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李 踔 卓友光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廣東 廣州 510060
注:與對照相比,*P<0.05。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
臨床路徑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0例中的應用
張媛李踔卓友光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廣東廣州510060
【摘要】目的:觀察臨床路徑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14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目標,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70例實施急診臨床路徑,對照組70例實施常規干預。比較兩組的靜脈溶栓開始時間、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搶救成功率、好轉率和死亡率。結果:觀察組開始靜脈溶栓的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以及家屬對醫療過程的滿意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搶救成功率、好轉率和死亡率同及對照組比較,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急診臨床路徑診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夠提高療效,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有效縮短治療的時間。
【關鍵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臨床路徑;常規干預;急診
臨床路徑主要是指通過醫務人員和一些其他的相關工作人員,以最為合理的以及具有規范性的診療計劃,將某一特定的手術時間縮短,并且減少資源浪費的現象出現,確保患者能夠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通過早期有效治療等能夠得到明確的治療效果。為此,心肌壞死與治療時間之間有極大的關聯,所以挽救心肌的關鍵是縮短患者發病到灌注治療的時間[1]。本次研究選取我院14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給予70例患者實施臨床路徑管理,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4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70例實施急診臨床路徑,對照組70例實施常規干預。對照組男34例,女36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2.5±3.5)歲,病程2~4年,平均病程(3.7±0.2)年,合并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壓7例,合并冠心病4例;觀察男30例,女40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2.5±3.5)歲,病程2~5年,平均病程(3.5±0.5)年,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高血壓8例,合并冠心病5例。兩組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患者持續劇烈胸痛30min以上,含服硝酸甘油無緩解;相鄰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胸導聯心電圖ST段抬高在0.1mV以上;心肌損傷標記物如心肌特異的肌鈣蛋白cTnT等出現異常升高的現象[2]。
1.3方法觀察組70例實施急診臨床路徑,具體如下:①患者到達急診科10min內,護理人員對其缺血性胸痛史進行詢問,了解其既往體檢結果,對“18導聯”心電圖進行描記并進行相應的評價,明確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后進行常規治療,包括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吸氧、監測血氧飽和度、血壓、心電等;②患者到達急診科30min后,由心血管內科醫師進行緊急會診,及時將病情交待給患者及其家屬,對其進行溶栓治療,并在短時間內將患者轉移至ICU進行繼續治療,做好PCI(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治療前的相關準備;③患者到達急診科60min后,對其進行PCI治療,保持和ICU之間的聯系,完成手術后將患者轉移至ICU繼續治療。
對照組70例實施常規干預,即給予患者急診科常用的急救方法和基礎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遵照醫囑給予患者急救藥物,對其進行健康宣教,使其明確急救過程中的相關注意事項,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心理指導和安慰,緩解其焦慮、緊張的不良情緒,提高其配合意識;保持安靜舒適的救治環境,增強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和治愈的信心。
1.4評價標準①記錄靜脈溶栓開始時間,即自患者入科至采用靜脈溶栓的時間。 ②在患者及其家屬出科時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對其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具體分為滿意、不滿意兩個級別。③對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好轉率以及死亡率進行對比。

2結果
2.1兩組靜脈溶栓開始時間比較觀察組開始靜脈溶栓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靜脈溶栓開始時間比較 ±s)
注:與對照相比,*P<0.05。
2.2 兩組患者及家屬對醫療過程的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及家屬對醫療過程的滿意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對醫療過程的滿意度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3兩組搶救成功率、好轉率、死亡率比較觀察組搶救成功率為81.4%,好轉率為18.6%,死亡率為2.9%,對照組搶救成功率50.0%、好轉率35.7%、死亡率14.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搶救成功率、好轉率、死亡率進行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如今,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正在不斷上升,已經與國際平均水平接近。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關鍵在于能夠及時有效的將梗死部位疏通,能夠有效挽救瀕死心肌,能防治左心室遠期重構現象,有效改善心功能,使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為此,在急診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有效縮短發病至再灌注治療時間,將患者梗死相關動脈疏通,這是讓患者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治療的關鍵所在,這與朱春梅等觀點相似[3]。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為了能夠進一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有效降低醫療保健成本,開始將臨床路徑管理應用在醫院心肌梗死病癥治療當中。
臨床路徑是針對患者的某一疾病建立起來的標準化的治療模式,同時也建立了一套相應的治療方案。在很多國家,臨床路徑受到了高度的重視。當前,我國臨床路徑主要應用在外科學、產科學以及護理學。但是臨床路徑在急診醫學領域應用較少,本次研究主要目的在于觀察急診臨床路徑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實施急診臨床路徑能夠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從發病到開始靜脈溶栓時間縮短,并且將患者診療時間有效縮短,減少患者的醫療費用,從而將患者以及家屬的滿意度有效提升,能夠滿足患者與家屬的需求。應用急診臨床路徑,全科醫護人員以標準工作流程作為依據,嚴格執行臨床路徑,確保醫生醫囑具有規范化。護士工作人員也可按照路徑表的護理項目進行護理,避免被動服從醫囑,這與鄭時康等[4]觀點相似。此外,護士和醫生需要保持密切協作,并且實施醫療護理工作,以統一順序與時間作為標準,讓患者在接受治療時能得到最好的診療,并且制定出與患者實際情況相符合的治療計劃,保證治療在有計劃的前提之下進行,有科學依據,避免出現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浪費治療時間與護理時間的現象,為疏通梗死相關動脈、挽救更多心肌創造良好的條件,營造更好的氛圍[3]。
急診科作為患者就診的第一站,實施臨床路徑管理成為大勢所趨。醫生接診之初,要避免患者檢查、治療以及轉運等階段耽誤時間,為心肌梗死急救流程提供保障,從而有效實現“無縫”救治,將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路徑應用在救治當中,將搶救的過程優化[5]。這對急診醫護人員提出了更為嚴格的工作要求,醫護人員需要積極參與到臨床路徑執行工作當中,提升醫院急診搶救能力,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開始靜脈溶栓的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及家屬對醫療過程的滿意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搶救成功率、好轉率和死亡率,與對照組比較,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急診臨床路徑診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提高療效和患者及家屬滿意度,降低死亡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可在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陳玉蘭,吳潔華,胡敏,等.臨床路徑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搶救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12,13(4):97-98.
[2]王南,馬恒,李婧,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急診臨床路徑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5,36(1):103-104.
[3]朱春梅,陳健紅,劉小玲,等.急診-心血管內科聯合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10):2760-2762.
[4]鄭時康,王甲文,舒娟,等.臨床路徑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醫學,2014,(16):3655-3656.
[5]鄭潔芳.臨床路徑應用效果及其管理模式研究——以某臨床路徑試點醫院為例[D].上海:復旦大學,2012,(13):136-165.
(收稿日期:2015.12.04)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4-0124-02
基金項目:彌散張量和波譜磁共振研究單側紋狀體梗死后執行功能環路繼發性損害。基金編號:81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