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圖式理論的角度,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對所選取的相聲文本進行圖式特征分析,即語言圖式、形式圖式、內容圖式和語用圖式,旨在幫助聽眾更好地理解相聲中的言語幽默。
【關鍵詞】圖式理論;相聲;幽默語言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283-01
一、引言
相聲是我國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其發展已有百余年的歷史。近些年,相聲演員郭德綱及其“德云社”的成立,再次掀起了聽相聲的高潮。早在1961年,汪景壽先生曾發表《試論相聲的語言》一文,此研究被視為最早的對相聲的語言進行研究的專論。此領域的研究主要包括修辭手段、包袱構建、合作原則、禮貌原則、關聯理論及其整合理論等,而從認知圖式的角度來解析相聲中的言語幽默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二、圖式理論
圖式理論強調知識資源這一概念,認為話語的理解需要激活記憶中相關圖式,進而去預測、推理、解析話語的含義。傳統相聲產生于舊時京城,從語言到內容都是京味兒十足的,而在面對全國各地的觀眾時,即使是文化傳播融合較為廣泛的今天,也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就如關于春晚的爭議,南方人認為春晚上所展現出來的習俗和語言多為北方文化風俗。面對這樣一種文化差異,北京德云社的全國商演也力圖去弱化它。在表演內容的選取上,避開一些具有老北京生活氣息的段子,選取一些展現傳統文化的段子,或偏向于語言類的文哏段子。而且在具體的內容上盡量貼近當地的語言和生活,將原內容里的地點、生活習慣等換成當地的,例如德云社的岳云鵬在河南進行商演時就經常使用河南話,因其本身也是河南人,在不影響整體表演內容的連貫下將原本段子中的背景換成河南某地,使得表演更能被當地觀眾所熟知和接受。而德云社在海外的商演內容又與國內的有所不同,海外的觀眾多為華僑和留學生,選取一些地方生活氣息濃重的內容進行表演反而會引起觀眾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
本研究的語料資源來自于《中國傳統相聲大全》《侯寶林相聲自選集》《姜昆表演相聲集》等文獻中的相聲腳本,及部分通過網絡閱讀、觀看的相聲作品。在理論圖式的指導下,本研究對所選取的相聲文本進行圖式特征分析與歸納,并從認知角度解讀其幽默機制。研究的主要問題有三個:(1)中國相聲中的言語幽默的解讀與圖式理論的關系什么?(2)相聲中體現的言語幽默圖式特征有哪些?(3)根據所分析出的圖式特征,解讀相聲中言語幽默的基本策略有哪些?通過對所搜集語料的分析,本研究發現對相聲中幽默的解讀,要求聽眾具備與之相關的語言圖式、形式圖式、內容圖式和語用圖式。最后,本文為更好地理解相聲中的幽默話語提出了具體的策略和方法,其中包括預測和選擇策略、聯系策略、推理策略,有助于相聲愛好者尤其是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提高對相聲的理解能力。
三、結論
從本文所分析的相聲的發展來看,這里的傳統具有時間性的多方面因素,主要針對的是在八九十年代因摒棄早期成熟的表演體系而沒落的相聲,民間相聲團體在振興相聲時所提出的“回歸傳統”的口號,這樣既能夠與沒落的相聲劃清界限,重新樹立相聲的形象,同時它的表演形式也有著一定的傳統烙印。舊式的茶館、復古的舞臺設計、傳統的表演服裝,對于當今社會來說,不僅滿足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追尋,也為現代文化休閑提供了新的方式。不論如何,相聲能夠在當今社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和舞臺,與其自身的價值魅力是分不開的。用現代語境打造的“復古風”,讓觀眾能夠在其中找到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追尋感和對現代生活壓力的宣泄感。德云社也正是基于觀眾的需求來保持著自我的生命力,針對傳統相聲的創新大大促進了相聲的又一次發展,在這一回歸道路上,不只是德云社,更多的民間相聲團體也逐漸出現,得到觀眾的認可。相聲所經歷的曲折發展深受其自身地位和社會背景的影響,起起伏伏,地位從街頭雜藝進階到大眾文藝,簡單的娛樂作用到加入濃重說教意味,從茶館的表演到電視的晚會演出,其中不變的還是相聲的娛樂逗笑。觀眾無論從物理距離——現場到電視網絡,還是從心理距離——純粹逗樂和政治說教,一直都不斷地貼近相聲藝術,再加上傳統的相聲內容和表演技巧手段,造就了相聲強大的生命力。
任何一門傳統藝術在面對新環境、新時代、新的審美人群時都必須要有所創新和發展。當然,新環境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問題,對規范管理的重視,加上藝人的自省,迎合新的審美需求,保持其內在的生命力,不斷地推陳出新,才是一門根植于民間的藝術良好發展的保證。
參考文獻:
[1]曹進,喬環潤.從概念合成理論視閾解讀中國相聲中的言語幽默[J].東南傳媒,2011.
[2]崔雅萍.圖式理論在L2閱讀理解中的運用[J].外語教學,2002.
作者簡介:
李培培(1981-),女,文學碩士,現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教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工作。
基金項目:遼寧省2015年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從跨文化交際視角探討遼寧方言語法研究對傳統相聲藝術傳承的重要影響”(項目編號:L15DYY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