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紅波+康敏
摘 要:以甘孜藏區資源開發為研究載體,基于和諧發展的視角,剖析甘孜藏區資源開發與社會和諧的關系,并針對甘孜藏區目前的資源開發現狀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甘孜藏區的和諧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甘孜藏區資源開發;和諧發展系統;三方利益相關者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7-0038-04
自然資源是甘孜藏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特別是涉及甘孜藏區特大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項目。它既可以為資源開采所在藏區帶來經濟發展與繁榮,也可能因漠視藏區人民大眾對資源紅利分配的正當訴求,導致少數民族群眾無緣參與大資源的開發,更難分享開發的成果,或多或少地出現了“無聲的開發、無就業增加的開發、無群眾收益增加的開發”等一些背離和諧發展的事實或趨勢。因此堅持甘孜藏區科學發展,實現社會和諧,高度重視資源開發與甘孜藏區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并制定出相應對策十分重要。
一、研究現狀述評
當前,學者們要么單純從甘孜藏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角度出發,探討資源開發過程中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和春雨(2001)、馬志榮(2005);要么單純從資源的所有權角度來探討由于不同所有制產生的資源開發效率問題,比如白平則(2003)、孟繼民(2002)。
但學者們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甘孜藏區民眾的生計與發展問題。由于國有資源壟斷性開發企業大都采用“獨占性”“排擠式”資源開發模式,而導致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無緣參與資源的開發,更難分享開發的成果,或多或少地出現了“無聲的開發、無就業增加的開發、無群眾收益增加的開發”等一些背離和諧發展的事實或趨勢,這可是關系到資源所在地區民族群眾生計與發展的大問題。
現階段,甘孜藏區資源開發與和諧發展的矛盾,已經成為甘孜藏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繞不開的重大問題。因此,對該問題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探討目前還比較貧窮的甘孜藏區資源開發影響社會和諧的機理,并就此探索相應的對策和制度創新,就具有了理論與實踐的現實意義。
二、甘孜藏區的資源與“三無”開發模式
(一)甘孜藏區的資源
本文將“資源”界定為:包括礦產資源、水資源、能源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草場資源、氣候資源等。尤其以礦產資源、水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與森林資源為典型代表。甘孜藏區由于地質構造的原因,能源資源豐富;山高坡陡,落差大,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全國約有10%的水力資源,集中在甘孜藏區。甘孜藏區已探明的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在全國已發現的160多種礦產資源中,甘孜藏區均有發現,已探明一定儲量的礦產有130多種,其中釩款、銅汞、鉛辟、鉆、鎳、車白等近30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列。按45種主要礦產探明保有儲量的潛在價值計算,甘孜藏區礦產資源擁有量占全國的11.57%[1]。
(二)甘孜藏區的“三無”資源開發模式
所謂“三無”資源開發模式,即是由于國有資源壟斷性大資本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大都具有“獨占性”“排擠性”,而導致甘孜藏區出現“無聲的開發、無就業增加的開發、無群眾收益增加的開發”等一些背離和諧發展的資源開發模式。
1.無聲的開發。在資源開發過程中只聽見強勢群體(資源壟斷型大資本)的聲音——“由于土地出讓、地方稅收、居民拆遷與補償導致開發成本高等”;弱化或根本聽不見弱勢群體(資源所在地民眾)“關注民生、共享資源開發紅利”的呼聲。甘孜藏區主要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分布集中且與水資源(西北部分地區除外)配套條件好,便于大規模開采,易形成大型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甘孜藏區相當多的重要礦產或者水力資源,在“資源國有的”剛性產權制度下,由國家投資或者委托國有資源壟斷性開發企業,進行“資源獨占性開發”。而單一的所有制又有著較高的體制成本,包括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太多而產生的管理成本、摩擦成本、效率低的代價成本、企業辦社會和辦政府成本,還有企業與政府、中央與地力之間的協調成本等等。由于開發成本高昂,自然資源的優勢被抵消,企業普遍缺乏競爭能力,而且民眾無從享有對資源開發紅利的分配。
2.無就業增加的開發。由于資源壟斷型大資本自帶資金、技術、人才,以及對人才需求水準過高,對于因資源開發而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之民眾來說,大型的資源性國有企業由于自成體系,自帶人員、資金、技術,實行的是獨占性開發,以受國家委托開發為依據,幾乎把甘孜藏區的民眾排除在資源開發之外,沒有增加什么新的就業機會;相反,還有可能剝奪了他們原有的就業機會。
3.無群眾收益增加的開發。甘孜藏區的民眾在資源開發過程中沒有享受到資源開發所帶來的紅利,反而愈益貧困,這就是所謂的“甘孜藏區資源詛咒論”。
在經濟學界,一直流傳著一個名為“資源的詛咒”理論。根據這個理論,那些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因其政治經濟體制容易失去變革、創新的動力,被鎖定在某種不自由、不發達的狀態。關于自然資源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除了中、短期資源項目所帶來的“新興都市”效應外,更多地引發了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經濟社會問題,人們簡單地把它叫作“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2]。
甘孜藏區資源的富饒與經濟的貧困形成反向差異,重新認識這個問題對甘孜藏區的資源開發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3]。當前,相當多的人將甘孜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對滯后,歸咎于甘孜藏區豐富的資源,認為是甘孜藏區背負著富集資源這個包袱,而處于“捧著個金飯碗討飯吃”的尷尬境地;更有人用“資源詛咒論”來解釋甘孜藏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試圖將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相對落后歸咎于資源的“原罪”。其實,富集的資源本沒有罪過,根源還在于經濟體自身諸多制約因素與發展的體制。撇開甘孜藏區自身經濟發展落后的歷史原因,則當地民眾或政府未能分享到資源開發紅利的現實狀況,使“資源富集區”變成“經濟貧困區”成為現實的必然。
人們習慣上把這種開發模式稱為“無聲的開發、無就業增加的開發、無群眾收益增加的開發”,富集的資源實際上對甘孜藏區經濟發展沒有起到多少帶動作用。因此,甘孜藏區要突破“資源詛咒”,需要在資源開發與和諧發展上下功夫。
三、甘孜藏區資源開發的三方利益相關者
近年來,隨著甘孜藏區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進一步加大,資源開發決策中表現出偏重國有大中型企業“獨占性”開發,民營大資本“買斷排擠式”開發,卻往往輕視“民眾利益”,忽視“地方利益”,因而制約著資源的“和諧”發展,出現“窮了當地百姓與政府,富了國家和國有公司”的尷尬局面,致使甘孜藏區資源開發潛在的隱憂也已初現端倪。
這種排擠式開發方式,形成了利益相關者——開發商、地方政府、當地老百姓三方的不同利益關系。當前,甘孜藏區資源開發應該關注以上三方面的利益相關者的各自利益,從而實現和諧發展。
四、構建甘孜藏區資源開發與和諧發展系統
資源所有制是資源歸社會成員全體、部分及個人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中表現出來的產權關系。社會成員通常是指一個國家里的不分種族、信仰、年齡、性別、膚色、受教育程度等的全體公民。廣義的社會成員還包括擬人化的社會法人,例如企業法人和社團法人。資源公有制采取國家所有制的形式,由國家代表全體社會成員行使資源的所有權。資源私有制采用社會成員個人和家庭所有的形式,由社會成員個人、家庭及其投資的企業行使所有權。在中國實行資源所有制就是要堅持資源公有制為主、資源私有制為輔。資源所有制體現了資源的產權關系,提供了配置資源的基礎。涉及國計民生的主要資源歸全體社會成員所有,由國家代表所有者行使所有權,在宏觀上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維持個人生活和生產的資源歸社會成員個人所有,在微觀上有利于資源的保護和開發[4]。
在甘孜藏區資源開發過程中,如何實現該地區社會真正的和諧發展?顯然,努力協調資源開發三方相關者的利益,積極實現參與資源開發主體系統、資源開發紅利分配系統、環境保護系統三方聯動,在利益分配的博弈過程中,建立起資源開發紅利的共享機制,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建立系統的緣由
甘孜藏區資源開發,必須實現參與資源開發主體系統、資源開發紅利分配系統、環境保護系統三方聯動,真正做到資源開發與甘孜藏區社會和諧發展。為此,可以設計出資源開發與社會和諧發展的關聯系統(見下圖)。
(二)甘孜藏區資源開發與和諧發展系統運作機理
基于現行《礦產資源法》“資源國有”的法制剛性,甘孜藏區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與脆弱性,本文設計出甘孜藏區資源開發與和諧發展系統的運作機理。
1.優先考慮資源所在地民眾的民生問題。建立起資源開發紅利的共享機制。在不挑戰現行《礦產資源法》“資源國有”的法制剛性的前提下,如何來實現參與資源開發主體系統、資源開發紅利分配系統的有效聯動?先決條件是改變現有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獨占性”開發、民營大資本“買斷排擠式”開發模式,優先考慮資源所在地民眾的民生問題。在現行的資源開發過程中,資源所在地民眾賴以生存的土地或環境無疑應該作為一定的股份參與到資源開發過程中來,優先解決因資源開發而失地的群眾的就業問題,并通過平等協商讓失地群眾分享一定的資源開發紅利,民生問題是甘孜藏區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要素。
2.要考慮資源所在地政府機構的社會經濟后續發展問題。由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上注冊地不在資源開發地區,導致甘孜藏區在本地區開發過程中無法從中獲取稅收,由此帶來諸如資源開發后環境的治理等社會經濟后續發展問題的凈支出,引起甘孜藏區的“另類貧困——地方政府財政貧困問題”的出現[5]。貧困的地方財政與貧困的地方老百姓,構成了貧困的民族地區。而且,“政府窮”比“百姓窮”對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后續發展的消極影響更大。
3.要考慮環境保護問題。甘孜藏區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制約了其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是甘孜藏區開發建設必須首先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只有大力改善生態環境,甘孜藏區的豐富資源才能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才能改善投資環境,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加快甘孜藏區的發展步伐[6]。
甘孜藏區在開發資源的過程中,如何能有效地保護環境,已成為甘孜藏區構建和諧社會的當務之急,建議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強環境倫理、環境文化宣傳,增強整個甘孜藏區人民的環境意識。第二,在本地區進行資源開發的企業自身要加大對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主動改造其落后的工藝、技術、設備。第三,強化甘孜藏區政府保護環境的公共手段,如加大執法與監管力度、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發揮財政、價格調節手段、完善動員人民群眾的參與環保機制等。第四,要求資源開發企業走循環經濟道路,鼓勵企業對自然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并給予相應的政策、財政、金融支持。
4.理順自然資源的產權關系。盡管《法國民法典》是以消滅產權模糊的集體所有或社區共同體所有,使社會資源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所有為宗旨的。但法國也于1956年頒布了《法國礦產法》將重要的礦產收歸國有。可以說,凡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收歸國有,并由國家組織直接或特許開發成為普遍趨勢。因此,“甘孜藏區資源國有”在現階段存在具有普適性,沒有必要去挑戰法制的剛性。
公有產權制度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地方政府所有等,不一定局限于國家所有一種形式。實行國家所有資源產權制度的國家必須為國家這個資源的抽象意義上的所有人找到一個法定的代理人,由抽象所有人的代理人具體代理這種所有權,否則所有人的利益必然落空。國家所有權如果沒有一套所有權人利益的實現機制,必然使得資源產權落入掌握資源命運的官員和具體使用資源的使用人手中,國家利益大量流失,必然帶來低效、浪費[7]。
礦產資源主要是經濟資源,作為環境要素成分較少,除了一部分對國家安全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礦(下轉124頁)(上接40頁)產資源外,其他可以讓私人擁有所有權。水力資源主要涉及大型水力發電站的建設,水庫蓄水淹沒區少數民族群眾的生計問題,當然還有環境生態問題。
還有,在強調甘孜藏區自然資源的公有產權制度同時,可以讓資源的實際占有人(甘孜藏區的群眾、地方政府)允許他們自由轉讓資源占有權,通過轉讓資源占有權給國有大型資源壟斷性開發企業,從而參與到資源開發與資源紅利分配過程中來,不失為一種多贏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和春雨.西部甘孜藏區自然資源開發問題的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1,(12):17.
[2] ?林伯強.“荷蘭病”與“資源詛咒”的警示[N].南方周末,2007-03-08.
[3] ?和春雨.西部甘孜藏區自然資源開發問題的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1,(12):18.
[4] ?孟繼民.資源所有制及其現實意義[J].經濟學家,2002,(4):45.
[5] ?莊萬祿.論甘孜藏區的另類貧困——地方政府財政貧困問題[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1):1.
[6] ?馬志榮.西部甘孜藏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J].開發研究,2005,(3):75.
[7] ?白平則.試論自然資源產權結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2):52.
From Barmony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o Exploit the Resource of Ganzi Tibet Region
XIAO ?Hong-bo,KANG Min
(Sichu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vocational college,West town of Longquanyi District,Chengdu 610107,China)
Abstract:This text takes the Harmonious and Satisfying Level of Ganzi Tibet region as study object,joining together the Factor Analysis with the Cluster Analysis to explain Ganzi Tibet region Harmonious and Satisfying Level.On the base of the analysis,this tex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ncreasing the Harmonious and Satisfying Level of Sichuan province,offers the reference basis for futu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Ganzi Tibet region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harmonious and satisfying level of Ganzi tibet region;factor analysis method;cluster analysis method
[責任編輯 ?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