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妍妍
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和核心力量,但其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壓力與挑戰,瓶頸問題還是融資難,受制于缺乏抵押品、質押品和企業自身信用記錄缺失等原因,銀行融資困難重重。那么在知識產權領域能否幫助在傳統的銀行貸款融資途徑之外尋找新的企業融資方式呢?
一、我國中小型企業的知識產權融資現狀分析
在我國,對于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初創的科技型企業,因為其固定資產不足,亦缺乏進入新三板融資的資質,融資難題一直很難得到解決。雖然我國在《擔保法》早就確立了知識產權抵押制度,如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皆可以成為抵押對象,但在近二十年的司法實踐中,銀行與企業均未重視知識產權抵押融資擔保活動,企業從中獲取的資金極少。企業為了該知識產權抵押貸款還需額外付出的成本包括:擔保費1.5%、資產評估費1.25%、同期銀行貸款利息、律師費1.25%、中介費等,數項加起來大約就已占到貸款總額的10%。所以即使能獲得融資貸款,企業最終能夠獲得資金數額并不大,這導致很多企業放棄知識產權融資。
另外,有部分P2P企業瞄準了這個市場,開始嘗試聯手知識產權交易機構上線知識產權質押網貸項目,但是作為新型融資模式,運作方式尚未成熟,實際效果并不明顯。
二、我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融資的法律困境
(一)法律規定缺失,權利界定不明
我國雖然有著作權、專利法、商標法等法律,但其中并無知識產權抵押、質押的規定,因此實踐中導致知識產權融資問題無法可依,另外,在知識產權的傳統保護對象之外的內容幾乎沒有規定,比如關于商業秘密權、商號權、商品化權、植物新品種以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在這幾部法律中都沒有規定,僅在一些行政法規或者部門規章中有散見的規定,這就導致實踐中很多權利得不到保護,侵權糾紛長期不能得到解決。
(二)知識產權融資評估制度缺失
在整個無形資產融資擔保過程中,其中最重要的程序是知識產權的資產評估制度。一般認為,知識產權資產評估主要是評估下列內容:該知識產權的具體權利內容,該知識產權受到的限制,知識產權的具體價值、相關的確權制度和保護制度是否完善等幾個方面。在實踐中,我國并沒有明確的評估標準,形式上也不一致,沒有官方機構指導,具體判斷標準由各評估公司自己把握,標準不穩定、不權威,不同的知識產權類型評價也不一致,這使得評估結果很不科學,存在很多問題。
(三)知識產權融資的中小企業和銀行雙方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對稱
對于知識產權,銀行最大的擔心就在于知識產權的價值不確定或者很容易減損。例如,作為無形資產,權利人若將其轉讓,即使作為質押方的銀行亦無法控制和監督,使得銀行的風險增加;再如無形資產的價值容易發生變化,極易貶值,典型如“三鹿”商標,因為三聚氰胺事件,三鹿商標從品牌價值上百億瞬間變得一文不值,這種因為企業經營狀況變化導致無形資產貶值的風險是銀行無法預測的。在一定程度上,知識產權擔保會有可能加重銀行風險,所以銀行不會選擇此方式或者在大幅提高融資門檻的前提下才會借款,這種現狀也影響了企業貸款的積極性。
(四)知識產權融資擔保對象變現能力差
知識產權抵押權人、質押權人希望在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債務時,能順利將知識產權抵押物、質押物變現以實現債權,但事實上,知識產權的價值會受到市場、經濟環境、技術以及法律規定等因素,未來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再加上我國尚未形成統一、完善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使得知識產權的對象不能像有體物如房屋、土地、廠房、原材料那樣迅速處置。
總之,上述法律困境,使得我國當前知識產權融資局面復雜、標準不統一、中小企業幾家歡樂幾家愁,因此我們有必要考察國外知識產權融資的相關制度和實踐效果,來引導我國的司法實踐。
三、國外知識產權融資的立法及實踐
傳統的知識產權可以設定質押,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做法,而且發達國家在知識產權融資方面走到了前面,我們有必要學習和借鑒他們成熟的經驗。
(一) 美國模式
眾所周知,知識產權擔保融資制度起源于美國,著名的《美國統一商法典》(UCC)第九編明確規定了知識產權擔保的效力,并區分知識產權擔保設立與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并確定采取登記對抗主義,即知識產權擔保的設立僅僅是在協議的當事人之間產生可執行力,而要對第三人產生效力,知識產權擔保還必須登記,以公示擔保權的存在,否則不能對抗其他的債權人或擔保權人。在此基礎上,其余配套制度和設施也逐步健全,形成了美國偏重利用金融市場融資的模式。
1、知識產權證券化。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發源地在美國,作為資產證券化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金融市場一直強有力的支持知識產權融資,把其作為開拓新型金融產品的重要方式。2000年7月,美國Royalty Pharma 公司首次嘗試專利資產證券化,以耶魯大學研制一種名為“Zerit”對抗艾滋新藥的專利許可費作為支撐,發行了近1億美元的受益證券。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曾預言“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是一種新趨勢”,許多國家也在嘗試以專利衍生的債權作為支持發行證券,希望將證券化技術引入知識產權。
2、發放專利身份證,建立聯邦統一的動態數據庫
美國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制度,是為每一項專利發放防偽程度極高的專利身份證,并建立了聯邦統一的數據庫,這樣隨時監控專利動態,也便于銀行以及擔保機構監督專利的轉讓和許可使用等。不過,對于知識產權質押,美國政府并沒有給予過多的支持和保護,但是在民間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開展的如火如荼、相當活躍,主要原因在于無形資產評估水平高,公信力較強,民眾對無形資產的價值認識充分,并且接受程度較高。
(二)日本模式
日本是個非常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的國家,上至政府層面,下至民間企業,他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都非常強,并且把知識產權看做是日本經濟發展的支柱。日本政府發揮了強大的金融協助功能,通過國有金融機構、產業扶持發展基金以及信托保障協會等為企業知識產權融資不遺余力,比如利用上述機構對有創意企業投資或者發放特別貸款來加以扶持。在民間,絕大多數企業都有自己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內部設有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分工明確,細致有序,負責本企業著作權登記、商標的申請、專利的申請,商業秘密的保護,以及本企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轉讓事宜。
(三)東南亞模式
1997年,東南亞各國遭受金融危機之后,經濟發展開始減速,各國政府開始把技術創新的工作重心也轉移到中小企業上來,紛紛出臺了很多政策和措施、成立很多機構來扶持科技創新工作。在馬來西亞,大力通過技術轉讓活動來拓展海外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各種津貼和資金、培訓費用等扶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泰國則致力于為私營企業主發放低吸貸款和科研咨詢費用;韓國則設立各種金融機構如國家銀行、投資公司、創投基金、技術保證基金等,以幫助企業融資。
通過對上述國家代表性做法的分析,可以看出發達國家政府主導的做法尤其容易取得較好的效果,反思我國的知識產權融資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實質性的工作尚未開展,各方面制度的欠缺阻礙了我國亟需的知識產權融資規模和途徑,因此我們必須改變以往觀念,建立知識產權融資的暢通模式。
三、 關于我國解決知識產權融資的法律建議
(一)政府須規范和完善立法,明確權利界限。我國在知識產權擔保方面的立法幾乎沒有,關于知識產權抵押、質押以及監管、風險控制、相關擔保機構如知識產權私募基金的設立等皆無規定,現有的法律之間尚有不統一之處,不僅僅實體法需要完善,連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等都要與時俱進,因此政府必須規范法律、掃清起步障礙。
(二)政府機構職能須轉變。政府應從過去純粹的管理者身份,轉變為知識產權融資的積極推動者,比如可以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信用評估機構,幫助民間知識產權交易。另外,政府應該效仿不動產登記制度,建立統一的登記機關,這樣可以避免多頭共管、多頭都不管,避免腐敗和尋租,便于各方主體統一查詢,降低知識產權融資的成本,提高融資效率。
(三)大力推進知識產權評估及其證券化。我們要建立統一的知識產權評估標準,而不能僅局限于傳統的實物評估。應該促進多家資產評估機構的執業,建立規范統一的、操作性強、類型多樣的評估標準,同時又根據知識產權類型不同,評判標準不同,權利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不同的抉擇。另外要大力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建設,發揮知識產權融資杠桿作用,發揮知識產權財產權的最大價值,甚至可以創新性的設計知識產權創業板上市發行股票。
(四)健全風險防范機制。我國需完善知識產權質押風險控制制度,比如質權人在出質對象物權變動時能行使監督權;要構建多方參與的風險防范機制,要充分發揮政府、金融機構、保險公司、風投公司、擔保機構、評估機構等多方主體的作用,建構立體化、綜合型風險保障模式,對出質知識產權價值實現提供便捷、高效途徑,以保障債權安全。
總之,我們要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與國際接軌,了解國際社會關于知識產權的相關國際條約和規定,與國際社會通用規則和標準保持一致,如在法律建設、信用評級、會計準則、資產管理等方面積極學習,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制止不法侵害,提高企業形象和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唐驍,知識產權融資擔保的法律障礙和問題,法制與社會,2012年08月
2、謝黎偉,美國知識產權擔保融資的立法與實踐,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12年08月
3、鮑靜海,薛萌萌,劉莉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研究:國際比較與啟示,南方金融,2014年11月
(作者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文法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