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蘭
內容摘要:近年來,通過中泰交流合作及文化互相影響方面,我們不斷對泰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而本文主要是指分析和研究泰國文化中的家庭傳統文化,了解泰國家庭傳統文化與中國的家庭文化有何異同。
關鍵詞:泰國文化 家庭傳統文化
一、引言
由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交流的增強,彼此與彼此之間的了解也不斷的增強。近年來,我們與泰國不斷合作交流,無論是科教、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影響,同時,我們對泰國文化也有了很好的了解。泰國于世界上很多的國家比起來,也能算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了。據有關資料顯示,泰國有人居住的歷史有好幾千年,那就是泰國傳統文化的開始。
二、泰國文化概況
泰國文化歷史悠久,其文學、藝術、繪畫都有其獨特的風格,泰國政府很重視維護本民族的文化,認為泰國文化體現的是國格,是維系國家團結的重要根基,對國家的穩定繁榮有決定性的影響,維護文化就是維護國家 ,于是每個泰國人都熱愛自己的國家,保護自己的特有的文化。
泰國文化具體表現形式主要有:語言文化、宮廷文化、傳統文化。泰國傳統文化主要是指平時里與人文、農業、日常生活中相關的文化習俗。這些傳統文化習俗基于家庭,也就是文化無形中要求尊老愛幼、尊重師長,尊崇僧人。因為泰國90%的人們是信仰佛教的,佛教傳遍泰國并己深深地影響了泰國人民。而該文主要是研究泰國文化里的家庭傳統文化。
三、泰國家庭傳統文化
泰國家庭傳統文化主要就是指家庭生活作風及生活方式,具體表現為:泰國人進家里去,是要脫鞋,大部分人是光腳在家里行走的;另外泰國人和老一輩或者比自己大的人見面的時候,要舉起雙手拜;其次說話要小聲點兒,因為泰國人不喜歡說話很大聲的人,覺得沒有禮貌;再次比自己大的人,要稱呼他為“phi”(就是“哥哥”或者“姐姐”的意思);最后“謝謝”這兩個字成為每個泰國人的口頭語。
泰國人相互見面時雙手合十說聲 “sa wuat di kha”(泰語“你好”)。而面對不同身份的人問候時,雙手指尖輕觸不同的位置,同輩人之間不高過下巴,問候長輩則指尖到鼻尖,問候僧侶及佛像,則指尖高至額頭,甚至下跪合掌。另外泰國人在家里,通常是孩子每天出門一定要和父母“wai”(即:拜)并說聲“sa wuat di kha”(泰語“再見”)來告別,如果家中有祖父母,更應該“wai”(即:拜)才能離開家,或者晚上回家見到父母也必須“wai”(即:拜)來問好,言外之意就是告訴父母自己回來了,類似中國古代大家庭里的請安之意。每天都必須如此,沒有例外。這些禮儀讓很多外國人折服和驚嘆,因為它融入了感情融入了自己國家的文化,這就是家庭傳統文化的延伸。
談到泰國家庭文化,另外我們還可以看一看泰國人對于親戚朋友的稱呼。在泰國文化中,對于親戚朋友之間的稱呼劃分不是特別嚴格。在泰國,阿姨或者與父母同輩的親戚,如果年齡與自己相仿,可以稱呼為phi+名字,譯為中文便是:xx姐姐或xx哥哥。因為在泰國稱呼為phi,是尊敬人的意思,甚至有夸贊該人年輕漂亮或者年輕帥氣的意思。另外,在泰國,去朋友家做客,朋友的父母,自己可以跟著叫pho 、mae,(譯為“爸爸、媽媽”)
四、中、泰家庭傳統文化對比
根據本文里對泰國家庭傳統文化大概的了解與闡明,我們不難看出泰國與中國家庭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不同。中國與泰國之間也是按照家庭倫理道德來劃分輩分,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輩分、等級、秩序并未如同泰國那般嚴謹,當然也就意味著人和人之間的一種關系。尤其是近現代,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像泰國“wai”(即:拜)的禮儀。
在中國親戚之間的稱呼,沒有泰國那般嚴謹。但中國人很重視輩分,尤其是祖父母或者年齡較長的長輩,對輩分更加看重。即使阿姨或者與父母同輩的親戚年齡與自己相仿或者小于自己,絕不允許稱呼為哥哥或者姐姐,最多可以直呼其名。因為在長輩眼里,稱呼錯誤是對該親戚的不尊敬或者是不孝順的變現。其次,在中國,如果自己去朋友家做客,稱呼朋友的父母,只能是根據朋友的父母的年齡和自己父母年齡相比較,稱為伯父、伯母或者是叔叔、阿姨。沒有任何人會跟著朋友叫pho 、mae(“爸爸、媽媽”)的。
五、結語
通過整篇文章的以上觀點是筆者基于對泰國家庭傳統文化的了解,對比中國家庭傳統文化研究而來的觀點與看法,也就是說以上觀點就是個人對中、泰家庭傳統文化異同的分析與研究,也就說明了泰國文化中獨特的家庭傳統文化。
(作者單位:曲靖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東南亞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