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望,寧小康(指導),鄭 剛
(1.陜西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中醫大學附屬醫院,陜西 咸陽712046;3.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生脈散合四逆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46列
張 望1,寧小康(指導)2,鄭 剛3
(1.陜西中醫藥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中醫大學附屬醫院,陜西 咸陽712046;3.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目的:觀察生脈散合四逆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療效。方法:46例均給予口服生脈散合四逆湯加減湯劑。結果:顯效18例、有效2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2.6%。結論:生脈散合四逆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臨床療效顯著。
緩慢性心律失常;生脈散;四逆湯
緩慢性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病,可見于各種器質性心臟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風心病等多見,治療較為棘手。寧小康主治根據臨床經驗用生脈散合四逆湯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療效,報道如下。
共46例,均為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門診或住院患者。男20例﹑女26例,年齡45~70歲,冠心病23例﹑陳舊性心肌梗塞2例﹑心肌炎13例﹑風心病8例,竇性心動過緩11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10例﹑Ⅱ度房室傳導阻滯17例(二度Ⅰ型8例﹑二度Ⅱ型4例)﹑三度5例,右及左束支傳導阻滯各4例,病程小于半年9例﹑3天以內11例﹑0.5~l年6例﹑2年10例﹑大于3年及以上10例。
診斷標準:依據靜息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結果,參照《內科疾病診斷與療效標準》確定診斷[1]。
用生脈散合四逆湯加減。藥用人參20g(另煎),麥冬30g,五味子20g,制附子15g,干姜10g,炙甘草10g。伴痰濁阻脈者加陳皮10g,姜半夏10g;伴瘀血甚加桃仁10g,丹參10g,三七5g(沖服);氣虛甚加黃芪30g,黨參20g;伴胸痛加延胡索15g;情緒差加柴胡10g,郁金15g;夜休差加酸棗仁30g。日1劑,水煎至400mL,分早晚服。均于服藥后每周復查心電圖1次,及時觀察癥狀的改善情況。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顯效:心室率平均增加10次/min,癥狀消失,心電圖表現基本正常,停藥3個月未復發。有效:心室率平均增加6次/min,癥狀及心電圖改善。無效:癥狀無改善,心電圖無變化。
顯效18例,有效2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2.6%。
王某,男,46歲,因頭暈胸悶,心悸1月余來我院就診。心電圖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52次/min。因經濟問題而未行起搏器治療。來診時見心悸不寧,自覺心中空虛 ,動則氣短,自汗,面色不華,倦怠乏力,食納可,夜休差,舌質淡暗,苔少,脈細結代。辨證為氣虛血瘀證。治宜益氣活血,復脈定悸。藥用人參20g(另煎),麥冬30g,五味子20g,制附子15g,干姜10g,炙甘草10g,酸棗仁20g,黃芪30g,丹參20g。10劑,日1劑,水煎服。2周后復查行心電圖示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心率60次/min。于上方加黨參15g,當歸15g,連服20劑,3周后復查,行心電圖示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62次/min。繼服上方一周心電圖示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65次/min,諸癥消失,隨診未復發。
現代醫學對緩慢性心律失常除應用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等對癥處理外,尚無理想藥物治療。氣充則血脈通,脈以復生則生脈散[3-5],藥理研究顯示,生脈散注射液有強心﹑改善微循環﹑升壓﹑加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使停搏的心臟重新跳動﹑改善傳導通路作用[6]。《內徑·舉痛論》指出“病屬寒多脈遲”。故治宜溫陽散寒。藥理研究顯示,炙甘草﹑人參﹑附子﹑丹參可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增加心率作用,且能增強竇房結自律性,加速傳導。本病病機可歸納為陰陽氣血不足,血脈運行無力,不能鼓動心脈,多責之為心氣血陰陽虛,故而使用四逆湯合生脈散能取得一定療效。
綜上所述,生脈散合四逆湯具有改善心肌供血和提高心臟的應激能力,減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增加心率作用,且能增強竇房結自律性,加速傳導,因而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有較好的療效。
[1] 朱文玲.內科疾病診斷與療效標準[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6:17-18.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
[3] 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內科.以“抗心梗合劑”為主治療急性心肌梗塞118例療效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1976,1(4):122.
[4] 高潤生.新編湯頭歌訣—生脈散[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5] 羅志強.生脈散新解[J].新醫學,1977,2:2.
[6] 周約伯,李萍,李玉珍,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病竇綜合征及房室傳導阻滯的初步療效分析[J].天津醫藥,1979,1:23.
R256.214.17
B
1004-2814(2016)11-1067-02
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