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娟娟
內容摘要:誦讀是古代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挖掘古代誦讀教學的精髓,可以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訓練學生的語感,逐步培養學生能讀、多讀、敢誦、樂誦的學習習慣。
慶鍵詞:古代語文 誦讀法 閱讀教學 借鑒
一、何為誦讀
誦讀,作為語文學習的方法,在古代就十分重視。東漢鄭玄注《周禮》:“倍(背)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諷是背誦,誦是吟唱。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誦則非直背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1]誦并不是直接背文章,而是按照音調和音節來吟誦。現在我們認為,“誦”就是按照一定的節奏,運用抑揚頓挫的聲調來讀書。隨著詞義的演變,“誦”又有了“背誦”之意。因此“誦讀”,就是高聲朗讀,多次吟誦,能夠達到背誦的語文學習方法。
那么誦讀與朗讀是不是一回事?最主要的區別在“誦”與“朗”這兩個字上。“誦”強調聲調的抑揚頓挫,“朗”強調高聲朗讀。誦讀在注重聲調抑揚頓挫的同時更多地融入感情進行讀,而朗讀更多地是按照原文的意思進行朗讀。可見,在語文學習中誦讀比單純的朗讀有更具優勢,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意,提升語文素養。
二、誦讀——閱讀教學的有效手段
(一)誦讀是理解的前提
古文詞匯比較艱澀難懂,古人條件有限,沒有工具書來輔助理解,只能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才能深入地體會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結構的巧妙。如韓愈指出“沉潛乎義訓,反復乎句讀”,強調品味文章需要通過反復多次誦讀才能體會到。這是因為文章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上的種種好處,走馬觀花地看一兩遍肯定是不夠的,需要讀者在好詞好句上反復品味,著重誦讀,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才能真正地獲得啟發。
(二)誦讀是情感體驗的媒介
我們常常說有感而發。學生通過運用抑揚頓挫的聲調誦讀文章,很容易將感情融入其中,學生由此獲得情感的抒發與體驗。誦讀在古詩文教學運用地尤其多,《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提出“在古代詩文作品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誦讀對于古詩文教學尤為重要,學生在誦讀古詩文中能夠深刻體驗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激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三)誦讀是語言積累的有效手段
巴金先生十分重視誦讀,積累了很多名篇,正如他所說:“雖然我對其中的一些篇目都沒有好好研究過, 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是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見誦讀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語言詞匯,培養語感,是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語言的重要方式,因此誦讀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規律、體會語言表達的方式等,并做到融會貫通,為以后的語言表達奠定基礎。
三、取古代誦讀法之精華,去其糟粕
(一)誦讀要思考
朱熹在《讀書之要》里談到:“觀書先須熟讀,繼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可見,讀與思互相為用、互為表里,這是古人十分講究的。我們在誦讀的時候切記不能照本宣科的讀,在讀的同時也要思考一下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結構等等。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要善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不可漫無目的地去讀,例如可以邊讀邊思考文章的結構布局之類的問題,這樣更有針對性與目的性,如果一味地囫圇吞棗,一知半解,那樣讀與不讀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什么實際的效果。
(二)誦讀宜精
古代任官提拔“先用誦多者”。因此古代文人誦讀文獻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漢東方朔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但是現代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讓學生誦讀所有的文章也是不可能的。新課標在誦讀方面也有一定的數量要求如在三至四年級,閱讀要求“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 我們在進行教學時要有針對性的進行誦讀,讓學生專門誦讀那些經典的文章與文獻,最好給學生列出必讀書單,讓學生在課外進行誦讀,提升語文素養。
(三)誦讀不是文言文的專利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初中階段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而對于一般的散文則要求“有感情地朗讀文章”認為白話不需要誦讀,將誦讀作為文言文閱讀的專利,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葉圣陶指出學生登臺演講語無倫次,主要原因是忽視國文的白話誦讀。由此可見,白話與文言一樣也需要吟誦,誦讀不是文言文的專利。朱光潛在“中國語文誦讀方法座談會”上指出“我是主張誦讀文言文應注重形式化的節奏。至于語體散文,誦讀要依語言的節奏為主。”因此對于文言文和白話文的誦讀,應該根據語言的不同,情感表達的不同來誦讀。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誦讀法對于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汲取古代語文誦讀法的優點,摒棄其缺點,充分發揮誦讀對于語言積累與運用的重要作用。摒棄誦讀已過時的偏見,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創造性地運用它 , 把誦讀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的好方法。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