、不敢去發掘自身潛在的能力;或者不相信自己作出小的改變后,巨大的進步會自然發生。有時,人們能在昨日不飲酒,卻不相信自己今日能不飲酒;能在工作中保持冷靜,卻不能在家里保持冷靜;能為他人煮一頓大餐,卻吝于為自己泡一杯香茗……有時候,奇跡已經發生,只是未及擴散。
當我們在困境中精疲力竭,不妨停止向前看,轉頭、回身,向后看,向當下看,向四周看,向自身看——我曾經讓哪些奇跡發生?我此刻正讓哪些奇跡發生?我周圍有哪些與我條件相仿者,成功讓奇跡發生?無力學習新方法時,別忘了拾起曾經管用的老方法。讓過往的所有勝績,都化作當下的信心和與動力。
庭燎之光,足以照君子。縱使身陷無邊黑暗,也要永遠相信,微光既曾閃爍,便可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