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倩倩
中醫藥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融道、儒、佛及諸子百家等中國傳統文化于一體,展現了燦爛輝煌的五千年中華文明。中醫藥文化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凝聚了中華民族獨有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系統整體的養生防病思想、獨特的保健治療方式等等傳統文化的元素,反映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本質與特色。因此,中醫藥既是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又是科學技術的硬實力,是體現綜合國力、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2010年在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的揭牌儀式上,習近平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并評價此舉“把傳統和現代中醫藥科學同漢語教學相融合,必將為澳大利亞民眾開啟一扇了解中國文化新的窗口,為加強兩國人民心靈溝通、增進傳統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橋梁”。
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跨文化交流與傳播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但是,如何將中醫文化更好地推廣到全球呢?中醫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內容——隋唐時期,中醫就是日本朝鮮等國“遣隋使”、“遣唐使”學習的重要內容;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攜帶的中醫藥,也為促進中醫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與繁榮作出了貢獻。這些都是中醫古代海外跨文化傳播的成功事例,可以給當今中醫的跨文化傳播提供借鑒。但互聯網+的時代下,單靠這樣的傳播方式是不夠的,還需要建構屬于中醫對外傳播的跨文化能力。
總體來說,筆者認為:中醫文化跨文化傳播能力受以下幾個要素的制約,即傳播者的跨文化能力,中醫文化的對外傳播途徑,國內外環境。其中,傳播者的跨文化能力尤為關鍵,因為文化傳播的主要踐行者就是傳播者本身,能夠探索對外傳播途徑的也是傳播者,再者國內外環境作為客觀因素也會影響跨文化傳播的效果。
1.中醫文化傳播要首先構建優秀的傳播人才隊伍
首先,要培養國內外熱衷于傳播中醫文化的隊伍,只有熱愛中醫并具備中醫專業及中醫文化知識的人才才能構成中醫跨文化傳播的有力保障。目前,筆者所在的陜西中醫藥大學,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并致力于促進中醫藥的發揚光大并走向世界。學校先后同韓國、加拿大、吉爾吉斯斯坦、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臺灣、香港等地區的高校建立校際交流關系,目前有在校留學生51人,其中本科生44人、碩士研究生7人。這些來我校學習中醫的留學生數量每年還在迅速增加,能夠具備對外交流與傳播的中國學生數量也在穩定上升,但國內外對于這類外向型中醫人才還很急需,需要進一步加大培養力度。同時,還要注重提高中醫教師的外語水平,跨越中醫跨文化傳播的語言障礙。中醫藥對外傳播的質量和效果是與傳播者的雙語水平密切相關的,因此要建設高質量的中國本土中醫院校師生的雙語能力,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翻譯能力。
另外,還有一類非常關鍵的中醫文化傳播者,那就是中醫翻譯人員,特別是一些中醫典籍、中醫教材、中醫學術專著的譯者,其中包括中醫院校從事中醫翻譯的優秀專家、教授、知名學者等等。在文化“走出去”的實踐過程中,翻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再優秀的作品,如果翻譯做得不到位,不符合國際規范,也照樣無法得到其他國家出版社和讀者的認可,更談不上實現文化“走出去”的目的,這就要求建立權威的譯者庫,培養具有高水平專業翻譯人員,并使譯文的體例遵循國際通用的“芝加哥標準”,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僅僅做到這樣還遠遠不夠,對于中醫翻譯人員來說,中醫翻譯是很復雜的問題,它遠不只是語言轉換這么簡單。表面上看,中醫翻譯搞的是文字翻譯,實際上傳遞的是中國文化。中醫學與西醫相比,有著其巨大的特殊性。中醫是受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宏觀的醫學體系。中醫文章里的詞語不僅能夠傳遞出信息,而且還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認知方式、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意義。傳統的中醫翻譯為了照顧西方讀者,盡可能地借用西醫中原有的詞匯和概念來解釋傳統中醫理念,導致翻譯過程中中醫藥文化的特色和精髓無法完全、準確地傳達出來,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中醫藥文化的魅力,甚至會引起誤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醫藥的國際傳播,也影響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與發展。因此,作為中醫翻譯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迎合西方的思維定勢和閱讀習慣,不能一味的“比照西醫”,牽強地以西醫概念解釋中醫,而應在翻譯中保留中醫的原有概念,強調中醫藥特色,采取一種有別于西醫的、科學合理的翻譯方法和原則,以彰顯中醫藥文化的華夏特色和東方特質,使目標語讀者真正領會中醫的精髓、準確完整地感受和理解中醫文化。其次,中醫翻譯工作者應深刻領會中醫的文化內涵,并在翻譯過程中有意識地強調其文化內涵,包括中醫藥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人文精神、醫德倫理等。要讓西方人理解中醫,首先必須讓他們理解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識形態,秉持“文化傳真”的翻譯基本原則,這樣才能保證中醫文化“走出去”的質量和影響力。
2.中醫文化跨文化傳播途徑要不斷拓寬
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圖書及各類外譯版本在“走出去”過程中備受國外出版商關注。在國內外聞名的法蘭克福書展上,中醫圖書受到國外出版商極大關注,包括歐洲的中醫專家學者、世界范圍內的出版商、發行商等,其中以世界著名出版機構愛思唯爾為代表,他們都對我國的中醫圖書外文版給予了高度評價。愛思唯爾出版集團也是世界最大的科技及醫學領域內的出版集團,并開發了ClinicalKey產品,整合大量醫療、案例等研究數據,可以使醫生通過迅速檢索技術,找到最新的學術意見和研究建議。現在中國已經進入到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相比較傳統的圖書來說,更具有這個時代的優越性:一個云空間可以承載下成千上萬本圖書的內容;一個數字化平臺可以使多語種語言的轉換變得輕松簡單;一個數據庫可以容納海量數據,這些都是圖書傳播過程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時代的優越性,建立中醫術語的多語種數據庫,并且嘗試建立面向西方文化的中醫網絡課程、空中中醫學堂等,拓寬受眾面。與中醫圖書外譯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中醫文化跨文化傳播的能力。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中醫孔子學院在多個國家的不斷建立。據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漢辦)統計,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開設以來,截至2014年初,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政府在海外已經建立了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多個孔子課堂,分布在120個國家(地區),遍布五大洲,其中中醫孔子學院3所。孔子學院已成為各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深刻內涵、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這些孔子學院,特別是中醫孔子學院,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逐步融入中醫文化,更多地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由此就能夠提高中醫文化跨文化傳播的能力。
途徑三便是要想辦法開設更多海外中醫診所、中醫企業。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導作用,但僅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依靠企業、文化組織以及其他民間力量來共同實現。開設更多海外中醫診所、企業,能夠讓中醫藥產品和中醫藥服務獲得當地群眾的認知、接受、認可,為企業創造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傳播和提升中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由于中醫療效顯著,特別是在一些慢性病、疑難雜癥、養生保健等方面,因此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文化組織,特別是海外的中醫診所、企業,都要面向當地群眾,普及中藥知識、中醫養生理念以及保健功法等,極力宣傳中醫在“治未病”和干預亞健康等西醫不擅長的方面,認識到中醫的卓越之處,這樣才會最終使中醫進入到西方醫藥的主流體系。這一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開展。
3.國內外傳播環境不容忽視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 經濟的硬實力和文化的軟實力也逐漸聯系得越來越緊密,國家目前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和發展。習近平主席曾表示:“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現在,我國與世界的交往日趨廣泛和深入,對世界的影響也日益深刻和強烈。在文化多元化這個大背景下,中醫在海外的傳播也掀起一定的“傳播熱潮”:在美國,針灸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正式被承認為治療方法;在英國,中藥產品獲準銷售,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據2015年5月15日18版《人民日報》報道,今后中藥出口有望不再是賤賣的“草”,而是出售高附加值的“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有關中醫合法地位的立法得到全國衛生廳長會議的認同,并將其作為藍本向其他州推廣。中醫受到全球的矚目和關心,中醫以其特有的東方智慧對現代科學文化正在發揮著其重要的啟發價值和借鑒意義。
4.結語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達60多個,總計人口44億,這給中醫文化“走出去”無疑提供了絕好的傳播契機。2015年《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發布,在“民心相通”部分,提出了要“擴大在傳統醫藥領域的合作”。可見,國家已經將中醫藥國際化加入了頂層規劃的行列。在“一帶一路”新的機遇之下,國內絲綢之路沿線的省份如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以及四川、重慶、云南、廣西等都要加快中醫與沿線國家的交流,促進中醫文化的傳播。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政府積極推進中醫的跨文化傳播,構建和諧社會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些均為中醫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在“一帶一路”經濟帶的歷史機遇下,中醫文化對外傳播的國內外環境具有前所未有的優勢,給中醫“走出去”提供了巨大空間,讓不同文明相互交融共同發展,成為中華文化的又一張“名片”。
[基金項目:本文是西安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5W27的部分成果;2014年陜西中醫藥大學校級綜合課程改革項目(翻譯)的部分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