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星,陸麗娜,劉智斌(指導)
(1.陜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推拿手法治療胸廓出口綜合征52例
曹 星1,陸麗娜1,劉智斌(指導)2
(1.陜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目的:觀察推拿手法治療胸廓出口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52例采用推拿手法治療。結果:治療8周,治愈39例、好轉11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2%。結論:推拿按摩治療胸廓出口綜合征臨床效果顯著。
胸廓出口綜合征;推拿;治療觀察
胸廓出口綜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近些年來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好發于中年女性。主要表現為頸肩部及上背部的僵硬疼痛,上肢麻木不適﹑無力等,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1]。筆者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療TOS52例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52例均為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推拿科門診TOS患者。男19例,女33例,年齡15~57歲,病程2個月~3年,左側患病19例﹑右側27例﹑雙側6例,農民15例﹑教師7例﹑學生11例﹑辦公室文員(長期使用電腦工作)13例﹑其它6例,誤診為肩周炎11例,誤診為頸椎病17例,未接受任何治療24例。
診斷標準:臨床常見癥狀為上肢麻木無力﹑酸痛不適等,另兼有顧玉東﹑陳德松教授所提TOS臨床診斷標準其中1項[2]。①臂叢神經激惹征,即患肢運動﹑感覺障礙等;②血管受壓表現,即患肢有鎖骨下動﹑靜脈受壓表現;③TOS特殊實驗陽性;④X線片示頸肋或C7椎體橫突過長;⑤影像學檢查排除頸椎疾病(頸椎間盤突出﹑頸段腫瘤等疾病);⑥肌電圖檢查示尺神經在鎖骨段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患者取坐位,頸部放松微前屈,醫者站于患者身后。①放松肩背部肌肉:拿揉﹑小魚際滾患者肩部5min,拇指輕撥患者肩胛骨內側豎脊肌3~4次,點按并以拇指輕柔肩背部肩井﹑天宗﹑肺俞﹑肩貞等穴,從上向下以掌指關節滾法輕滾肩胛骨內側3min,全面放松患者斜方肌﹑岡上肌﹑岡下肌等上背部肌肉[3]。②放松頸項部肌肉:一指禪推法推患者斜角肌﹑胸鎖乳突肌﹑頸部橫突處約10min,推天鼎﹑天突﹑缺盆及頸部夾脊穴,每穴等穴位(操作過程中需注意避免壓迫雙側椎動脈),胸鎖乳突肌后緣﹑天鼎穴以下可找到陽性反應點,點按時患肢有放射痛﹑麻木無力感等,點按陽性反應點約2min。拿揉項部肌肉,彈撥頸椎棘突兩旁肌肉2~3次,放松頸項部肌肉,改善其“失衡”狀態,一指禪推或彈撥時應仔細詢問患者情況,并注意觀察患者表情,以防手法過重。③按揉陽性反應點:配合頸部活動,以拇指從胸骨端開始,從內向外按揉鎖骨上窩,重點按揉胸鎖乳突肌﹑斜角肌鎖骨附著處的結節﹑條索。點按鎖骨上窩斜角肌附著點壓痛點1min,以患肢有放射痛或抽痛感為度[4]。④放松患肢肌肉:拿揉患者患肢3min,從三角肌開始放松至患肢手指,予手指行捻法和勒法3~6次,點揉患肢合谷﹑外關﹑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肩髃﹑肩前等穴位,予患肢行抖法約1min。搓患肢2~3次,充分放松患肢肌肉,促進患肢氣血的運行。⑤結束手法:雙掌小魚際側擊肩部1min,以有酸脹感為度;空掌拍打上背部3~5次,先輕后重,從下向上,由里及外。
1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8個療程,兩個療程間隔2~3天,2~3個療程后休息3~4天再繼續治療,治療時間共計約3個月。治療期間囑患者避風寒,避免以患肢提重物,并多做抬頭望遠﹑聳肩活動﹑上肢上舉等動作。
痊愈:肩背部﹑上肢麻木疼痛癥狀基本消失,臂叢神經﹑血管受卡壓癥狀消失,患肢肌力正常,肌肉萎縮癥狀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基本正常,血管充盈狀態良好,TOS特殊實驗陰性。好轉:肩頸部酸痛不適癥狀明顯改善,患肢麻木疼痛程度減輕,發作次數減少,肌力減弱及肌肉萎縮程度﹑末梢血液循環及血管充盈情況均有明顯改善。無效:癥狀未有明顯改善,甚至呈加重趨勢,TOS特殊檢查仍為陽性。
治愈39例(75%)﹑好轉11例(21.2%)﹑無效2例(3.8%),總有效率96.2%。無效2例在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未緩解,轉而進行手術治療。
林某,女,15歲,2015年5月18日就診。肩背部疼痛2個月余,加重伴右上肢麻木無力1天。兩個月前長期伏案學習后出現肩背部疼痛,后肩背部疼痛加重,偶見右上肢放射痛,5月17日晨起后自覺右上肢麻木無力,不能主動運動,休息后無緩解。查體見肋鎖擠壓試驗﹑鎖骨上叩擊試驗﹑斜角肌擠壓試驗皆為陽性。診斷為胸廓出口綜合征。用推拿按摩手法,治療1次后肩背部疼痛﹑右上肢沉重感稍有緩解。治療2次以后右上肢無力感減輕。治療1個療程后右上肢麻木無力現象偶有發生,肩背部疼痛大有緩解。治療2個療程后肩背部疼痛消失,右上肢麻木無力感消失,治療期間右上肢放射痛未發作。囑平素注意糾正不良姿勢,避免伏案時間過長,多上舉上肢,多聳肩﹑抬頭,增加上肢及肩背部的主動運動。
胸廓出口綜合征屬中醫“痹證”范疇,病因為正氣不足,感受外邪(常為風﹑寒﹑濕﹑熱邪),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閉阻不通。以肌肉﹑筋骨及關節的麻木﹑酸痛和活動障礙為主要癥狀。當今社會,人們的學習﹑工作及生活皆處于一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狀態,多數人很少運動,缺乏鍛煉。在精神上更是經常處于焦慮﹑煩躁﹑緊張等不良情緒的狀態,生理和心理持續的高緊張狀態使經脈氣血運行異常,因此更易感受外邪,導致經絡痹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肌肉﹑骨﹑關節失于濡養,出現酸痛﹑麻木不適等癥狀。中醫認為推拿按摩有舒經通絡,調整陰陽,理筋整復等作用,清代《醫宗金鑒》言:“按之經絡以通郁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郁結之腫。”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按摩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炎性物質吸收,解除肌肉痙攣和粘連等作用。一指禪推法﹑拿揉﹑彈撥法等手法理順筋脈,消腫散結;揉按﹑拍打等法舒筋通絡,行氣活血;點按穴位以通經止痛。各手法合用,共奏行氣活血﹑除痹止痛﹑舒筋通絡之功。綜上所述,推拿按摩可明顯緩解胸廓出口綜合征臨床癥狀,療效顯著。
[1] 顧玉東.臂叢神經損傷與疾病的診治[M].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46-151.
[2] 王利群,孫磊.胸廓出口綜合征[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24):2056-2058.
[3] 王楠.胸廓出口綜合征的病因學研究[D].吉林大學臨床醫學院,2014.
[4] 劉智斌.臨床推拿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259-261.
R244.161
B
1004-2814(2016)11-1125-02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