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并不等于部分的總和,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所以格式塔整體性原則運用于高職高考英語閱讀教學,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始終把篇章看作一個整體網絡,從解詞釋義到課文分析,都要考慮整體性質對部分的制約關系;從整體出發,注意篇章結構的協調完整性;不要肢解有機整體,斷章取義地解讀篇章。
關鍵詞:格式塔整體性原則;高職高考英語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2-0023-03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簡介:黎少芬(1973-),女,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高級講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和心理學。(廣東 中山/528458)
一、關于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于1912年產生于德國,在德語里,“格式塔”意為形式或圖形,尤其指“完形”,其音譯為“格式塔”。其創始人魏特曼、考夫卡和柯勒自1910年起密切合作,成為格式塔學派的核心。格式塔可以指事物的一般屬性,即形式;它也可以指事物的個別實體,即分離的整體,形式僅為其屬性之一:完整的形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簡單的元素,同時它的特性又不包含在任何元素之內——它是一個“有組織整體”。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的觀點,重視各部分之間的綜合。
二、高職高考英語閱讀教學的理論依據:格式塔整體性原則
格式塔心理學家考夫卡說:“知覺本身顯示出一種整體性,一種形式,一種格式塔,在力圖加以分析時,這種整體性就會被破壞。” (黎煒譯,1997: 89)這好比欣賞一朵花,本來它艷麗無比,你卻要用顯微鏡讓學生看其細胞分子,再用透鏡析出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組合,再從化學生物學角度分析花的構成成份,用兩只老鼠的耳朵合在一起的形狀來比喻它。
首先,格式塔心理學告訴我們,整體是先于部分而存在的。因此,我們理解一篇課文就應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即由整體到局部。先讓學生把一篇課文看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憑著初感讓他們去玩味整篇課文中的情感基調、主題思想以及獨有的寫作方法等。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猜測、琢磨。再接著分析整體的各個構成部分,即課文的段落。分析段落不能孤立地進行,必須注意到段落的內在聯系,尤其要注意每一段落在整體中的作用和意義。
另外,格式塔整體性強調的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一個事物的性質不決定于任何一個部分,而依賴于整體,這個從該事物整體中產生的性質,即所謂格式塔質”(杜·舒爾茨,1985:46)。無數水滴匯成大海這個整體之后,便產生出永不干涸、浩瀚無邊、繁殖動植物、微生物、埋藏礦物、影響氣候等性質,即格式塔質,它依賴于大海這個整體,不決定于構成大海的每一滴水。為此,我們用格式塔整體性原則來指導閱讀教學,就要避免肢解整體、搞斷章取義的說教。
三、高職高考英語閱讀教學中實踐整體性原則的具體思路
高職高考英語閱讀的測試的4篇閱讀材料,分屬于不同的體裁和題材。這4篇文章不僅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技巧和掌握一定的詞匯,同時還要對語言文字有較高的感悟能力和對生活的體驗以及對社會熱點的關注。文章的體裁也多種多樣,有廣告、人物介紹、科普文章等。在所涉及的20題中,有有關事實判斷的題目,有涉及判斷理解的題目以及有關主旨大意深層了解的題目。既考查了學生對文章細節的理解,又考查了學生對整個語篇大意的理解。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文章的作者通過整篇文章的構思、布局、對事物的論證、說明、敘述和描寫等方法向讀者傳授知識和信息。知識和信息是存在于整篇文章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詞句之內,為了提高閱讀效果和閱讀速度,閱讀時應遵守一項重要原則- 整體性。在閱讀實踐中必須重視閱讀技能的訓練,把句子水平的理解提高到語篇水平的閱讀理解,才能避免在閱讀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真正理解文章的意思。閱讀的整體性原則有兩個層次:
(一) 篇章的整體性原則
在閱讀一篇科技文章時,應遵守如下模式,即從七個方面駕馭整篇文章: (1) 文章的標題;(2) 作者;(3) 資料數據;(4) 基本內容; (5) 事實; (6) 文章的特點、爭議和批評意見; (7) 文章的新思想及其應用的可能性。閱讀時,可把主要精力放在有用的信息上,大大減少處理無用信息的時間,并使信息條理化,以便于理解和吸收。就以解詞釋義為例,任何一個詞的準確性、形象性、生動性都是從結構關系中表現的。看以下的篇章。
An unexpected visitor
① One day, a tailor in a city in the US was busy mending an old coat, repairing some holes and a place where it was torn, when he suddenly heard a low, threatening sound at his open door.② He looked up and could hardly believe what he saw.③ He had heard there were bears coming right into the city looking for food, but it didnt seem possible the brown beast at his door was real.④ He was terribly frightened because he had no gun in the shop.⑤ His only weapon was the pair of scissors he used for cutting cloth.⑥ At that moment a car came down the street.⑦The person driving the car saw the bear and was so surprised that he drove his car off the road and onto the sidewalk.⑧ Luckily, the bear was just as frightened by the car as the tailor was by the bear.⑨ The bear moved quickly down the street to look for food elsewhere.⑩ The tailor telephoned the police, and the bear was caught before it could harm anyone.
1.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story took place .
A.at the hairdressers
B.at the shoemakers
C.at the barbers
D.at the tailors
2.A low, threatening sound was suddenly heard at the time .
A.the man was talking with his friends
B.the man was sleeping
C.the man was mending clothes
D.the man was eating
3.The man was greatly frightened because .
A.there was something wrong with his gun
B.he did not know how use a gun
C.he was afraid to fire a gun
D.there was no gun at all in the shop
4.The passage says .
A.that bears were heard coming right into the city looking for food
B.that no one ever heard bears coming into the city looking for food
C.that the tailor often saw bears coming to him
D.that sometimes bears came into the city looking for food at night
孤立的單詞“threatening”的意思是“威脅、恐嚇”,若把它放在“He suddenly heard a low, threatening sound at his open door”這個句子里,“threatening”給我們一副這樣的畫面:門敞開著,主人突然聽到低沉、帶有威脅性的聲響。這樣的情景既帶有深秘、又有點恐怖的氣氛。所以有些詞,如果作孤立解釋,是很難弄清它們的意義的,一旦把它們放進整體結構中,其意義就豁然開朗。在閱讀教學中,強調感受的整體性,指的就是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的感受其表達的意蘊,而不是條分縷析作具體的理解和切分。這充分說明“整體感知”和“感受”的重要,也就是始終把課文看作一個整體網絡,從解詞釋義到課文分析,都要考慮整體對部分的制約關系,體現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引導學生閱讀篇章必須重視整體性原則,從解詞釋義到課文分析,都要考慮整體性質(即格式塔質)對部分的制約關系。
格式塔整體性原則在高職高考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二)句、段的整體性原則
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現在把不同類別的閱讀混為一談,并采取統一的閱讀模式:先閱讀文本,然后回答文本后面的問題,即“閱讀文本——回答問題”的閱讀模式。從該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閱讀活動是漫無目的的。對一般讀者來說勢必導致兩種結果:迅速地閱讀了全文,但沒有辦法回答所有的問題;或花大量的時間細讀全文然后才能正確回答問題。前者速度快,但理解效果差;后者理解效果好,但閱讀速度慢。根據Hoey的理論,徐盛恒(1990)提出情景組合理論,他認為篇章最終以“觸發(start)——后續(consequence)——結果(result)的模式發展。是的,文章絕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雜亂無章的堆砌,有脈可循。如:敘述體文章多以人為中心,以時間或空間為線索,按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展開故事;論述體文章則包含論點,論據,結論三大要素,通過解釋,舉例來闡述觀點,段落大多有主題句。拿上面的篇章“An unexpected visitor”來分析。作為敘述體的篇章,其中句①的情景作為觸發情景,導致后續情景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最后導致結果⑩。
確實,故事類文章情節性較強,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注意故事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發生的事件,這些都是文章中的主要內容和信息,對于準確理解文章十分重要。根據徐盛恒(1990)提出情景組合理論,從上面的篇章中,學生可以準確填出下面的表格,并且很快完成篇章后的多項選擇題。
WhenWherePeopleWhathappenedResult
因此,把握文脈,根據文體的特點,理順作者的行文線索,抓住線索所串聯的主要事實,然后進行邏輯推理,歸納全文的中心思想。這樣,文章的主題和細節都在一幅完整清晰的認知圖中得以呈現,文章所提供的信息也就一覽無遺了。句子是一個整體,段也是一個整體。閱讀句子時,如果不太長,要一口氣讀完。這樣不僅速度快而且有助于理解。當然,英語句子一般都比較長,不能一口氣讀完。這時就應以比較大的意群為單位進行閱讀。這樣,大腦對所讀的材料就可以形成大塊的概念或印象,有利于抓住所需的信息。閱讀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心理過程,在這個心理過程當中涉及一系列相互聯系的行為和活動,以便對書面的文字材料達到正確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不僅要有較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還要有較寬的知識面,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歷史、地理知識。同時,還要加強閱讀技能的培養和訓練。
四、結語
基于學生的世界觀處在形成中,缺乏社會與人生的閱歷與深厚的人文素養,很難對作品意義有一個全面深入的認識。但教師如果能正確運用整體性原則,先用自己的圖式同化作品,設計有序的教學步驟,以部分帶整體,從點到面,采用循循善誘,深入淺出的方法,將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從而使其認知圖式不斷發展,與教師的認知融會貫通,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整體性原則引入高職高考英語閱讀教學,讓師生一起回歸了一種輕松自然、聲情并茂、情理并重的學習氛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素質的拓展具有重要作用,讓學生得到一個整體的知識反饋,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杜·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庫爾特·考夫卡 著,黎煒 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上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韋漢, 王志軍.關聯理論與控制性閱讀模式[J].外語界,2001(4).
[5]徐盛恒.篇章:情景的組合[J].外國語,1990(6).
[6]周建紅.高中英語小說教學模式探究[J].中小學外語教,2007(10).
[7]朱文英.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拓展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8(2).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