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軍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小型舞臺的舞美設計,從小舞臺意境營造、氣勢塑造以及場景變化等方面,對小型舞臺的舞美設計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型舞臺;舞美;設計
中圖分類號:J8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048-01
舞臺美術在戲劇以及綜藝演出中,發揮著表現主題、烘托氣氛、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國內很多城市的演出場所硬件設施相對陳舊,舞臺規模往往較小,和大規模舞臺不同,如何在狹窄的小舞臺空間中滿足劇目以及晚會的舞美要求,發揮舞美應有的功能,成為考驗舞美工作者能力的難題。
一、小舞臺意境的營造
因為小舞臺空間有限,因此道具應從簡,要在有限的空間中營造出應用的意境。舞臺美術僅僅是舞臺的美化和裝飾,也是舞臺表演的關鍵支點,應用造型藝術語言,采用隱喻、象征、襯托等手法表現出演出的內涵,是小舞臺舞美的工作任務。
小型舞臺空間小,設備少,資金缺乏,因此設計者需要刪繁就簡因地制宜,營造出合適的意境氛圍。例如河北梆子新創劇目《倩魂》,劇中舞美設計凝練空靈,簡約含蓄,形成了一種有盡到無盡的超脫感。設計者使用了黑平絨底幕貫穿全劇,用戲箱堆垛成擋燈平臺,同樣覆蓋黑平絨底幕,塑造出詭異、幽深、神秘的氛圍,符合聊齋故事的整體氣氛。與此同時,設計者還布置了一些點綴性的布景,配合燈光煙霧,同樣帶來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在“魔窟”這場,舞臺上部繪制了倒掛怪石軟景,在藍色燈光和煙霧映襯下,將魔窟內的陰暗邪惡、恐怖陰森十分形象地表現出來。
二、小舞臺氣勢的塑造
現代科技手段為舞臺表現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技術措施,通過電視和網絡,觀眾能夠收看各種規模宏大、流光溢彩的舞臺節目,這些富麗光彩的晚會節目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眼球,因此觀眾對寒酸的小舞臺難以接受。在有限的條件下,舞美設計要積極應用適宜的新表現形式,發掘演藝潛能,為觀眾營造小舞臺特有的感官享受。
2015年某市建黨94周年文藝演出,對舞臺設計的要求是要有很強的氣勢,符合建黨主旋律,但是演出在市文化藝術中心會堂內進行,該會堂屬于典型會議場所,無大型舞臺,無法組織進行大型舞臺演出,舞臺臺深和標準舞臺之間相去甚遠,并且整個舞臺只有一根吊桿。這種情況下,舞美采用了分幅組合的方式,設計了四副噴繪畫幕,制作成硬片,從臺面直接進入幕沿并且連接在唯一吊桿之上,組成背景幕,不同的畫幕之間有兩米左右的空隙,空隙中將天幕上的燈光投射出來,避免整幅畫幕造成的壓抑感,同時利用了吊燈桿的空擋懸掛了一枚金色黨徽,通過這樣的方式即突出了建黨的主題,也將舞臺燈光充分投射出來,營造出多種燈光舞臺氛圍,獲得了很強的舞臺感,舞臺雖小,氣勢堪大。
三、小舞臺的場景變化
評劇《紀曉嵐》是一處關于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的傳統戲劇,該劇設計者制作了一個6x3m的線裝書平面景片,該道具可以折疊方便運輸,在鏡片上有絹紋長條書名簽“四庫全書”,一根鋼絳穿在景片上端羊眼圈,橫貫舞臺,繃緊,之后使用尼龍紗幕和其他點綴景物道具,形成場景的主體。
如首場“劉府廳堂”,線裝書景片布置在舞臺一側,另一側為紗幕,紗幕前置有花架盆景,將線裝書景片上的書名簽改變為體積相等的山水畫幅,簡潔直觀地表現出一個書香門第廳堂布局。而第三場“文津閣內外”則將線裝書景片推動到另一側,前面放置書案、書卷,將書名簽位置改為紀曉嵐所提銘言,將紗幕改成直垂,并且在舞臺一邊留下了空隙,延伸舞臺空間。最后一場,紗幕后為烏云景片,紗幕前武士列隊,線裝書景片重新推回舞臺中間,稍加改變,就極大地改變了場景的結構、氣氛,通過對道具組合、布局的調整,營造場景的變化,避免單調和窮酸氣,而且能夠維持整部戲風格統一。
如何在小舞臺上營造場景以及氛圍的變化,是所有舞美工作者都面臨的問題。一些下鄉劇團往往帶十幾出劇目,不可能為每一出劇目都準備單獨的布景,因此不同劇目往往要共用相同的布景。這種情況下,通用布景主要有大堂、假山、花園、山水樹木等大型布景以及香爐、花叢、繡帳、石塊等硬性裝飾道具,其中屏風應用最為頻繁,不同類型的屏風可適應不同的人物特征。在小舞臺上,通過屏風以及通用道具的搭配組合,能夠帶來很大的舞臺變化,營造更加豐富的舞臺效果。
舞美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美,但是一些小舞臺晚會由于舞臺的限制,舞美一味采用全幅噴繪底幕和臺中懸掛圖案的形式,千篇一律,使得本就發揮有限的小舞臺更加失去了表現力,因此舞美工作者還要積極探索創新,提升舞美的藝術氣質,給觀眾帶來新鮮感。
四、結語
小型舞臺的舞美設計需要正確認識小型舞臺的不足和優勢,因地制宜,根據用途要求,采用適當的設計策略,抑短揚長,提高舞臺的表現力,小舞臺也有大精彩。
參考文獻:
[1]石萍萍.淺議小型舞臺的舞美設計[J].大舞臺,2014(02).
[2]徐冰.中國民間小戲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14.
[3]孔帥.現代舞臺空間中視覺設計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4.
[4]周春江.劇場鏡框式舞臺工藝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