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傲
摘 要: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作為處在全國物流最前沿的國有大型企業,在近年來的實踐發展中,物流業務得到了健康快速的發展。然而,隨著物流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中國郵政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運用SWOT分析法對中國郵政物流業務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引入精益物流理論,提出客戶服務、信息管理、物流配送的解決方案,以提高中國郵政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郵政物流;SWOT分析;精益化;解決方案
中圖分類號:F61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7-0023-02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作為站在全國物流最前沿的國有大型企業,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涉足現代物流業,從近年來的實踐發展來看,中國郵政的物流業務得到了健康快速的發展。但隨著電子商務市場的飛速發展,全國物流服務市場的競爭正日趨激烈,面臨嚴峻挑戰,中國郵政如何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提升核心競爭力、大力拓展物流業務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中國郵政物流網絡現狀
中國郵政物流網是由遍布全國的郵政營投局所及設施、各級郵件分揀封發中心和郵政運輸系統,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方式組織起來,在控制系統作用下,按照統一的運行規則傳遞郵件的物流網絡系統。
中國郵政物流網是由收寄端、郵件處理中心、郵路和投遞端組成的。收寄端是郵政物流網的始端,是指遍布全國各地經辦郵政業務的郵政局、所和服務設置。郵件處理中心是郵政物流網的節點,是各級郵運中心和郵件傳遞過程中的集散中心。郵路是指各郵政局所之間,郵政局所與車站、碼頭、機場、轉運站、郵件處理中心、報刊社之間,郵區中心局與郵政局所及各郵區中心局之間按固定班期規定路線交換郵件、報刊的路線。投遞端是郵政物流網的末端,是指各投遞局將郵件投遞到收件人,最終完成郵件傳遞任務。
中國郵政物流網按其管理功能及其作用范圍分為全國干線郵政網、省郵政網和郵區郵政網。全國干線郵政通信網:以首都為中心,由全國干線郵路連接一、二級中心局所組成的郵政網路體系。省郵政網:以省會為中心,由省內干線郵路連接省內二、三級中心局所組成的網路體系,每個省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省郵政網。郵區郵政網:以郵區中心局為中心,由郵區內的支線郵路連接區內市縣局和各個收投點所組成的郵政網路體系。
二、中國郵政物流業務發展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網絡優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建設,中國郵政基本形成了一個覆蓋全國、連接城鄉、通達世界的,綜合利用飛機、鐵路、汽車等運輸手段的物流網絡。該物流網絡是以上海等7個一級郵區中心局為骨干,包含201個主要處理節點,是國內規模最大、通達地區最多、使用最廣泛的國內實物運遞網絡,這是中國郵政的寶貴財富,是其他物流企業在短期內無法獲得的。
經驗優勢:中國郵政作為一個老牌的以傳統函件、包件業務發展起來的國有企業,在拓展市場、發展大用戶、發展新業務、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從事物流業務的經驗。同時,郵政多年來積累了處理輻射型的中小批量物品的作業組織的經驗,而這些作業組織方法所涵蓋的內容和現代物流管理在原理和操作上是相同的。
政策優勢:近年來,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中國郵政發展物流業務十分重視,多次出臺相應對策,幫助扶持郵政物流快速發展壯大。新《郵政法》規定,郵政企業的郵政普遍服務業務與競爭性業務應當分開經營,國家希望中國郵政盡快成長為國內物流業的領軍企業,實現郵政物流的跨越式發展。
(二)劣勢分析
信息系統方面:中國郵政綜合計算機網絡及金融網絡雖已初具規模,但現代物流的信息系統是一個完全的供應鏈體系,包括智能的指揮調度系統、監督管理體系、全過程的跟蹤查詢管理以及多渠道的用戶信息反饋途徑,而作為郵政目前信息系統的綜合網,對于現代物流調度、庫存、訂單管理等應用系統有待于開發和完善。
運輸投遞能力:中國郵政具有覆蓋全國、連通城鄉的運輸和投遞網絡,但在干線運輸,特別是航空和鐵路方面,郵政自有的物流服務能力非常有限,能力不足瓶頸問題嚴重制約中國郵政物流業務加快發展。
(三)機遇分析
良好的宏觀環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舊的流通體制被逐漸打破,為郵政進入現代物流領域創造了宏觀條件。
旺盛的市場需求:整個物流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并從開始起步進入規范發展階段,這為中國郵政物流業務發展帶來機遇。
利好的國家政策:為了支持物流產業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中國郵政發展物流的市場環境將得到喜人的改變。
(四)威脅分析
中國郵政發展物流業務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國內外競爭對手,這些競爭對手大致可分為外資物流企業、新興的物流企業和傳統倉儲運輸企業三大類。外資物流企業,如UPS、FEDEX等,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優勢迅速搶占市場,已經占據了中國國際快遞業務大半的市場份額。而在國內快遞市場,蜂擁而起的民營快遞公司又以其低廉的價格蠶食了中國郵政物流業務的大量市場分額。中遠集團、中國中鐵、中海集運等大型國有物流企業也在不斷擴大其物流市場份額。目前中國郵政在整個市場陷入了“江山被蠶食”的尷尬,處在了三方夾擊的內憂外患之中。
三、精益物流理論思想
199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詹姆斯·P.沃麥克和丹尼爾·T.瓊斯等50多位專家通過“國際汽車計劃IMVP”對全世界17個國家90多個汽車制造廠的調查和對比分析后,認為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生產方式是最適用于現代制造企業的一種生產組織管理方式,在其《改變世界的機器》[1]一書中,以豐田生產方式為基礎物流企業精益物流管理研究提出了“精益生產”這一理論。
精益生產思想的理論誕生后,物流管理學家從物流管理的角度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與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密切融合起來,提出了“精益物流”這一概念。所謂精益物流是指通過消除生產和供應過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費,以減少備貨時間,提高客戶滿意度。從物流整個角度來看,精益物流主要包括以客戶為中心、準時、準確、快速、低成本、系統集成、信息化等一系列內容[2]。精益物流的特點包括拉動型的物流系統、信息化系統、準時準確而且快速、高質量與低成本兼備、不斷改進和持續改善等[3]。精益物流理論的產生,為我國的傳統物流企業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思路,為這些企業在新經濟中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機遇。精益物流理論符合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該理論所強調的消除浪費、連續改善是傳統物流企業繼續生存和發展必須具備的根本思想,它使得傳統物流企業的經營觀念轉變為以顧客需求為中心,不斷謀求成本節約,謀求物流服務價值增值的現代經營管理理念[4]。
四、中國郵政物流業務發展對策措施
(一)精益化客戶服務管理
中國郵政要在物流服務市場的激烈競爭取得優勢,就必須以客戶為中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運輸、倉儲、配送等功能性服務基礎上不斷創新服務內容,為客戶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精益物流服務。精益物流服務體系就是要運用一定的技術,強化對顧客的服務,并且將以客戶為中心作為一種全新的服務理念。只有這樣,中國郵政精益物流才能贏得更多的客戶支持,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精益物流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所以建立有效的客戶管理系統是相當必要的。加強客戶關系管理,必須對不同的客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他們進行歸類,不同類型的客戶要進行相應的管理,以提高客戶關系管理的有效性。
(二)精益化信息系統設計
信息網絡系統是實現精益物流的基礎,也是關鍵。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的區別之一,就是通過信息網絡將原來分離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及采購、制造、運輸、代理、配送等環節有機聯合起來,形成完善的供應鏈。先進的信息技術是現代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構建現代物流信息平臺。郵政企業的優勢是基本建立了“三網合一”的郵政網絡,可支持和提供了郵政儲蓄的異地存取與銀聯卡、電子匯兌、電子郵政等業務,包括認證系統,這些都為中國郵政發展現代物流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技術支撐,這是提高郵政競爭實力優勢,打造郵政物流品牌的重要條件。根據郵政物流信息系統中不同層次的特點、結合移動通信產品體系,對物流信息交換系統、物流車輛移動定位系統、庫位管理系統、產品訂單處理系統、無線POS結算系統、數據分析系統進行改造,從而形成中國郵政物流信息系統整體解決方案。
(三)精益化網絡配送模式
物流網絡由自營網絡和郵政實物網絡及社會物流資源三部分組成。自營網絡是指物流公司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建立的相對獨立的自有網絡資源。社會物流資源是物流公司通過合作、租賃、參股等手段整合的社會倉儲、運輸能力等資源。發展精益物流就必須強化中國郵政物流網絡服務,首先,要充分利用郵區中心局現有生產場地,積極整合社會閑置倉儲資源,并根據物流業務發展的需要,采取多種靈活方式、逐步發展建設郵政物流、配送中心;其次,集運網絡建設物流干線運輸(集運網路)要著眼于對現有郵政干線網絡的調整和改造,充分利用郵政現有資源,積極使用郵政自主郵路、干線汽車郵路;再次,配送網路建設物流配送網路建設應立足于現有郵政投遞網的改造。郵政物流應根據物流服務項目開展情況,與各投遞部門建立委托代理關系;最后,加快投遞網改造,努力使傳統投遞網向現代綜合配送網絡轉變,在城鎮范圍內建立郵政綜合投遞服務公司,負責郵政特快專遞、報刊、函件、包裹等郵件的投遞及社會提供物品遞送服務。
中國郵政正在實施“一體兩翼”經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兩翼”中寄遞翼業務,本文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對中國郵政物流體系建設的一種探索,希望經過精益物流改造的中國郵政物流網絡能夠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參考文獻:
[1] ?[美]詹姆斯·P.沃麥克,丹尼爾·T.瓊斯.改變世界的機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 ?孟迪云,沈輝.芻議中國煙草物流發展新趨勢——精益物流[J].物流技術,2013,(11).
[3] ?齊二石,王永升.關于我國企業實施精益物流的探討[J].現代管理科學,2010,(4).
[4] ?王志珍.物流企業精益物流管理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責任編輯 ?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