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敏
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蒙山 546700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
心理護理在老年病誘發抑郁癥42例中的應用
唐敏
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第二人民醫院,廣西蒙山546700
【摘要】目的:觀察心理護理在老年病誘發抑郁癥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84例為觀察對象,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予以常規內科治療和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之上給予以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以及癥狀改善情況。結果: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66.67% (P<0.05);實驗組的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而言,在常規內科疾病治療和常規護理基礎之上予以有效全面的心理護理,可以顯著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改善抑郁焦慮癥狀,效果顯著。
【關鍵詞】老年病誘發抑郁癥;心理疏導;精神護理
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趨勢的不斷嚴峻,人民物質精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已有報道指出,老年病誘發抑郁癥的發病率逐漸增加,如何有效地改善此類老年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已受到更多臨床工作者們的關注[1-2]。為探討心理護理在老年病誘發抑郁癥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開展了本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84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42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齡61~76歲,平均年齡(68.87±3.63)歲;輕度抑郁29例,中度抑郁13例。實驗組: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62~77歲,平均年齡(68.81±3.58)歲;輕度抑郁31例,中度抑郁11例。兩組的一般資料經比較均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患者均為慢性病,有閱讀能力,意識清楚,既往和目前無意識障礙,無定向力、記憶力、理解力等認知障礙,年齡60~80歲之間,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抑郁自評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3]的評分均大于50分,結合臨床表現確診為抑郁。
1.3方法對照組入院后根據其病情予以相應的常規內科治療和疾病宣教,另給予口服鹽酸氟西丁,20mg/d,并根據病情程度調整用量,連續用藥3個月,除此之外,還予以針對性的飲食指導、日常生活護理等常規護理。
實驗組在此基礎之上再予以心理護理。具體為:①疾病知識宣教與健康教育:通過當面講解、免費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讓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疾病的發病機制、高危因素等相關知識,整個治療過程中貫穿該疾病的健康教育,促進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以增強臨床治療效果。②心理護理:指派專職護士每天巡視指定患者,以談心聊天的方式了解患者心理狀態且重點關注中度抑郁患者,認真傾聽患者的心理感受,找出每位患者產生抑郁的主要原因,針對性的對其進行鼓勵、解釋等心理疏導,使老年患者的情感得以抒發,讓患者感受到體貼和關心,消除不良情緒,從而促使患者的病情和心情保持穩定[4]。③家屬的支持:讓家屬積極參與護理過程,多關心鼓勵患者,予以心理支持從而增強患者的安全感和戰勝疾病的信心。
1.3評價方法比較兩組的SAS評分、SDS評分和護理滿意度。護理前,由專職護士對兩組患者發放、講解SAS及SDS問卷填寫方法,完成后回收問卷,回收有效率100%。護理后3個月,同樣由專職護士對兩組患者發放SAS、SDS問卷及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共發放84份問卷,均全部收回,回收有效率100%。
1.4評價標準①癥狀改善情況[3]包括:采用SAS和SDS量表對患者癥狀進行評分。SAS和SDS均由20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分為1~4分,總得分為20個項目的得分總和,將總得分乘以1. 25以后取整數部分即得標準分,以標準分50分為診斷標準,輕微至輕度:51~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②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評價,包括護理人員給予詳盡的疾病知識宣教與健康教育、認真傾聽患者的心理感受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全面及時的心理疏導和關心;與家屬有效溝通,讓家屬積極參與護理過程,予以患者關心和心理支持等四個方面的項目。每個項目分數范圍為1~10分,滿分為10分,患者根據自身感受打分,四項合計總分≥95分則為非常滿意,90~95分為滿意,80~90分為一般,<80分為不滿意。 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結果
2.1護理滿意度的比較實驗組的護理滿意率為95.24%高于對照組的66.67% (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癥狀改善情況的比較護理前,兩組的SDS評分和SAS評分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但護理后,實驗組的SDS評分和SAS評分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癥狀改善情況的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3討論
老年人群由于身體機能的衰退,較易出現各種嚴重的如心腦血管、糖尿病等老年疾病,加之老年人群心理素質較差,則容易引起焦慮抑郁癥狀的出現,是抑郁癥高發人群。臨床上除了常規內科疾病治療外,給予患者積極的精神護理和心理疏導也十分有意義。
本研究對42例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在常規內科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之上給予心理護理,其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與之前陳曉梅[5]、黃先娥[6]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對于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在常規內科疾病治療和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給予心理護理可以使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大大提高,增加了患者治療積極性,有利于改善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后實驗組的SAS評分和SDS評分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與之前鄭彩霞[3]、楊霞[7]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給予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問題,顯著改善患者抑郁以及焦慮癥狀,從而有助于疾病的康復。
綜上所述,對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而言,在常規內科疾病治療和常規護理基礎之上予以有效全面的心理護理,可以顯著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大大改善抑郁焦慮癥狀,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張美紅.老年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疏導與護理干預[J].現代醫學衛生,2014,18(9):1395-1396.
[2]余先會.淺談老年患者抑郁癥的心理疏導與精神護理[J].臨床護理,2011,24(5):266.
[3]鄭彩霞.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疏導與精神護理[J].廣東醫學,2013,34(17):2745-2747.
[4]張理義,姚高峰,徐蓮蓮.精神疾病預測量表在抑郁癥發病危險因素及療效評估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學雜志, 2011,36(11):1228-1230.
[5]陳曉梅,龍文娟.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疏導與精神護理[J].兵團醫學,2014,40(2):75-76.
[6]黃先娥,戴曉燕,陳傳萍.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精神護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10):145-146.
[7]楊霞,厲惠.老年病誘發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疏導與精神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 (20):66-67.
(收稿日期:2015.11.28)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4-0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