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樹紅
內容摘要:《紅與黑》中作者司湯達描述了德·萊納夫人對于連的充滿真誠的激情之愛,而于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卻是虛偽之愛,于連的性格身份地位及所處的時代,出人頭地的欲望遠超對愛情的渴望。他們之間愛情的不對等,最終導致了他們的愛情以毀滅而告終。
關鍵詞:真誠 激情之愛 虛偽之愛 出人頭地 毀滅
司湯達是善于以愛情來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的文學大師。他的《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小說以主人公于連個人奮斗為主線,兩次戀愛作為情節發展的關鍵,猛烈抨擊了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于連的兩次愛情都與時代風云緊密相連,他的愛情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讀完《紅與黑》,我們總是沉思在于連與德·萊納夫人之間的愛情之中......兩者的愛情緣何以悲劇而告終?愛情,是亙古不變的母題之一,對其探究,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剖析作品,時至今日仍然有著極大的啟迪意義。
一、于連是司湯達被壓抑的愿望的滿足
作者創作一部文學作品時,往往把自身的感情和經歷投射于其中,司湯達也不例外。司湯達不到8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童年時代,他受到嚴格管教,家里人看不起他、不喜歡他,甚至打罵他。在意大利米蘭居留期間結識瑪蒂爾德展開狂熱追求,但從未得到回應。從小失去母愛,加上相貌的丑陋及戀愛方面遭受的冷遇、譏諷和挫折,使司湯達從小就養成了郁郁寡歡的性格,他憎恨所有的人,包括對他實行專政的宗教。同樣的,在《紅與黑》中于連遭受父兄的厭棄打罵也憎恨他當時的社會、宗教和人,在寫到于連的愛情時,卻把德·萊納夫人和德·拉莫爾小姐都描寫成是深愛于連的。書中于連這一人物的經歷、命運和司湯達有許多相似之處,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司湯達被壓抑愿望的滿足。藝術有時是對人生痛苦的補償和安慰,也正緣于此,文學才有了動人的生命力。
二、于連對德·萊納夫人的虛偽之愛
于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貫穿小說的始終,是真愛嗎?細細推敲,于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實則是一種虛偽之愛。
(一)對母愛的渴望
小說中從未提及于連的母親,童年生活的不幸,使于連的心底始終渴望母親的關愛與保護。第一次見到德·萊納夫人時,聽到夫人溫柔、親切的話語,您到這兒來干什么,我的孩子?讓于連感受到一種溫暖和愛。而于連回答說生平第一次進入陌生人的家,心里害怕,說需要夫人的保護??闯鲇谶B從潛意識里把德·萊納夫人當作母親,是一種對母愛及關懷的渴望。
德·萊納夫人對他真誠自然不造作的愛及關懷,對他于母愛的渴望做了一定補償。做家教期間他和夫人和孩子們一起沒有欺騙、沒有猜疑、沒有等級差別的生活,成了他生命中最快活的時光。所以他在法庭上懺悔自己居然謀害最值得尊敬、最值得敬佩的女人的生命,而夫人曾經像母親那樣對待他!因而不愿上訴祈求判處死刑。因此,德·萊納夫人的賢妻良母的品性、美麗的外表、自然真誠的愛,成了受戀母情結所壓抑的于連的愛戀對象,與愛情無關。
(二)“初戀”情結的影響
初戀是人的愛情萌發的最初部分,不一定是真正的愛情,但這種感情是獨一無二不能被別人輕易替代的。
于連到德·萊納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時,還不到19歲,在此之前他根本沒有談過戀愛,也沒有喜歡過任何女人,是夫人溫情脈脈的目光和關愛打動了他,于連從一開始對夫人只是一種喜歡,并驚異于她的美而已,尤其是作為孩子的母親卻還保留著少女的美,但是他對夫人的喜歡又是獨一無二的,無論是后來的德·拉莫爾小姐抑或是其她任何人,都不能取代他對德·萊納夫人的喜歡,因為這相當于他的“初戀”。
(三)自卑與超越的心理
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難以負重的心理必須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法才能解脫。對自卑感的補償和超越,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于連奮斗的人生實質就是一個對自卑的補償和超越的過程。于連身上自卑感的形成有兩方面原因,一、于連作為一個木匠兒子的出身與地位對他人生的影響;二、于連生活在法國封建復辟王朝統治時期,按他的身份地位只能處于社會的下層,想要爬入上層社會必須擁有金錢和權勢。所以他會把德·萊納夫人的同情和幫助看作是對他人格的侮辱。就連對他的關心也理解為有錢人的假意,這種自卑感使他過分敏感,對于別人的言行總要疑慮重重地探究其深意,自尊很容易受到傷害。于連的性格是復雜的,和德?萊納夫人相戀不可否認有相當大成分出于一種自卑心理而產生的征服意識。從握住德·萊納夫人的手不讓其抽回去及與夫人幽會等細節描寫來看,實質是從戰勝自卑、追求平等的心理出發去履行自己的責任,這種感覺使他非常幸福,因為他證明了自己的優越感,解脫了自卑心理,而不是因為愛情。
(四)出人頭地的欲望
于連也有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從少年時期起他就羨慕拿破侖的英雄業績,崇拜拿破侖得到美艷的約瑟芬的垂青。所以除了愛情,他還有著更大的出人頭地的欲望,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平民階層的一員注定了在于連的心里,愛情永遠不可能處于至高無上的位置。顯然,于連只是把追求德·萊納夫人作為實現其出人頭地的輔助工具。當他與德·萊納夫人的私情暴露之后,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去省會貝尚松神學院,偽裝虔誠滿心期望能做一個主教從而獲取金錢和權力。失敗后到巴黎拉莫爾侯爵府擔任私人秘書,于是馬上把于德·萊納夫人拋在腦后,選擇了能幫助他實現其擠身上流社會的他根本不愛的有著皇后般儀態的高貴的德·拉莫爾小姐。
(五)生命終結前的美好記憶
每個人在生命的終結時,都會想抓住一些美好的東西,留住一點美好的記憶,因此在于連生命的終結前夕,在獄中的深沉思考中,他想到了德·萊納夫人,因為對于連的人生而言,再沒有比和夫人在一起更幸福的時光了。在獄中的深沉思考和反省中,他的痛苦的童年、世儈的父兄、滿身銅臭的德·萊納市長及哇列諾所長、虛偽的宗教、矯情的德·拉莫爾小姐、森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復辟制度、失敗的個人奮斗......沒有一樣能讓于連有哪怕些許的安慰和留戀!他在審判時,談到對夫人懷有的兒子般的、無限的崇拜,談到夫人曾經像一個母親那樣對待他。所以,這更不是愛情,而是一種想在臨死前抓住一點美好東西的心理在作祟。
三、德·萊納夫人對于連的真誠、激情之愛
德·萊納夫人對于連的愛,是一種真誠、無私奉獻的愛,與于連的虛偽之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激情之愛
司湯達在《19世紀的愛情》一書中,將愛情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1、激情之愛2、趣味之愛3、肉體之愛4、虛榮之愛。司湯達反對后3種,憧憬的是超越世俗人情、功利的激情之愛。而德·萊納夫人對于連的愛正是這種激情之愛。
德·萊納夫人看似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從未品味過真正的愛情,于連的到來,為她帶來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她體會到了愛情的甜蜜。與于連在一起,從未體驗過的熱情使她昏了頭,沒有任何的虛偽來玷污她那天真無邪的純潔愛情。當她的女仆愛麗莎向于連求婚時,她差點發瘋,最終病倒了,可當愛麗莎嗚咽著告訴她,她被于連拒絕時,夫人立刻興奮起來,甚至大喜過望,幾乎喪失了理智!在幫于連拿肖像時,竟誤解那肖像里畫的是于連心愛的女人而產生了恐懼,經受著內心的百般煎熬......德·萊納夫人的種種如是舉動,表明了她的愛確實是激情之愛!
(二)抉擇下的真愛
愛情就像一朵嬌艷欲滴而又有刺的紅玫瑰,想要真正獲得常常需付出努力甚至代價。德·萊納夫人對于連是真誠的愛,為了于連她可以放棄名譽和生命。在于連入獄后夫人要求于連簽字上訴,即便連累自己的聲名也義無反顧。于連死后,她信守與于連的諾言,沒有自殺。然而,在于連死后三天,她擁抱著孩子們去世了,德·萊納夫人對于連的愛是如此的深沉和熱烈,她的心早隨著于連的死亡而枯萎了。在名譽、生命與愛情的抉擇中,德·萊納夫人毅然選擇了愛情,這樣的真愛與她的身份、地位和所屬的階級、社會又是如此的不調和,注定了這段愛情的毀滅。
綜上所述,《紅與黑》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病態時代下的愛情悲劇。作者巧妙選取了愛情視角來反映當時的現實社會,不僅從藝術上給讀者以心靈的震撼,而且從思想上啟迪了讀者的思考,于連和德·萊納夫人的不對等的愛情是那個封建波旁王朝復辟時代不同等級之間愛情悲劇的一個縮影,于連畸形的虛偽之愛和德·萊納夫人盲目的真誠激情之愛,注定了他們愛情的終將毀滅。同時也啟示了現代社會的人們,真正的愛情應該建立在真誠、平等、理智和純潔的基礎上,只有這樣的真愛才能長久,一旦愛情中摻雜著某種雜質,那么這段愛情必然注定不幸甚而毀滅。
參考文獻:
[1](法)司湯達﹒《紅與黑》[M]﹒譯林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2](奧地利)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沈陽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3](法)司湯達﹒《19世紀的愛情》[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美)艾·弗洛姆﹒《自我的追尋》[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第1版
[5]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6](奧)西德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第1版
[7]佘斯大、劉淵﹒《心靈撞擊的回聲》(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作者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