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海玉
?
樹立“互聯網+”思維激發政協履職新活力
文/劉海玉

劉海玉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當今世界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正在從一種工具逐步變成了一種思維、一種文化、一種工作和生活的狀態,形成了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互聯網+”,為全社會改革、發展、創新提供了新平臺,也為人民政協事業進一步改革、發展和完善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推進政協協商民主、提高履職能力、凝聚社會共識,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樹立“互聯網+”思維,將“互聯網+”轉化為創新政協工作的助推器,也已成為政協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改進履職方式、發展民主政治的重要課題。
樹立“互聯網+”思維,就要依托網絡延伸民主協商的時間和空間。探索建立網上協商公共平臺,委員閉會期間隨時通過網絡,以提案、調研報告、反映社情民意等形式,繼續圍繞黨委、政府關心人民群眾普遍關注,涉及民生和改革發展穩定全局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進行重點協商,推動黨委、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增強參與民主協商的延續性,實現民主協商經常化、常態化。開設“協商在線”和“協商論壇”,把政協的協商會、座談會、征求意見會搬到網上,組織黨委政府相關部門、政協委員、民意代表、專家學者進入公共論壇,對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進行專題協商,在網上互動交流。讓委員“全天候”發揮主體作用,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協商,實現政府、委員、人民群眾零距離、零時差溝通,把群眾的期盼、社會公眾的聲音及時傳遞到黨委、政府決策規劃和決策論證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拓展和延伸政協工作的時間和空間,提高參政議政效率,打造“永不落幕的政協會議”。
樹立“互聯網+”思維,就要善用網絡擴展民主監督的廣度和深度。用網絡豐富民主監督,發揮好網絡的匯聚功能,圍繞民主和團結兩大主題,以更加平等、更加開放的心態對待網絡民意,對社會公眾在網絡上形成熱點輿情、暴露的社會事件和社會問題進行梳理,把微觀零星的監督意見綜合成宏觀集成的監督意見,及時反饋給相關部門,幫助其改進工作,增強民主監督的張力。架設多元化的溝通渠道,探索網絡民主監督的途徑和方法,讓網絡成為政協委員、政協各參加單位與基層群眾聯系的新平臺、新渠道。通過建立政協委員微博社區等形式,及時推出議題,吸引更多公眾充分參與到民主監督論壇中來,引導群眾圍繞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對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等熱點問題進行有序監督、精準監督,在與網絡民意的互動中,增強民主監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權力運行更有“方向感”。
樹立“互聯網+”思維,就要借助網絡拓寬參政議政的渠道和平臺。利用政協微信公眾號、短信平臺等渠道,定期編輯政協工作簡報,傳達上級精神,學習政策文件,擴大委員知情范圍。探索對政協全會、政協常委會議、政協主席會議進行網絡直播,為委員履職提供深層次信息支持,提高參政議政水平。建設社情民意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社情民意信息網上提交、辦理、查詢。暢通提案工作的網絡通道,利用好提案網上管理系統,提交前網上征集提案線索,辦前網上協商辦理方案,辦中網上協商辦理措施,辦后網上公布提案答復,征求提案者意見,實現提案提交、審查、立案、交辦、查詢、反饋等環節網上全程運作。鼓勵委員開通并公布微博、博客、電子郵箱,把自己關心、思考的問題放在網上發布,在網上進行課題調研議政、問卷調查,社會公眾根據自己關心的問題發表意見,提出建議,形成帶有前瞻性的調研報告和建議案,為黨委、政府提供更符合實際、更體現民意的決策參考。
樹立“互聯網+”思維,就要用好網絡提升政協的社會影響力和凝聚力。
加強網絡政協建設,建構多媒體化的人民政協宣傳陣地,以辦好政協門戶網站為重點,整合政協內部的宣傳資源,全方位、多視角、系統化地對人民政協理論、光輝歷程、工作動態、履職成果等進行宣傳,加深公眾對政協的了解。充分考慮網站的受眾群體及需求,優化網頁結構、擴大信息容量、提高服務功能、增強互動效果,準確定位,辦出特色,更加形象地表現翔實、生動、鮮活的政協信息,不斷提升政協信息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優勢,把報紙、雜志、電臺、電視中的政協信息整合起來,打包上網,利用網絡媒體對政協信息進行立體式發布和雙向互動傳播發布,形成網絡傳播中的政協信息流,改變政協一直以來傳播信息流量小、更新速度慢、線性敘事、單向傳播的現狀,實現政協信息由單一、平面向多元、立體轉變,營造廣大人民群眾認識政協、熱愛政協、關心和參與政協工作的良好輿論氛圍。
互聯網時代下推進人民政協協商民主,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實踐課題。只有牢固樹立“互聯網+”思維,明確政協性質定位,不斷拓寬和深化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才能激發人民政協新活力。
(作者為滄州市政協提案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