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內容摘要: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大省,全省共有53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文化內容和形式多姿多彩,主要體現在服飾、音樂、舞蹈、飲食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每一部分。本文運用文獻法,通過對貴州省少數民族文化形象的梳理,認清在傳播領域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將貴州富有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形象傳遞出去。
關鍵詞:貴州 少數民族 文化傳播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因獨特的地理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民族種系的特點慢慢顯現出來,也是在這樣的積淀下,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形象逐步形成。貴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大省,全省共有53個少數民族,其中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每一個民族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在共同的生存環境下,又有許多相似或相近的特點在相互融合,使得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形象呈現也多樣性和融合性。針對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形象本文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梳理:
一、貴州少數民族旅游研究
以貴州民族地區為主題進行文獻搜索,共得出文獻1303篇,文獻發表時間是從1984年至今。文章發表數量最多的時間集中在2008年至2014年,從文獻的發表中得知最早的研究是李朝于1984年在《貴州社會科學》上發表的文章《淺議貴州旅游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該文對貴州旅游業進行了簡單的梳理,闡明貴州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發展旅游業的優越條件,但還存在不足,對此作者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意見。以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為主題,所得文獻總數為734篇,最早的文獻是石爭于1982年在《貴州社會科學》上發表的文章《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方略問題》,從貴州的經濟發展情況研究貴州的旅游問題。從文獻中可以看出,對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的研究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對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的開發和發展的研究、對少數民族地區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對少數民族旅游品牌的研究等。
高緒東和岳振在《基于貴州貞豐布依族文化的旅游紀念品設計研究》一文中對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紀念品進行研究時提出,布依族是貞豐最具代表性的少數民族,但貞豐特色旅游紀念品相對滯后,要拉動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從紀念品這一方面尋找突破口,通過分析國內外特色旅游紀念品設計特點并以之作為基礎,對布依族地域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進行調研,分析其應用于旅游紀念品設計的可行性,并提出一些建議并探討設計應用方法,設計出獨具貞豐布依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
王笑然的《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對于貴州省在民族旅游規劃與開發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五點不容忽視的問題和不足之處,一是民族旅游的總體規劃與科學管理不到位;二是政府職能部門發揮主導作用不到位。三是對民族旅游項目的特色化開發不到位。四是居民對民族旅游項目開發的參與不到位。五是民族旅游資源開發的保護措施不到位。胡乃意則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中主要研究了貴州旅游業發展狀況及發展中衍生的旅游環境問題,通過對游客的數量進行統計來對環境承受能力進行研究。貴州少數民族旅游業的發展還不太穩定,所以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也提出了很多的建議。
二、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研究
以“貴州少數民族”為主題,包含“服飾”進行檢索,共獲得了826條結果。但是有很多與主題不相關的文章。學者吳正光在其《貴州民族服飾文化》和《貴州民族服飾研究》中,大概的介紹了貴州民族服飾的款式與背后的文化。周夢的《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傳承的現狀與出路淺析——以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為例》,簡要分析了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的傳承與現代的發展。學者陳舒的《論民族地域文化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以貴州苗族刺繡為例》、周玉潔的《從生態美學視角看貴州的少數民族服飾—以苗族為例》、曾石的《貴州省苗族服飾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及開發研究》都對苗族的服飾進行了研究,其中曾石的碩士論文中還提出了苗族服飾的問題與開發的對策。韋榮慧、何晏文、苗麒麟共同著作的《魂為衣兮文為飾——貴州彝族服飾及其民族特色》中介紹了彝族服飾的地域分類及特點。
在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的研究中,對貴州民族服飾的研究還不夠細致,大多數是從服飾的文化歷史背景入手,對其發展的研究比較少。對貴州17個世居民族服飾的研究中,苗族服飾研究較多,對其他的少數民族服飾研究較少。
三、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研究
以“貴州少數民族”為主題,并含“音樂”一詞在知網上進行檢索,共獲得789條結果。貴州省音樂家協會組織編撰《貴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集粹》的系列叢書分別對8個少數民族的音樂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其作者張中笑、楊方剛、胡家勛、李繼昌、張人卓、王承祖、高應智等為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李麗婭的《貴州少數民族音樂與原生態唱法淺議》中主要闡述了仡佬族、土家族、水族、侗族、苗族、布依族、彝族的音樂。周雯的《論貴州民族音樂的發展方向》中認為貴州民族音樂要發展,除了進行理論研究和建立傳承渠道,還要結合當下貴州各少數民族的生活現狀進行發展,還要站在其他國家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的民族音樂。
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有很多,尤其是對其歷史及特點的研究。但從文本的角度來看怎樣將貴州的民族音樂發揚光大的研究相對較少,雖然憑借《多彩貴州風》等大型演出的推廣已經讓人們感受到了貴州民族音樂的魅力,但仍需要學界和業界的共同努力,探索新的傳播路徑,增強認知度。
四、貴州少數民族舞蹈研究
以“貴州少數民族”為主題,并含“舞蹈”一詞在知網上進行檢索,共獲得736條結果,但是有很多不相關的文獻,與舞蹈相關的文獻非常少。
王夢佳的《談貴州少數民族舞蹈的發展和保護》中介紹了貴州民族舞蹈的發展、存在的問題、對舞蹈的保護以及未來發展。蔡群和呂俊的《基于動作捕捉技術的貴州少數民族舞蹈數字化保護研究》中結合了貴州民族舞蹈的現實狀況,介紹了動作捕捉技術在少數民族舞蹈藝術中的應用,及其舞蹈藝術數字化保護的基本制作流程,基本實現民族舞蹈的數字化保護。呂俊以及邱望標和陳偉興在另一篇《貴州少數民族舞蹈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介紹了如何利用數字化保護傳承民族舞蹈。馮曉憲、舒瑜、彭秀英在《貴州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同樣提到了數字化保護。
對貴州少數民族舞蹈的研究中,談及保護的較多,但是如何宣傳并未提及,從這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貴州少數民族歌舞影響力不大的原因。
五、少數民族飲食文化研究
以“貴州少數民族”為主題,并含“飲食”一詞在知網上進行檢索,共獲得722條結果。趙澤光的《貴州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概述》中詳細介紹了各民族的名特菜點和多姿多彩的酒文化;何宇琴《貴州少數民族菜名翻譯策略》、張柏蘭《文化圖式視域下貴州少數民族菜名英譯》以宣傳貴州少數民族的飲食為出發點,對貴州少數民族的菜名的英譯進行了研究,這也是將貴州少數民族飲食對外傳播的有效途徑,實用性較強。
六.結語
通過對中國知網(CNKI)相關關鍵詞的檢索發現,貴州“民族之都”形象傳播不足,對于服飾、音樂、舞蹈和飲食的研究相對比較集中而且略顯單一,深層次或能進行有效傳播的內容不多,以至于我們制作的許多優秀藝術作品被誤認為是其他省份的,認知上的錯誤對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傳播極為不力。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形象的傳播需要學界和業界人士一同努力,借助現代傳播技術和手段,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進行精準傳播,同時要增強品牌的辨識度,讓貴州少數民族文化形象占有一席之地,讓貴州的民族文化特色傳遍大地神州,為貴州新形象的傳播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高緒東,岳振.基于貴州貞豐布依族文化的旅游紀念品設計研究[J].貴州科學,2015,(06).
[2]王笑然.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旅游縱覽,2015,(02).
[3]胡乃意.貴州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J].貴州:貴州大學,(2008).
[4]吳正光.貴州民族服飾研究[J].南方文物,1993年,第4期,第112-115頁.
[5]周夢.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傳承的現狀與出路淺析——以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為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013年,第5期,2第146-151頁.
[6]陳舒.論民族地域文化對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以貴州苗族刺繡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2期,第58-62頁.
[7]周玉潔.從生態美學視角看貴州的少數民族服飾—以苗族為例[J].人民論壇,2013年10月,第234-235頁.
[8]曾石.貴州省苗族服飾文化旅游資源的價值及開發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9月.
[9]韋榮慧.何晏文.苗麒麟.魂為衣兮文為飾——貴州彝族服飾及其民族特色[J].當代貴州,2013年6月,第30-31頁.
[10]蘭東興.貴州少數民族村寨的服飾文化及其傳承[J].服飾導刊,2015年9月,第3期,第41-48頁.
[11]李麗婭.貴州少數民族音樂與原生態唱法淺議[J].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5期,第40-42頁.
[12]周雯.論貴州民族音樂的發展方向[J].凱里學院學報,2012年8月,第4期,第56-58頁.
[13]王夢佳.談貴州少數民族舞蹈的發展和保護[J].大眾文藝,第163頁.
[14]蔡群.呂俊.基于動作捕捉技術的貴州少數民族舞蹈數字化保護研究[J].2009年8月,第91-94頁.
[15]邱望標.陳偉興.呂俊.貴州少數民族舞蹈數字化保護與傳承[J].貴州科學.2012年,第29-31頁.
[16] 馮曉憲.舒瑜.彭秀英.貴州少數民族民間舞蹈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0年3月,第3期.
[17]趙澤光.貴州少數民族飲食文化概述[J].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6月,第3期,第115-118頁.
[18]何宇琴.貴州少數民族菜名翻譯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6月,第3期,第102-104頁.
[19]張柏蘭.文化圖式視域下貴州少數民族菜名英譯[J].大學教育,2013年9月,第54-55頁.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