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永亮,裔雪清
(四川省成都市郫縣農業和林業局, 四川 郫縣 611730)
?
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加快提升現代農業
駱永亮,裔雪清
(四川省成都市郫縣農業和林業局, 四川 郫縣 611730)
摘要:郫縣為解決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瓶頸,圍繞優質糧油、無公害蔬菜、珍稀食用菌、花卉苗木等四大優勢產業的產業布局,按照我縣農村區域“優生態、強鎮村、興產業、促改革”的工作主線,著力破解“田由準來種、人往哪里去、錢從何處來”三大問題。堅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科技機制創新,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在提升產業發展方向,強化科技興農工作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關鍵詞:新型農民;現代農業;優勢產業
1基本情況
2012年出臺《郫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以來,為有效解決“誰來種田”、“誰來種糧”、“誰來服務”等現實問題,郫縣農林局按照“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工作方針,全民動員,積極開展全縣農民的素質提升工作,并對照成都市《關于加強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的試行意見》文件要求,加快構建我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開創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大力培養了一批符合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需要的農業職業經理人,積極培育了一支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業人才隊伍,著力提高了縣職業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科技致富本領,加快推動了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
2主要做法及成效
郫縣農林局圍繞無公害蔬菜(食用菌)、優質糧油、花卉苗木等三大主導產業,按照建設“生態田園城市”的戰略目標,主動結合產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兩種需求”開展分類培訓,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的素質;采取“人才+基地”、“人才+項目”、“人才+資金”的“1+3”的捆綁培養模式,把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增強致富能力;通過完善管理支持機制,鼓勵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為農村新型人才脫穎而出營造良好的環境。
2.1開展分類定向培訓,多渠道多形式提高農民素質
主要圍繞三大優勢產業,瞄準市場需求,整合各類培訓資源。本著“市場需要什么、產業發展缺少什么、農民需要學習什么,就開展什么培訓”的原則,每年整合資金近100萬有計劃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農民職業經理人培訓等。通過建立扶持政策體系、改善發展環境,吸引和留下了一批青壯年農民、返鄉農民工、轉業軍人和大學畢業生,通過系統培訓,使之成為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業后繼者和經營管理人才。2014~2015年,全縣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培訓17萬人次,大部分受訓者都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2012~2014年,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440人,獲得農業職業經理人證書264人。其中初級93人,中級163人,高級8人。借助農業部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基地落戶我縣農科村的便利條件,每年安排10名左右農村杰出實用人才免費參加農業部舉辦的脫產強化專題培訓班。采取田間現場會,對農業生產環節、關鍵技術、難點問題,采用專家和農民“一對一”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提高實效性。
2.2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動人才良性發展
堅持技術培訓和人才培養,產業發展與機制創新相結合,采取“1+3”(即人才加項目、基地、資金)的辦法,既加擔子又給政策,既定目標又給項目,既下任務又有措施,幫助其快速成長、健康發展,不僅自己成長,還要將“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對農業職業經理人新辦領辦農民合作社、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糧食規模化基地和購置農機具,在同等條件下相關補貼上浮10%~20%;支持農業職業經理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對個人應繳的20%繳費基數,由財政補貼12%,個人僅繳納8%。同時,探索設立風險補償資金,支持農業職業經理人憑資格證書進行信用貸款,化解“融資難”問題。
2.3推行“土專”結合,促進農民技能提升
充分利用農業專家大院暨人才工作站專家才智,通過項目包裝,把專家從城市引到農村,把技術由實驗室引到田間,實現了專家與農民、科研與生產的無縫對接,實現了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先后建設沙西優質水稻示范區、特色蔬菜高效示范片、種苗生產示范基地等,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行“土專家”儲備、推薦制度,通過全縣遴選、評審,將取得資格證書的農村實用性人才和每年定期聘用的本土專家納入農業人才工作站人才庫統一管理,形成覆蓋全縣所有涉農村社的農業科技指導服務網絡。2016年聘請28名土專家為全縣農業產業提供技術指導,每名本土專家聯系1個村,指導10戶以上的科技示范戶,開展技術服務和四新示范,并積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2.4開展專家交流平臺,促進了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通過專家講座、龍頭企業和能人示范帶動等形式,引導農民更新觀念,用規模生產代替分散耕作,用市場運作代替分散經營,用抱團協作代替單打獨斗,進一步促進農業轉型。目前,有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29家(國家級2家、省級6家、市級20家),中國馳名商標4個,地理標志產品3個。以集聚56家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中國川菜產業化功能區為依托,通過洋專家專業策劃,農產品品牌資源整合,土專家技術升級,輻射帶動縣內產品種植基地6667hm2,年均產值達40.3億元。
2.5通過高新技術助推產業升級和發展
探索建立無公害產品整體推進體系,蔬菜種植面積達16667hm2,總產量70萬t,年產值超過10億元。形成綠色食品生產基地8667hm2,認證產品79個,有機(轉換)農業生產基地582hm2,認證產品8個。
2.6開展信息公開平臺,帶動現代農業規模經營
通過建立信息公開平臺,引導鼓勵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聘用農業職業經理人,支持農業職業經理人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糧經產業規模生產基地,有效引領帶動了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截止目前,全縣聘用農業職業經理人和農業職業經理人領辦創辦的農民合作社達到39個,占全縣農民合作社總數的20%;聘用農業職業經理人和農業職業經理人領辦創辦的農業企業達到18個,占全縣農業企業總數的11%;農業職業經理人領辦創辦的家庭農場達到11個,占全縣家庭農場總數的32%。
2.7全面實施農技人員“素質提升工程”
指導和助推農村實用人才的開發和培訓,采取離崗培訓、脫產學習、基地實踐、外出參觀等辦法,輪回推進農技人員培訓。
加強與川農大和市農職學院等“校地合作”,與四川省農科院簽訂了為期10年的“院縣合作項目”,在全縣農技人員中開展“全員培訓”,實現“科技換腦”的目標。
將培訓成績與目標考核相結合,培訓成績和結業證書載入個人檔案,作為提拔、評優、評先和年終個人考核的重要依據,也為大面積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夯實師資力量。
3存在的問題及幾點啟示
在整個全民科學素質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職業農民培育和培訓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探索;二是農民培訓需求和要求會隨市場不斷變換,培訓科目設置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三是農民素質提升的空間很廣,方法和形式不夠靈活創新。
針對以上問題和不足,我們有幾點思考:一是建立和完善好職業農民培育的機制,是否確實能不斷提升職業農民的素質。二是準確了解農民不同層次的需求,及時給農民提供所需要的高水平的專家,是否就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三是不斷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式和方法,是否能保證逐步提高農民素質,引導本地優勢農業產業集中成片良性發展。我們將根據這些思考進一步探索,扎扎實實為我們現代農業做好服務。
收稿日期:2015-12-27
作者簡介:駱永亮(1973-),男,高級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