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鴻,李 鋒,邵 莊
(1.景德鎮學院陶瓷美術與設計藝術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2.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3.景德鎮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江西 景德鎮 333000)
傳統日用陶瓷設計的禪學之美
王智鴻1,李 鋒2,邵 莊3
(1.景德鎮學院陶瓷美術與設計藝術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2.景德鎮陶瓷大學設計藝術學院;3.景德鎮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江西 景德鎮 333000)
禪宗美學是中國傳統哲學儒釋道精神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心學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國文化藝術一直追求的目標。禪宗美學思想對日用陶瓷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禪宗美學崇尚天然真實而鄙薄雕琢偽飾,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活理念。本文主要從日用陶瓷設計的造型之樸、釉色之美、紋飾之簡、裝飾之雅、意境之幽五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為現代日用陶瓷設計提供靈感和啟示。
禪宗美學思想;日用陶瓷設計;啟示
佛教自公元67年由印度傳入我國本土后,與我國傳統儒道哲學思想相融合,并由此形成具有我國傳統觀念特色的禪宗文化和禪宗美學思想。禪宗文化不重說教,卻重體悟。興盛于唐宋時期的禪宗美學,對傳統藝術、設計的推動作用含蓄、深遠而復雜,把人的主體性推向空前極點。儒家過于強調共性,道家偏向于個性極致,禪宗思想則整合儒道兩家優勢,追求自我救贖。“自心是佛”,超脫世俗煩惱,體現出一種純自然的古樸美。禪宗的古樸美學所傳達的是一種素美的內涵與外在特征,透過歲月沉淀表現出一種順乎自然、不刻意造作的“拙”的美感。它所呈現出的美是獨特的性靈之美,雖不耀眼,但有種無法言語的自然韻味。
從日用陶瓷史學角度來看,幾何元素成為傳統造物的主流。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器具在器型上已趨于穩定,到了宋代,亦未發生大的變化,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幾何形態。我國傳統造物美學追求“天圓地方”的設計概念,這一設計思路決定了日用器具多成方形和圓形。在宋代茶器的幾何元素造型設計中,往往突出線的過渡變化,以柔和的曲線為主,這不僅與傳統的審美經驗有關,同時也體現出濃郁的宋代審美思維趨向。唐代以胖為美,無論是在表現人物還是其它題材時,一般著力刻畫出形與態的豐腴之美,強調曲線的飽滿,色彩的濃郁,而在宋代的審美觀念中,往往極力凸顯清瘦、素雅的形態風格。
隨著設計觀念的發展,圓潤飽滿的造型風格逐漸延伸到日用陶瓷設計的各個層面。其口部、腹部、足部多為圓形(見圖1),甚至在把手、蓋等裝飾設計上也追求弧線自然彎曲的圓潤之美。在設計上,器物整體往往造型低矮,腹部及底部以橢圓弧度進行過渡,高足的底座設計使得器型呈現出開合自如的特點,整體的線條完全由圓潤的曲線構成,上線邊緣結構亦采用圓弧過渡,體現出古樸、淡雅的造型特點。而某些采用復雜曲線設計的日用陶瓷則更具意味,如采用雙曲過渡的線條結構,采用兩層曲面疊加的設計樣式,更加富于變化,體現出一定的設計妙趣。
在現今出土的宋代日用陶瓷中,器物的造型及紋飾設計是多變的,但總體而言,其主要繼承了唐代茶器的造型設計特點,不僅在單一器物的造型布局上進行了設計,同時還匠心獨運地將器物的不同部位進行獨立設計。首先,從整體的造型來看,整件器物均圍繞某種仿生形象展開;其次,從器物的紋飾形態來看,其主要是以凹凸有致的層次感表現曲線形態,線條的布局、組合也均按照類似的形態特征進行雕飾。盞與托構成花與葉的絕佳組合,規則對稱的棱角分布與通體的曲線造型及紋飾形成明晰的對比與調和關系,一般多以柔和過渡的曲線來進行表達。從器物造型設計的思維角度來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在設計思想上的共性,即將自然的物象形態進行幾何抽象;繼而以線條的組合、銜接設計。運用現代的設計理論,可以將這種律動之美解釋為仿生設計,其在展現器物規整圖形的基礎上,亦能夠體現設計原型的動態美,樸素的造型設計中隱含著對生活的體悟,折射出濃郁的禪宗美學思想。

圖1 越窯青瓷海棠杯Fig. 1 Begonia-shaped celadon cup, Yue ware
釉色之美是日用陶瓷設計的一個重要美學特質。由于唐代“尚青”的審美標準及陸羽對茶文化的極力推崇,使得青釉日用瓷進一步獲得主導地位,超越刑窯白瓷而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日用瓷瓷種。越窯茶器的差異化審美首先是從釉色開始的,史書記錄了很多歌詠陶瓷釉色的詩篇,例如詩人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句經典詩詞,便是從“千峰翠色”的越窯陶瓷釉色之美獲得的靈感(見圖2)。尤其是晚唐至五代時期,釉色及胎質的工藝同時得到嚴格的把控,使得越窯青瓷如冰似玉的特質進一步發揮出來。

圖2 越窯青瓷水洗Fig. 2 Shallow celadon washer, Yue ware
在唐代越窯青瓷的品類中,“秘色瓷”是需要分開論述的。相對于唐中前期的越窯青瓷來說,其更多受到了晚唐時期佛教禪宗美學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密宗的發展,使得審美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分化。唐代“尚青”的審美趨向被進一步深化,晚唐時期,越窯青瓷的釉色逐漸呈現單一化發展形態,黃、黑、白等其它色系逐漸減少,而呈現“全青”的勢態,符合禪宗美學追求單純簡約的目標;其次,這一時期的秘色窯將前期的“青綠”色系深化為“湖水綠”,甚至類似翡翠之色,這些特點除了與其嚴格把控的制作工藝有關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禪宗審美思想的影響,越窯瓷器釉色沉穩深邃的視覺感受和禪宗美學推崇的美學標準是一脈相承的,也正是禪宗美學的直觀體驗。
宋代青瓷的整體裝飾面貌受前期時代的影響較大,事實上,自東晉開始至南北朝時期,來自青銅器等器物的裝飾圖案受到當時宗教文化影響較大,多呈現出蓮紋為主的裝飾風格。而經過隋朝的過渡演化,蓮紋裝飾的圖樣從最初完全具象的裝飾特點逐漸演變為帶有抽象設計意味的仿生風格。到了唐代,依舊延續這種紋飾形態,而隨著日用陶瓷裝飾文化的開放式發展,越來越多的來自繪畫等其他藝術形式中的紋飾圖案,如花鳥、山水、人物等,被逐漸引入到日用陶瓷設計中,甚至還出現了一些來自異域的非本民族紋飾圖案。及至宋代,這種對復雜紋飾圖案的追求變成了一種更為簡約的表達情懷。宋代日用陶瓷似乎有意識地在拋棄復雜紋飾的表達觀念,用一種“極簡主義”的設計美學來表現。首先,紋飾的種類相對減少,現在我們看到的出土宋代日用瓷,紋飾裝飾最多的圖案就是娃娃圖案和蓮花圖案,其次紋飾的表現方式亦有所減少,當然,宋代日用陶瓷的發展也經歷了類似唐代前后不同階段的發展形態,北宋時期推崇極簡主義之風,而到了南宋時期,逐漸失卻了對這種特殊審美思想的堅守,裝飾紋飾圖案種類及表現手法又日益豐富起來。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追求簡約雅致生活的時期,這種思想在宋代繪畫作品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宋瓷追求簡約設計的理念,造成了宋代日用陶瓷上紋飾圖案裝飾手法的消解;相對于魏晉時期裝飾手法的多樣性,宋代日用陶瓷似乎更多地將設計重心轉移至造型與釉色上。如青白瓷瑩潤的釉色、建盞表面自然的釉色肌理,皆是其所意欲傳達的設計美感,是禪宗美學“化繁為簡”美學思想的直觀體現。
另一種典型的禪意紋飾案例則是明代日用陶瓷。明代日用瓷總體分為繁復和素雅兩種風格,其中青花類一般紋飾相對繁復,而其它如顏色釉、甜白釉等瓷種風格相對簡潔。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明宣德釉里紅三魚紋高足杯(見圖3),是現存明代官窯瓷中紋飾最為簡潔的器物之一,從紋飾來看,可謂是禪宗美學的代表之作,畫面中的三尾小魚全部采用抽象畫法,將細節部位全部舍棄;魚的體態并不是生硬直白的,而是尾部稍稍扭曲,似乎正在游動。其釉色簡潔,整個器型以白色襯底,不加任何修飾,素潔幽亮。紋飾部位僅以顏色釉料繪畫,濃烈沉穩的紅與素雅的白色形成強烈反差,此外,在筆法上一氣呵成,并無絲毫頓挫、停滯。這種設計與繪畫手法十分完滿地呼應了禪宗美學中“空觀”的審美特質,整個器物造型和裝飾渾然一體,是禪宗美學思想的折射。

圖3 明宣德釉里紅三魚紋高足杯Fig. 3 High-stemmed 3-fish copper red cup, Xuande Period, Ming Dynasty
宋代茶器在裝飾手法上以釉色裝飾為主,在此基礎上采用垂直刻劃的方法進行裝飾。由于宋代日用瓷紋飾設計樣式豐富,因而其技法運用也豐富多樣,包括刻花、劃花、印花等,凹凸的紋理在豐富器物審美元素的同時,亦使得器型更具節奏感和韻律感,同時也更具立體感。從裝飾手法的效果來看(見圖4),一般刻劃得較淺,借助釉色的襯托,營造出一種若隱若現的朦朧之美,是禪宗美學含蓄“內斂之美”思想的體現,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裝飾結構布局來看,除了素面器具外,采用紋飾裝飾的主要手段是在日用陶瓷的內外表面進行刻劃。其布局呈現簡繁兩種特點,簡潔裝飾一般沿茶器內外的口沿至底部以通景紋樣裝飾,枝葉彼此交互相連,并依照器型特點進行不同程度的變化延伸;而稍顯繁瑣的裝飾則主要體現在內表面的布局手法上,一般底部與肩部及腹部采用不同的紋樣進行裝飾,并以雙圈的形式隔開。而無論是上述哪種風格,在整體上都體現出嚴格的對稱布局特點,因此,在某種紋樣模件單元的重復排列組合方式上,一般較多地體現出“十字型”、“五角型”的排列走向,帶給人雅致的氛圍體驗。

圖4 宋代刻花娃娃碗Fig. 4 Porcelain bowl with carved children, Song Dynasty
意境,是指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意味無窮卻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于意外,又蘊于象內。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崇尚天然真實,把“平和、自然、樸素”之美作為理想之美的典范,這種美學思想影響了文學藝術創作上千年。
日用陶瓷畫面裝飾中,有不少表現的是一種“閑散”的意境,這正是禪宗把自然看空的一種境界。坐禪入定了,就自然無染而閑,它是“游覽”,是“清涼”,可以化解人生的煩惱和自然界的炎熱。總之,空觀下的自然所給予人的就是‘閑’的心理經驗,創作者對自然界的靜謐高度敏感,所創作的日用陶瓷往往可以達到非常高的審美境界。與繪畫藝術一樣,陶瓷紋飾在題材上大多反映現實生活,在禪理上體現“平常心是道”,是禪入民間、禪境俗化的一種表現。人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使用遠離自然的生活器物,平淡而乏味。這種生存狀態讓他們對自然產生一種極其迫切的渴望和懷念,懷念自然的本真,渴望精神的回歸。因此,在這樣的情感及精神狀態下,那些設計上高度同質化的日用陶瓷產品便無法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興趣,而那些融入了自然元素和風格特征的產品往往吸引眼球,能夠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獲得心靈的放松與愉悅。
任何歷史時期,器物的設計風格及美感皆凸顯出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結合的設計特點。尤其是對于文化的表征,非常明顯地帶有不同歷史階段的茶文化、佛教禪宗乃至世俗文化的印記。由此可見,日用陶瓷設計樣式不僅代表了一個歷史時期的器物形制,更攜帶了這一時期的設計美學基因。
通過將傳統日用瓷的設計特點與禪宗美學特質進行類比分析,可以看出傳統日用瓷的設計美學中傳達出濃郁的禪宗美學品性。概括起來,這種設計美學思想包括裝飾設計的簡約概括之美、注重多元化設計的裝飾之美、整體化設計的和諧之美和天人合一的精神意境,在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滿足和自我內涵的社會,現代日用陶瓷設計依然傳承著禪宗美學思想向前發展,禪宗美學思想對現代日用陶瓷設計的影響將深遠而漫長。
[1] 楊永善. 說陶論藝[M]. 哈爾濱: 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2001.1
[2] 楊永善. 陶瓷造型藝術[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李正安. 陶瓷設計 [M]. 杭州: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4.
[4] 倪偉, 陳虹. 現代日用陶瓷器形的創新設計方法探討[J]. 陶瓷學報, 2015.6.
[5] 李硯祖. 工藝美術概論 [M]. 山東: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2.
[6]釋印順. 中國禪宗史 [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
[7]何人可. 設計與文化 [M]. 湖南大學出版社, 2011.
[8](日)原研哉, 革和, 紀江紅譯. 設計中的設計 [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9] 中國現代茶具圖鑒/讀書時代.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7.1.
The Enlightenment of Zen Aesthetic Thought on the Design of Traditional Daily Use Ceramics
WANG Zhihong1, LI Feng2, SHAO Zhuang3
(1. School of Ceramic Art and Design, Jingdezhen University, Jingdezhen 333000, Jiangxi, China; 2. School of Ceramic Design,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3.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Jingdezhen University, Jingdezhen 333000, Jiangxi, China)
Zen, a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 extract from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the highest attainment for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and the persistent pursu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Zen aesthetics that advocates the natural truth, disparages the elaborate embellishment, and upholds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as produc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daily-use ceramic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s of daily-use ceramic products to reveal their simplicity of form, beauty of glaze, minimality of decoration, and quietude of spirit in order to provide inspirations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daily-use ceramics.
Zen aesthetic thought; daily-use ceramic design; enlightenment
TQ174.74
A
1000-2278(2016)06-0755-04
10.13957/j.cnki.tcxb.2016.06.032
2016-04-10。
2016-05-23。
王智鴻(1979-), 女,碩士,講師。
Received date: 2016-04-10. Revised date: 2016-05-23.
Correspondent author:WANG Zhihong(1979-) female, Master, Lecturer.
E-mail:3981687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