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中國,女性視野下的視覺圖像呈現出一派鮮明的藝術特色,女性藝術作為視覺文化的一種詮釋方式,有其獨特的內在話語系統。女性視野下視覺圖像的創作與表達,不僅有利于女性話語的構建,而且區別于“男性觀看”下的審美經驗,對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當代中國;女性情感;視覺圖像;傳達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207-01
當代中國的生存環境下女性藝術家經常用一種東方式的含蓄來傳達對于兩性和諧的觀念與理想。女性視野下的視覺圖像,往往是一種自發或自覺的女性意識,表現為女性情感特有的藝術語言,以及她們對于男性社會下自身處境的態度,即在強調女性的感受、體驗和感覺時,視覺圖像的視覺感受往往是“詩性”的表達,在強調對男權制度社會有意識的反抗時,視覺感受則是一種相對的“激進”性。
一、視覺圖像中女性情感的“詩性”表達
用直覺去感悟生命和情感是中國女性藝術家特有的天賦,她們對生活有著敏銳的感受力,比如:花朵、針線等日常生活里常見的事物,通過女性藝術家對材料選擇的直覺或個人因素的青睞,使她們的作品在表現形式和觀念形態上添加自身經歷中的獨特視角和內心感受,讓視覺圖像上呈現出清純、率直、熱愛生活的特征,傳達著女性藝術家們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在美術界逐漸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畫家閆平,她創作的作品大多描繪生活中瑣碎平凡的事物,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不斷地進行自我探求,流露出真摯的情感。作品《母與子》系列,表達的是她對自己作為一個母親的真實感受,畫面所給人的心靈碰撞正是她情感開出的藝術之花。另一位女性藝術家羅寒蕾,她的工筆人物畫以獨特的女性視角表現當代生活女性之美,觀其畫知其人,清純、圣潔、古典而又唯美是對畫家最直接的注解。
在中國美術界像閆平、羅寒蕾這樣的具有“詩性”的視覺感受的女性畫家還有很多,她們創作的藝術作品是當代女性情感的直接再現,在女性視野下的視覺圖像呈現中,還有一部分女性藝術家逐漸擺脫“女性特質”的困惑,尋求“人性意義”的更深層次,視覺圖像傳達的情感有的強烈得甚至不能被人所接受,與“詩性”的表達相比,她們的視覺圖像更能引發人們的反思。
二、女性情感在視覺圖像中的“激進”性
“女人是逐漸形成的,從生理、心理、或是經濟因素,沒有任何的既定的命運可以決定人類中的女性在社會中所表現的形象。”文化、社會等理性重大問題是男性話語經常關注的,而女性的表現方式常常體現在對生命意識的關注。
蔡錦的《美人蕉》系列,通過個性鮮明的藝術語言、滯濕油膩粘稠的筆觸等特寫展現在觀眾面前,如同一片片就要被撕裂的生命,控訴著女性長期以來被踐踏的命運。畫家李心沫在作品《女人》中用經血作畫,創作材料的創新給作者帶來全新的體驗,沒有皮膚、血肉模糊的女人形象傳達了作者內心的情感,具有性別政治色彩的的創作材料與內容讓它成為女性主義的經典作品。
從視覺圖像上來看,它們不能給人美的享受,“激進”的創作手法顛覆了人們的審美期待,并具有強烈的反叛意識,從側面反映出女性現實的生存狀態。
三、視覺圖像暗示的女性生存狀態
“由于長期的社會文化原因,女性作為審視和觀察者的自我其實是以男性的視角在自我觀看,在一個女人的內在,其實觀看者是男性,而被觀看者是女性。這種不平等的關系,深深根植于我們的文化之中,以至構成眾多女性心理狀況,她們以男性對待她們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她們像男性般審視自己的女性氣質。”
女性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一直是困惑的。沒有經歷男性從內心尊重女性的觀念轉化過程,來尋求“兩性”和諧,是不可能達到的。無論向內的探究或向外的提問,女性藝術家在經歷了性別回歸時期的局促以及女性意識的真正發展后,將會面臨著日益復雜的藝術氣候以及大環境的挑戰。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抽象的權利難以全面概括女人現實的具體生存環境”,事實上,女人從孤獨與隔絕之中領悟出她生活的意義,對于過去、死亡和時間的流逝比男人的感受更為深切。對于心靈、肉體和思想有著無比的興趣,女性的現實體驗比專注于理想與事業的人更加熱情和動人,女性愿意放縱感情,去闡明現實的意義。
四、結語
當代中國女性藝術家的情感在視覺圖像傳達的過程中所構建的女性話語方式往往是建立在性別的差異上,從女性的生理性別到社會性別,女性情感在女性藝術創作中起到了線性的指導作用,女性的心理、身體、生活、文化背后所流露的情感與視覺圖像傳達的視覺感受的結合,凸顯出了女性藝術獨特的美學品格和精神指向。
參考文獻:
[1]唐譯.第二性女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廖文.女性藝術——女性主義作為方式[M].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耿婷婷(1992-),女,江蘇宿遷人,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5級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