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元
(重慶市豐都縣中醫院內科,重慶 豐都408200)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膽囊炎臨床觀察
陳廷元
(重慶市豐都縣中醫院內科,重慶 豐都408200)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膽囊炎的臨床療效。方法:4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20例和對照組20例,兩組均給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組加用大柴胡湯治療,治療7天。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5%、對照組8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膽囊炎療效較好。
急性膽囊炎;中西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筆者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急性膽囊炎40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共40例,均為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豐都縣中醫院肝病內分泌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治療組男15例,女5例;年齡25~58歲,平均42歲;病程1~6天,平均4.0天。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25~58歲,平均40歲;病程1~6天,平均4.5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1]:癥狀為右上腹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向右側肩背部放射伴發熱﹑惡心﹑嘔吐﹑黃疸等。體征為右上腹不同程度,不同范圍的壓痛,反跳
痛及肌緊張,Murph征陽性,或可捫及腫大而有觸痛的膽囊。實驗室檢查示血常規有白細胞總數升高,或血清轉氨酶升高,AKP升高較明顯,或血清膽紅素升高,或血清淀粉酶升高。B超檢查示膽囊增大,囊壁增厚甚至有“雙邊”征,膽囊內結石光團。
中醫辨證標準[2]為肝膽濕熱證。右側肋脹滿疼痛,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口苦心煩,大便黏滯或見黃疸,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兩組均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包括禁食﹑輸液﹑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代謝失衡,全身支持療法。選用對革蘭氏陰性﹑陽性細菌及厭氧菌均有作用的廣譜抗生素或聯合用藥,使用維生素K1及解痙止痛對癥治療,密切觀察病情。
治療組加用茵陳蒿湯合大柴胡湯。藥用茵陳20g,梔子15g,大黃10g,枳實15g,白芍15g,黃芩15g,法半夏10g,茯苓10g,甘草5g,生姜10g,金銀花20g,蒲公英20g。每日1劑,煎汁300mL,分3次口服。
兩組均10天為一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臨床治愈:癥狀和體征(發熱﹑局部疼痛﹑右上腹壓痛及肌緊張)均消失,B超聲像圖正常,血常規恢復正常。顯效:癥狀和體征(發熱﹑局部疼痛﹑右上腹壓痛及肌緊張)均消失,B超檢查提示膽囊炎癥顯著改善﹑大小正常﹑壁厚度0.3cm,血常規檢查顯示白細胞及中性細胞稍高。有效:癥狀和體征(發熱﹑局部疼痛﹑右上腹壓痛及肌緊張)均有所緩解,血常規和B超檢查提示有所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血常規﹑B超檢查提顯示無改善。
治療組臨床治愈11例(55%),顯效5例(25%),有效2例(10%),無效2例(10%),總有效率90%。對照組臨床治愈10例(50%),顯效3例(15%),有效2例(10%),無效5例(25%),總有效率7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膽囊炎的發生與膽囊管梗阻及細菌感染密切相關,常見的致病菌主要為革蘭氏陰性桿菌,其中以大腸桿菌最常見,其他為腸球菌﹑綠膿桿菌等,厭氧菌感染亦較常見。
急性膽囊炎屬中醫“脅痛”“黃疸”“膽脹”等范疇。病因病機為外感濕熱之邪,內阻中焦,郁而不達,使脾胃運化失常,濕熱交阻于肝膽,使肝膽失于疏泄,或循少陽,厥陰經絡入膽道,影響膽汁疏泄。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亦說:“陰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里,膽熱液泄,身目俱黃,濕熱內生,阻礙膽府氣機,氣機不利,疏泄失司,脈絡不通,不通則痛。”因此,應以清利濕熱,疏肝利膽為治法。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中柴胡﹑枳實疏肝行氣﹑理氣和血﹑除心下急痛,半夏和胃降逆,生姜治嘔逆不止,大棗﹑生姜調和諸藥,茵陳﹑梔子﹑大黃清利濕熱,解毒退黃。
在西醫對癥治療的基礎加用大柴胡湯合用茵陳蒿湯治療急性膽囊炎可有效控制病情,盡快改善臨床癥狀,療效明顯。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78.
[2]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18.
[3] 劉志龍.內科病中醫傳統療法精化[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226.
R657.41
B
1004-2814(2016)11-1089-02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