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燕君[青海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西寧 810000]
?
《古蘭經》折射出的伊斯蘭信眾精神世界分析
⊙韓燕君[青海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西寧810000]
摘要:早期宗教的經典文獻,充分反映了民族集體生活的經驗,充分顯示了生活中的善與惡,并對親和、禁忌和攻擊等行為做出了規定,對社會行為進行了限制,從而為以群體心理模式適應社會生存、實現社會契約代際傳遞奠定了基礎。伊斯蘭教作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其經典文獻《古蘭經》也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重要文本,對于分析伊斯蘭精神世界和行為導向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古蘭經》伊斯蘭精神世界行為導向
伊斯蘭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人們的精神園地中有著廣泛的影響,自7世紀創立以來,影響不斷擴大,其宗教教義、宗教制度對后世有著重要影響,這種影響與《古蘭經》密不可分。換句話說,《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根本,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本規定了伊斯蘭教一切精神、道德和倫理的經典宗教著作,在穆斯林世界享有絕對的權威。正是因為《古蘭經》,穆罕默德在23年內所向披靡,將如同散沙的阿拉伯民族團結在了一起。為此,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古蘭經》強大的組織和凝聚力究竟從何而來?本文對《古蘭經》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期找出它所投射出的伊斯蘭精神世界以及在它影響下的行為導向。
關于《古蘭經》的譯本,最為出名的當屬伊斯蘭經學家馬堅的譯本。《古蘭經》全文114章,每章包含的節各有不同,共計6236節??傮w來說,《古蘭經》可以劃分為兩大部分,分別是麥加和麥地那。麥加占全書的2/3,共有86章,麥地那有28章。
宗教說教是麥加的主要內容,全文將“安拉至上”的觀念反復宣揚,并不斷向人們宣傳“樂園火獄”“復活日審判”等,不斷告誡信仰者應該順從、堅忍、行善。還借助《舊約》和《新約》中的人物,對先知進行命名,對真主進行闡述。真主是公平的象征,是最終的審判者,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受到真主的監督和約束,信仰者能夠得到恩賜,偽信者則會受到懲罰。由此可見,勸導民眾信道是《古蘭經》宣揚教義的特色。
麥地那章節主要圍繞信眾教法開展論述,文中尤其重點講述了禮拜、齋戒、朝覲、天課、圣戰等宗教禮儀和相應的義務以及社會制度,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倫理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對于約束和指導社會生活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對信眾的引導,將信眾引入新的現實世界,從而讓信眾擺脫現實社會的腐朽和黑暗,也讓人們深切感受到美好世界并不是彼岸花,而是切實可行的。通過本章節的描述,不難得出:在《古蘭經》的倡導下,伊斯蘭教信眾追求秩序,重視力量和智慧,并對幸福的彼岸心向往之。
1.真主安拉擁有絕對權威
在伊斯蘭的世界中,真主安拉在眾神中具有最高地位,享有絕對的權威和威信,所有社會公共秩序均由真主安拉創造,維護和協調社會公共秩序的責任也由真主安拉承擔。天下一切的道德規范均歸真主所有。作為穆斯林,首要條件必須遵守真主安拉制定的社會行為規則,穆斯林提出的夢想和善意,均能夠被真主所包容,但這是有條件的,必須以善的社會制度為范疇?!豆盘m經》中所有的綱領和準則都指向了行善,這也是伊斯蘭教義的核心。真主擁有很多美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它給信仰者提供無限的想象空間,讓每一個人都具有可思維和可感知的世界。
2.通過二級神格的故事和明確的宗教禁忌建立社會道德和倫理體系
《古蘭經》中提到的二級神格,也就是使者和先知,共有28位,在《舊約》和《新約》中都能找到人物原型。這些穿插于經文中的基督教、猶太教以及古阿拉伯人的神話傳說與故事情節是文本的表層意義,在這表層意義下則隱藏著深層的行為意義。挖掘工作越深,越表明這些經文都是在論述真主,是對真主懲惡揚善主張的發揚。真主是最終的審判者,對每一個人的行為洞若觀火,對真主敬畏的人可以入住樂園,不遵守法度的人會受到嚴重的懲罰。使者和先知只服從、服務于真主,遵守真主的法度,所以才被真主賜予智慧、財富和權力,賜予堅忍、善良的品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與常人無異,也需要參與社會勞作。
3.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者,人性區分善與惡
《古蘭經》中這樣記載:“你們是世界上為世人所創造的最優秀的民族,”“人性容易被貪吝支配”,“人是急躁的”……正是充分考慮到人的這些弱點,而這些弱點又難以自我超脫,所以,真主的作用就顯示了出來。人通過贊頌真主、完納天課、謹守拜功等方式以及行善來將自己塑造成堅忍、善良的伊斯蘭信眾。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真主的眷顧,得以入住樂園,至于不信道者,就會在后世入火獄。
很多宗教行為均來自于信仰,通過信仰,衍生出宗教行為,不斷重復或踐行真主所倡導的性格特征,在經過世世代代的傳遞之后,特定的民族性格就會深深地烙印在整個民族中。在這些性格下,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意志力更加堅忍,從而不斷獲得改造自然的精神動力,并適應當下的生存環境。對堅忍順從性格的宣揚,有利于在公共生活中有效維護秩序,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從這一方面來看,《古蘭經》導向下的伊斯蘭教教義更加具有了社會控制的功能。這些品質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宗教信仰為保持自己群體的穩定,在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面前,倡導集體利益,體現出伊斯蘭教政教合一的社會精神。
根據《古蘭經》的觀點,最大的“善”與對真主安拉的虔誠和敬畏相對等,具體到社會生活,人通過行善,可以走出一條通向“善”的康莊大道。而《古蘭經》中所謂的“善”可以概括為寬容、平和、誠實和仁慈。
惡是指對真主的背叛和褻瀆,具體的表現形式為:舍棄真主,求私欲,對真主安拉偽信,以盟誓為詐欺手段。
根據《古蘭經》的觀點,“美”主要是指純潔、簡約、摒棄復雜。在《古蘭經》中,純潔一詞經常出現,是指經文中的美好事物。
1.宗教情緒的表達
信眾宗教情緒的表達,主要包括動、靜兩種不同的方式,靜態的表達方式,常見的主要有做禮拜和齋戒,通過對真主的回憶,獲得內心的平靜。動態的表達方式則是戰爭。在《古蘭經》中,為真主而戰的戰爭被稱為圣戰,出現頻率高達175次。

表1 圣戰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情緒的動態表達中,維護主道是戰爭的根本目的。通過戰爭,能夠鞏固真主的統治地位,將外教的侵襲土崩瓦解。雖然戰爭的次數很多,但是,伊斯蘭教并沒有宣揚“崇尚武力,生性好戰”,只是將伊斯蘭教創立初期被壓迫的情況宣揚出來,為了擺脫弱勢地位,為了宗教的生存,而迫不得已發動戰爭,并非出于攻擊目的。
2.財富并非罪惡
《古蘭經》中,人們在世間的財富皆為真主安拉所有,人們僅僅是在占有和享用真主的恩賜,不應該過分揮霍。對人們物質利益的關注,鼓勵人們參與經濟活動,并要求人們在經濟活動中遵守誠信、公平的交換契約,禁止過分看重利益的行為,這是《古蘭經》中關于人們經濟活動的規則。在本書中,還有很多涉及商貿規則的經文,其對社會經濟生活具有明顯的約束和規范作用,對人們的物質利益關系也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在《古蘭經》中,財富的獲得,必須遵循誠信公平的原則,保證人們公平享用真主所賜的財富。在這個前提下,《古蘭經》再次重申誠信和公平,嚴禁重利益的詐欺行為。在財富分配中,世界上所有人都生而平等,平等享用財富,但是,《古蘭經》也承認了在現實生活中,財富的不均衡性。
關于財富的論述,《古蘭經》對人與生存環境的關系、人與社會的物質交換關系的認識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尤其考慮到阿拉伯民族的生存環境相對惡劣,更應該建立和諧的人際交換關系,構建令真主滿意的行為準則,即誠信公平和不過分。
綜上所述,《古蘭經》通過樹立真主安拉的絕對權威,借助人們對真主的敬畏,建立信眾恒久的信仰。并傳達對這個世界的經驗和價值觀,從而指導人們的社會行為,也就是行善。通過行善這一方式,進而構建伊斯蘭的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從而發揮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增強信眾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賽義德·侯賽因·納斯爾,馬效佩.《古蘭經》:伊斯蘭精神性的根基[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2]范若蘭.試析伊斯蘭女性主義對《古蘭經》和圣訓的重新解讀[J].世界宗教文化,2014(4).
[3]唐小蓉,陳昌文.《古蘭經》:伊斯蘭的精神世界與行為導向[J].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2006(5).
作者:韓燕君,青海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主要從事阿拉伯語經貿方向的研究。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