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黃河醫院(300110)孫梅
其調脂作用機制主要包括:①抑制膽固醇的生物合成,HMG-COA在HMG-COA還原酶的作用下轉變成甲基二羥戊酸,這是膽固醇生物合成的一個限速步驟。瑞舒伐他汀進入人體以后發生水解反應,形成相對應的活性酸,對HMG-COA還原酶有特異性競爭性抑制作用,阻斷HMGCOA的進一步轉化,使合成的內源性膽固醇數量減少;②促進機體清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由于HMG-COA還原酶刺激肝臟內的低密度脂蛋白,使得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密度增加,而該藥物能抑制這種情況的發生,消除血漿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體還能與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相結合,加速VLDL的降解,使得VLDL含量降低,而VLDL又是合成TG的主要載體,進而導致TG的水平也在不斷降低[3]。③直接影響VLDL的合成,而VLDL不僅是TG的載體,還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前體,從而使得TG和LDL的水平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降低。
2.1 抗炎作用 ①降低超敏反應蛋白:經過瑞舒伐他汀治療之后,會明顯的出現血清中超敏反應蛋白下降的現象,還能夠有效的降低膽固醇和低密度蛋白,減少血管內部的脂質沉積,明顯減輕巨噬細胞內膜的侵潤、吞噬作用,減少炎性反應因素的釋放。②降低金屬蛋白酶:金屬蛋白酶可以有效的通過特定成分進行有效分解,破壞其結構,促進斑塊破裂加速;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金屬蛋白酶的產生維持動脈斑塊的穩定性。③抑制核轉錄因子的表達:瑞舒伐他汀的使用可以有效的抑制核轉錄因子的表達,防止腎素、血管擴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后增加血液自由基導致的高膽固醇血癥。④抑制白細胞介素的表達: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的影響通過低密度蛋白質分泌的白細胞介素-18水平,再經過內皮細胞分泌功能的抑制,能夠很好的起到抵抗炎性反應、保護內皮的作用[4]。
2.2 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他汀類藥物一方面能夠刺激內皮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合成來升高一氧化氮的含量,另一方面,它還能夠通過抑制細胞中生成超氧陰離子的數量減少一氧化氮的氧化,進而改善內皮細胞的功能和數量。
2.3 抗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一氧化氮( NO)具有拮抗血小板聚集和擴張血管的作用,瑞舒伐他汀能間接通過增加內皮NO的產生和生物利用來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而且它能通過改變血小板膽固醇的含量來改變膜的流動性,從而達到減少血小板聚集的目的;瑞舒伐他汀可通過抑制組織因子生物合成涉及的香葉醇化蛋白,而抑制巨噬細胞組織因子的表達,外源性凝血通路受一種稱之為色氨酸蛋白酶(TEPI)抑制劑的制約,TEPI與Ⅹα因子結合,這種復合物可通過與組織因子Ⅶα因子復合物結合而抑制組織因子介導的凝血。
3.1 良好的調脂效果 多項研究結果顯示,較之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及氟伐他汀等,瑞舒伐他汀能更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徐惠[1]等人的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治療后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炎癥因子均明顯降低,與辛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組患者血脂降低更為顯著,炎癥因子減低尤為明顯,在兩種藥物安全性一致的前提下瑞舒伐他汀效果更為明顯;同時,瑞舒伐他汀與氟伐他汀比較,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有更加顯著的效果,有利于延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同時安全性較好[5]。
3.2 抗動脈粥樣硬化 瑞舒伐他汀除了具有強效的調脂作用外,還可以消退或縮小頸動脈斑塊。瑞舒伐他汀可阻礙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從而減輕血液中LDL對血管壁的侵害,阻礙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HDL-C水平升高,其作用在于HDL-C可通過提供載脂蛋白C和膽固醇酯,將肝外組織膽固醇轉運到肝臟,激活脂蛋白酶,促進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轉化和消除,對抗高脂血癥所致的動脈粥樣硬化,穩定和縮小動脈硬化斑塊。馬會軍[2]等研究89例原發性高脂血癥患者,治療12周后,用多普勒彩超儀測量頸動脈病變處斑塊的面積,證實瑞舒伐他汀組較治療前斑塊面積有縮小趨勢。
3.3 其他 除此之外,瑞舒伐他汀對不穩定型心絞痛(UAP)、類風濕關節炎(RA)等也具有治療作用。
其不良反應主要發生在肌肉、皮膚、胃腸道、神經系統、肝臟等組織,表現為惡心腹痛、頭痛失眠、皮疹瘙癢等,這些反應一般并不嚴重,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可能減輕或消失。
瑞舒伐他汀作為一種強效的他汀類藥物,不僅強效降脂,還具有逆轉斑塊、抗炎、改善內皮等功能,其詳盡的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它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效果已得到肯定,無疑是心血管疾病治療中頗具應用前景的新型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