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義
一
文化,標志著一個民族的文明,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一個具有民族意識和氣節的國民,是不愿意把祖先創造的財富付諸東流視而無睹,或據為一己之有秘而不露的。
據有關資料記載,湖北襄陽古城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這里,三國時代出了躬耕隆中、學道于武當山、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大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他在史學家筆下及文藝作品中總是“身披鶴氅,羽扇綸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派道家風范。諸葛亮的這種形象的形成,是有其客觀依據的,諸葛亮與道教結緣也源于他學道武當山。
諸葛亮學武當山之道是有利條件的,他出生于瑯邪國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14歲時姐弟三人隨叔父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不久又隨叔父到了襄陽投奔劉表。叔父逝世后,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陽城西二十多里一個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產定居下來。
諸葛亮天資超凡,居于隆中之臥龍崗,躬耕之余博覽諸子百家,顯示出很高的才華。據《諸葛亮集》載,諸葛亮當時曾結交過許多荊州名士,謙恭請教,知識愈加廣博。當時著名的古文經學家司馬微,人稱“水鏡先生”,在襄陽一帶傳授道業,收有很多門徒。司馬微因見諸葛亮有經世之才,便對他說:“以你的才華,應當再訪明師,充實你的學問。汝南靈山酆公玖熟諳政治、軍事之雄韜大略,我常常向他請教,他的知識我們永遠也學不完,你可以向他虛心求教。”諸葛亮很高興,就隨司馬微拜酆公玖為師。
諸葛亮在酆公玖處住了一年,酆公玖卻什么也不教,但諸葛亮仍舊恭恭敬敬奉侍老師。直到認定諸葛亮確實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后,酆公玖終于將《三才秘》、《兵法陣圖》、《孤虛相旺》諸書一一傳授于他。這些書有道學的,有天文氣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的學問,這使他收益頗大。數月后,酆公玖見他已能領會所授著作的奧妙,就向他推薦說:“南郡有個武當山,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為名著者北極教主,精于《瑯書》、《玉冊》、《金簡》、《靈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這里學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學道術,長此下去會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將帶你拜北極教主為師,再深研道法。”
此后諸葛亮大器已成,后來劉備向司馬微訪問世事時,司馬微向他首先推薦的治世人才就是諸葛亮。這以后就發生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諸葛亮學道武當,習兵法韜略,對道家黃老之學有著驚人的理解和領悟能力。如果沒有武當山學道的生涯,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自此以后,襄陽古城的武術史便與武當山道教武術文化、氣功的傳播結下不解之緣,襄陽古城也成為武當道門隱士、劍仙的棲游之地。
襄陽地區群眾武術運動情緒高漲,一些聞所未聞的劍術已如雨后春筍在武術愛好者中遍地開花。如在襄陽市城區及老河口、棗陽、隨州等市,和谷城縣石花鎮,宜城縣城,襄陽縣老西灣、孫家營以及襄陽市郊的張家廟、管家營、劉家河、楊家河、涂家巷、潘家溝、夏家營等地,如今都有民間拳師傳授劍術。詢其根源,其劍術皆都來源于武當山,現已挖掘查明的有二十二門,其承傳人與劍術名稱如下。
1.孫學謙、孫學實現傳授武當真武門曾樊杰傳武當云霧劍。
2.王寶仁現傳授武當玄武門的武當真武劍和金光十三劍。
3.馬德銳傳授武當龍門派朱誠德龍門武當劍。
4.劉心武、劉心讓傳授武當咫尺門的武當青龍劍、提袍劍、珍珠滾龍劍。
5.王明普傳授武當純陽劍胡要武當純陽劍。
6.李炳良傳授武當魚門的武當六合劍。
7.沈茂杰傳授武當劍龍派武當雙龍劍。
8.管澤有傳授武當真武門武當梅花劍。
9.陸紹榮、王世德傳授武當形意門武當形意劍。
10.彭云芳傳授武當百蛇騰空劍(簡稱蛇劍)。
11.龔傳仁傳授余仁坤武當龍行八卦劍。
12.劉天重傳授夏天銳的武當七星劍。
13.李少春、李慧娘傳授方禮光的武當長壽劍。
14.白連坤傳授劉平安的龍劍。
15.邵光義傳授委伯濤的吳式太極劍。
16.向大義傳授劉光安的武當八仙純陽劍。
17.榮光耀傳授葉恒國的武當和平劍。
18.吳建民傳授鳳凰太極劍。
19.李楚玉傳授商劍。
20.方懷東傳授天極劍、摧風劍、搖虹劍。
21.羅俊杰傳授連環劍、連環純陽劍、形意連環劍。
22.澳云興傳授倪景輝的武當劍。
二
下面再談談近代武當太極劍的傳承。
武當太極劍是武當山護山之寶,源遠流長,第九代傳人宋唯一之前一直是單線相傳。宋唯一,名德厚號啟臣,別號飛丹九兒,遼寧北鎮正安人,生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歿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終年66歲。宋氏為滿族鑲紅旗。宋唯一15歲時(約1874—1875年間),一天,有一道人來訪。該道士道號野鶴,俗姓張,河北曲陽人,生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為武當第八代傳人。宋唯一之父宋錫齡以禮相待,適值宋唯一去看望父親,道士問:“此為誰?”父曰:“此不肖之子,性好武,不愛讀書,屢戒不悛。”道曰:“有文當有武備,似武亦未可少者。吾有空中妙舞劍法,原系武當內家九派三乘也。吾習下乘劍法已傳八人,再傳汝以成九數也。”宋唯一遂拜野鶴道人為師,16歲開始練劍,因習丹派劍術,又是野鶴道人第九個弟子,故號飛丹九兒。一年后,宋即基本上掌握了武當劍法。光緒初年,定祿欽差來東北練兵,聘宋氏為盛字營武技教習。此后1922年,奉軍第一師駐防北鎮,營長丁其銳攜眷住在宋宅外院,認識了宗唯一,而后又將宋推薦給師長李景林。據說,當時宋正患病,但談到武術即精神倍增,并當即觀賞了李景林表演的劍術,接著自己也表演了武當劍。當時宋氏院內有荷花大缸,宋在練劍時能在缸沿上完成一連串的跳躍動作,且動作輕靈,劍法脫俗。其時宋唯一已63歲了。李景林遂拜宋唯一為師,學習武當劍術。當時跟隨李同去拜會宋的還有郭岐鳳、林志遠等人。
1881—1927年,宋唯一與其二弟宋德撲編寫《武當劍譜》,完稿后在北京西單發行,油印本分上、中、下冊。自此武當太極劍術傳承下來。書中明確指出:“昔日祖神教劍,先練內勇,次練外功,最后教以手法、步法,3年之后追諸斷崖絕壁之上,經月疾馳,能以竹枝刺猿中者方授以劍術真諦。”(注:內勇,是指精神素質而言,包括武德修養、意志鍛煉、性格品德。外功,指力量、速度、柔韌、耐力等身體的鍛煉。)
武當劍法過去是單傳,到近代宋唯一、李景林手中武當劍術才得以發揚光大,廣傳于世。
李天驥,河北任邱人,出身于武術世家。父李玉琳是近代武術家,精武當太極劍、形意、八卦、太極、少林武功,曾在天津、上海任中華武術教師,曾為山東國術館教務長。當時18歲的李天驥在館中學武術,向李景林先生學武當太極劍,得到了武當劍的真傳。在1982年南京舉辦的首次武術國際友好表演會上,李天驥表演的武當太極劍龍飛鳳舞,精彩異常,受到高度的贊揚。
李景林1931年底在濟南病逝之后,武當太極劍第十一代傳人李天驥和郭岐鳳把武當劍法加以充實、完善,把“武當劍活步對劍”做了不少修改。他們積幾十年之苦功,是當今的武當太極劍名家之一。
李天驥的“武當太極劍活步對練”共五路由李德印、李德芳老師對練,并有對練劍照片,大約發表在1988年的《武術健身》中。武當太極劍傳到李德印老師已是第十二代,現今練習武當太極劍的人們大多學于德印老師的光盤。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