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鳳(大連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6000)
?
生態觀光牧場規劃研究——以大連三寰牧場規劃為例
楊 鳳
(大連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6000)
摘 要:生態觀光牧場的出現,改變了我國傳統農牧業的單一經營思想,把發展的思路拓展到關注天 —地—人和諧共存的更廣闊的背景之中,也使觀光旅游牧場的開發成為企業經濟調整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以大連三寰牧場的規劃為例,探索生態觀光牧場的開發策略和規劃思路。
關鍵詞:生態觀光旅游;觀光牧場;規劃
生態觀光牧場集景觀營造、農牧業生產和觀光旅游于一體,是繼農業觀光園后,又一新型的農牧業觀光模式,也是生態觀光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隨著觀光體驗特點的日益突出,牧場觀光旅游得到了都市人群的高度青睞,這與人們向往自然、回歸本源的需求是緊密相聯的,因此如何更好地進行生態觀光牧場的規劃成為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現大連周邊的牧場旅游資源的可選擇性差,三寰牧場的規劃與落成將豐富人們近郊游樂的選項。
1 國家出臺加快旅游業發展意見
自《國務院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09]41號)》,國家將旅游業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在樹立科學旅游觀中提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推動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
2 大連落實國家休閑農業發展,推進全域城市化戰略
為落實國家休閑農業發展,大連市按照“政府主導、科學開發、市場運作、農民參與、打造品牌”的原則,進一步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大連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中增長最快的亮點之一。
1 就地取材,突出地域特色
韓國大醬村周末農場:由和尚與大提琴家共同經營。利用當地原生材料,采用韓國傳統手藝制作養生食品的方式制造大醬,既符合現代人的養生學,還可以讓游客親臨原初生活狀態下的大醬村,同時節約資本、傳承民俗文化特色。農場還特別準備以三千個醬缸為背景的大提琴演奏會、綠茶冥想,體驗赤腳漫步樹林及美味大醬拌飯等,體現鄉村旅游的就地取材,地域特色濃郁的同時迎合了修身養性的市場需求,成功吸引大量游客。
2 以自然景觀作背景,定位立足點
(1)日本的北海道牧場
北海道緯度較高,是日本的奶源基地,擁有多家觀光牧場。牧場不僅宣傳牛奶營養知識,還通過各種生產道具讓游客在娛樂中親身體驗奶牛文化、品嘗不同乳制品風味和欣賞牧場的自然風光。牧家擁有自己的乳品加工廠,實行乳品加工和銷售與牧場一體化經營。游客可以親手為奶牛擠奶,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習制作奶粉、奶酪等乳品,體驗參與乳品加工過程的趣味。牧家通過這種方式跟消費者溝通,提高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以此帶動超市銷售,從而推動牧業的經營和發展。
(2)臺灣飛牛牧場
憑借自然景觀,利用丘陵坡地形成三面環山、一面開闊的地貌景觀組合格局。主要特色包括牧場、鄉村生活體驗、水果采摘、名花異草觀賞、昆蟲收藏等,使游客始終充滿新奇感。休閑牧場草地青青、動物可愛,游客可和這些動物親密接觸,休閑與教育相結合,寓教于樂,項目設計充滿創意,提供了豐盛的農業知識之旅,吸引游客親身體驗。
以上三例是較成功的觀光農牧場案例,三者的共通之處都是精準定位各自的項目特色后,以此為基礎,展開各色觀光和體驗活動:或融入當地特色,或宣傳產品工藝,或科普獵奇,成功吸引游客。三寰牧場規劃在順應國家大背景、保護基地生態基質和借鑒案例的成功經驗的同時,依據市場需求,結合自身資源和建設目標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也對未來同類生態觀光牧場的規劃有所預見和啟發。
1 基地區位及現狀
(1)區位
規劃區位于大連市中心城區與旅順口之間,距中心城區23km,距旅順口區12km,與英歌石植物園一路之隔。
(2)現狀
用地以農林用地為主,地形為山谷狀,整體地勢高低起伏,植被豐富,中部擁有一條帶狀水系及一個蓄水方塘。區域可達性尚可,但區域內道路尚未形成體系。
2 項目優勢
(1)區位優勢
發揮中心城區與旅順口區之間的區域連接優勢及城市近郊通行里程優勢,拓展城市近郊游市場。
(2)品牌優勢
借助大連市國際旅游城市及三寰品牌的影響力,塑造品牌效應;
(3)自然資源優勢
植被資源豐富,空氣清新,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優良,游覽環境基底良好,可作牧場環境的大背景。
3 規劃原則及理念
(1)原則
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突出特色、適度發展。
(2)理念
應用反規劃途徑,從規劃和設計不建設用地入手,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質,基于“斑塊——廊道——基質”模式原理進行土地利用布局規劃,維護山水格局連續及景觀功能的完整。
4 開發策略
(1)功能定位
打造成為大連城市近郊,以農牧產業為主題,集參觀體驗、休閑度假、餐飲娛樂、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特色生態旅游區。
(2)發展目標
堅持農牧業本質,以生態農牧產業示范基地、城市近郊特色主題觀光園、兼具教育科普的生態旅游區為發展目標,建設復合型產業的休閑旅游目的地。
5 規劃方案
(1)產業規劃
基于復合型產業結構,綜合項目的各方面使用功能,共規劃十類共計十一個功能板塊,即生態牧場板塊、展銷板塊、健康休閑板塊(2個)、住宿接待板塊、科技農業板塊、休閑體驗小鎮板塊、特色種植板塊、人工濕地板塊、配套居住板塊和教育培訓板塊,并以開放式牧場、馬術基地、科技農業示范區、大地景觀特色種植區、濕地體驗區、教育科普基地、購物休閑體驗小鎮等為主要的展現方式,讓游客體驗原味生態牧場的同時,也能享受吃、住、學、培、研、憩、養、購等多功能一站式服務(如圖1所示)。
(2)場地規劃
牧場規劃注重生態環境保育,嚴格尊重場地現狀,極大限度地保留原始的自然風貌,積極利用現有的山林、地表植被、水系等自然資源,創造有機交融、回歸自然的景觀風貌。規劃依據地形和現狀,利用三類居住用地、商業用地、二類工業用地和其他非建設用地部分進行建筑組團和停車場的布置,從而保留住原農林用地的完整性;牧場游覽環路順應場地,呈圓角長矩形狀布于場地西側,環路東側沿水系展開,西側則于牧區和種植田間穿過,可領略山、水、林、田、牧場的多元風光;東側環路同時將景區劃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牧區,東部林區,動靜分明;環路串聯起相互獨立而互通的各板塊,形成有機的生態整體(如圖2、圖3所示)。
隨著生態觀光旅游的發展,其概念在不斷被拓展,內涵也在不斷被豐富與充實。生態觀光牧場的實質是以生態原理和可持續發展原則為指導,在林牧自然環境的文化背景中培養旅游者學習、體驗及欣賞牧園中的某個或某些元素,并求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綜合效益最大化,促進旅游目的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基礎發展保持新常態。
參考文獻
[1]高洪星.君樂寶生態觀光牧場旅游規劃設計研究[D].河南農業大學,2013.
[2]銘彤新語.北海道牧場:日本人的奶源基地[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2(02).
[3]王婉飛,王敏嫻,周丹.中國觀光農業發展態勢[J].經濟地理,2006(05).
[4]郭煥成,呂明偉,任國柱.休閑農業園區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S18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