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一門引導學生選擇正確思想、行為和觀念的必修學科。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主流思想與非主流思想的碰撞,正面信息與負面信息的交叉并行,現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思維等因素,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及挑戰,這也讓不少在一線基層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出現了疲軟狀態。
一、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我深深感受到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社會市場經濟大環境和學生群體特征都發生了變化的今天,傳統的教育手段受到了沖擊,因為它們根本比不上網絡信息的傳播速度和覆蓋面。我們已經進入了文化、思想多元化的新經濟時代,我們的工作形式也應該與時俱進,不能守著一成不變的工作方法,多反思工作中的問題,才能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一定問題。首先,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來講大致可分為疏導教育法、榜樣教育法以及激勵教育法。這幾種方法在命名上可能會有所區別,但是在內容方法上基本是一致的。而這些方法也正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慣用的方式。在過去,這些教育方法對學生還是頗有成效的,但現在的學生接觸面廣、知識和信息量豐富,他們敢想敢為,自信且思維活躍,這些講大道理、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對他們來說不僅不新鮮了,甚至產生了厭倦情緒。手段單一、形式重復守舊,并且目的性強,很容易讓學生抵觸、反感,大大影響了教育的實效性。其次,從內容上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法制紀律和道德規范,以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等內容。這些內容理論性強,實踐性和吸引力都比較低,學生容易覺得枯燥乏味,若能增強內容的感召力和說服力,把理論教育和學生的感受、需要、理解等實際問題結合,不僅內容更容易被學生接受,而且還能讓思想扎根,切實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導學生選擇正確方向的社會實踐活動,應該是潛移默化,層層滲透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的,而不是立竿見影、條框分明的。但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于的教條化和理想化的特點卻與之相悖了。
二、美育的概念及功能。
美育顧名思義就是美感教育,大多數人以為美育只跟藝術教育有關,這樣的理解是表面的也是狹義的。其實真正的美育就是讓人發現美、追求美到最后將自身理想、道德、素質以及品格融入美的過程,這才是美育功能的最終目的及體現。而通過藝術美來提高人的審美、追求美的能力只是美育內容的其中一種,除此之外,美育的內容還有自然美以及社會美。所以,美育的內容是豐富的,手段是多樣的,它甚至可以滲透于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各個學科,從而達到最終的教育目的。美育對人在成長過程中各個方面都有積極影響,如審美、個性、品格、精神、情操等等。因此,美育對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養、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是具有促進作用的。
美育是教會學生先發現美,享受美并思考“真、善、美”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以學生的主觀能動和感受為主,讓學生自主地去選擇他認為美的、正確的事情。人都喜歡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學生更愿意接受自己做主的方式,而不是被動的灌輸,側面引導學生開朗陽光、積極向上、主動求知。蔡元培先生認為美育的核心是一種情感教育,在學生教育中美育更多的是指道德感和價值感。例如今天反復被我們熱議的“是否該扶跌倒的老人”這一社會問題上,受過美育的感染和熏陶的學生,則會說“當然應該”。美育是拋開了功利的,循循善誘的。同時,美育的教育方法又是潛移默化的,讓人愉悅的。就像學生在一場晚會或游戲中學到的知識和道理遠比一次談話教育要認真聆聽,記憶更深刻。因為寓教于樂的形式更易讓學生認可,而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參與者,不僅能讓知識變生動而且體會更深。當然,并不是說這一切都全是美育的功勞,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是受多個學科的作用和影響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美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是重要的,同時是不可替代的。
三、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助互補
我們知道現在中小學都提倡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里的“美”并不是指美術,而是美育。高校的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就是為社會輸送素質、技能、知識全面的綜合性人才。因此,美育不僅是中小學的課題,也應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門課題。美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許多相同點,同時又各有特點也都有不足,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說兩者是互助互補的。
首先,兩者的目的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都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不同的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理性教育,而美育則是通過對各種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受與鑒賞,培養大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激情與能力的感性教育。感性與理性相結合,方能使人更諧和、更均衡發展。
其次,兩者的內容是相通的互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為核心,學生通過對相關理論概念的學習去理解和領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修養和高尚情操,學會判斷和選擇,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而美育是教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并將自身融合的過程。而人的思想道德修養是會影響人的審美標準的,同樣地,人們也是因為學會審美、追求美,才會去選擇美好的事物或者做出善意的、道德高尚的行為。兩者的理論基礎雖不同,但確是在促進和引導學生朝同樣的方向發展。所以說,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是互助的,能更好地保障和幫助學生人格、理想信念以及道德情操的建立和完善。
最后,兩者又是互補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是枯燥的概念學習,但是沒有理論基礎的支撐和指導,就會失去方向和目標。美育是通過美好的體驗和感知的方式去教育學生的,是感觀、感性的教學。美育不僅提高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如親身排練一部愛國主義音樂劇,會比觀看更能增強學生的愛國思想和榮譽感。但是生活中的感知不盡然都是美好的、正確的,而思想政治理論的理性教育則可以讓學生客觀地去選擇學習和接受哪些事物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論基礎,是理性教育;美育是參與實踐的過程,是感性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性與感性相結合,兩者是互補的。
四、將美育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逐步加強,但問題仍然不少,需要理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制,拓寬教育途徑,改進教育方法。提高隊伍素質,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實效性、科學性。
首先,要把美育真正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制體系中,制定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觀念,明確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新目標。其次,美育正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拓寬的途徑之一。現代大學生群體特點鮮明、個性突出,已明顯有別于過去的學生群體。他們自信、張揚、聰明、果斷率真,守舊的教育方式滿足不了他們,也吸引不了他們。我們應該利用美育寓教于樂的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命力。最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個人素質。除了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以外,還需提高他們相關的美育知識和美育實踐經驗,以及利用新媒體手段開展工作的技能。理論是基礎,實踐是總結,只有具備了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和豐富的美育實踐經驗,才能很好的將兩者結合,不斷完善和推進工作。信息時代,學生的思想受到各類信息和思潮的影響,我們應當與時俱進,利用新媒體手段將美育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美育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抽象的理論在現實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呈現,而新媒體這一傳播媒介則會大大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
今天,不僅是經濟、政治新常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進入了新常態。我們應該大膽摒棄過去的形式化、制度化教育,探索出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教育方式和途徑,豐富實踐活動,注重新穎性和科學性,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正確方向。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的融合不僅是高校思政工作開展新的突破口,更是為社會主義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