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蕾,梁曉燕,魏曉菲
(1.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政務辦理服務中心,山東青島266001;2.青島北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山東青島266001)
?
再議“社區”
劉蕾1,梁曉燕2,魏曉菲2
(1.青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政務辦理服務中心,山東青島266001;2.青島北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山東青島266001)
【摘要】分析現在社會上對社區概念模糊定義的基礎上,提出明確定義社區概念的必要性,從本質上解釋社區的真正含義。
【關鍵詞】社區;居委會;居住區
1被誤解的“社區”概念
經常關注樓盤廣告的人不難發現,社區一詞滿天飛,“國際名門社區”、“優尚社區”、“首席高尚社區”、“國際優生活社區”、“國際商務社區”、“親地社區”、“高爾夫情景社區”、“國際花園社區”等等。本來用“社區”一詞也沒有什么問題,這表明我們住宅消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不再是僅僅住在“房子”里,還住在“社區”里。置業者眼光不再狹隘地盯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放眼自己居住的外環境——鄰居、周邊配套和文化。可是社區的真正意義往往被曲解。
1.1把社區等同于居委會
由于對社區的認識不夠深入許多人有這樣的觀點:
“社區是目前我國城市行政區域劃分的最小單位,相當于原先的街道,是行政管理權力的范圍。”
“中國以前的街道居委會的服務結構是很有中國特色的社區管理和服務模式。”
“社區是地理意義上的某個居住結構層次。”
這些把社區看作是城市中最基本的區劃范圍之一的觀點,是對社區的誤解。這種觀點表明:“社區”不僅是人為的,而且是可以主觀“區劃”、“設定”或是憑想象的。
這些不僅是將社區混同為建筑師和規劃師主觀設定的居住區、小區;也是把社區等同為街道居委會,是城市中行政設定的最基本的區劃范圍。更胡亂把居住區規劃設計同行政區劃及其行為混為一談。
我國鄉村、城鎮和城市里,都有村委會、居委會、街道辦等等行政基層機構,但同時也無法否認有社區存在的事實,即村委會、居委會、街道辦等等行政區或其機構,具有或管理著“殘缺”不全的、一個或多個各種各樣社區的事實。而且在現行國家制度或我國行政體制中,各地的社區依然相對獨立存在。
社區是國家行政體制范圍內的一種存在,或是在行政區范圍內。它實質上不是等于國家(最小)行政區;規劃設計的居住區更不等同行政區劃,即社區不等于是居委會和居住區。
1.2把社區等同于居住區
有許多人認為社區就是居住區,在許多居住小區門口也很容易看到某某社區的字樣。居住區的規劃設計或建成,僅僅是為社區創造和提供了培育生存的環境和條件。居住區建成了,完全不等于社區也就產生了,居住區僅僅可能成為“將來”的社區或其部分。
若按社區是居委會的說法,我們規劃設計的居住區定位為社區,或認為居住區就是社區,那么城鄉規劃設計和居住區規劃設計就成了行政區區劃設計了,二者行為沒有任何區別,顯然這些是完全錯誤的。
行政區劃范圍,規劃設計居住區范圍,行政區機關,居住區,這些都是“后天”或主觀設定的現象,而社區是客觀的、歷史存在的人類現象。行政區劃,規劃設計居住區,行政區機關,僅僅是直接左右和影響社區的產生和形成而已。
社區的產生或形成、發展,比區劃一個行政區、編制行政區班子或成員,比規劃設計和建成一個居住區,比遷移居民入住的事,無論產生和發展的時間、過程;無論產生和發展條件、環境、變化、結果等等,都要復雜得多、客觀得多。
2社區的由來
“社區”一詞不是源自漢語詞匯,而是從英文community翻譯過來的,其本義是共同體和親密的伙伴關系。 “社區(Community)”是我國社會學者從外文翻譯過來的一個名詞。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F·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區”的概念,其后,美國人C P.羅密斯將德文“社區”英譯為Community。Community有公社、團體、共同體等含義,后來,美國社會學家R E 帕克等人又賦予了它地域性的含義。1933年,燕京大學一批青年學生翻譯美國社會學家R E 帕克的社會學論文集時,首次將Community譯成中文“社區”。在現代社會學中,社區的定義盡管有上百種,但基本上可以這樣來概括:社區是指地區性的生活共同體。一般來講,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不僅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而且總離不開一定的地域條件。人們會在一定的地域內形成一個個區域性的生活共同體,整個社會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地區性生活共同體結合而成的。這種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在社會學上稱為“社區”。
從世界角度來看,社區管理真正被作為社會發展的一種內在的力量而受到普遍重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不僅英、美等發達國家而且許多發展中國家也把社區發展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標志。實踐證明,社區發展對推動各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的社會管理水平,都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社區的實質構成
(1)—定數量的人。社區是一種特殊的人類群體,必須由一定數量的人構成。通常,社區是比家庭、初級群體等更大、更復雜的一個人類體系,包含更多數量的人口。構成社區的人口主體的不同(包括數量和結構的不同),將極大地影響社區的具體類型與特點。
(2)社會交往和互動。有了相當數量的人,并不必然意味著他們組成為了一個社區。社區不僅是一群人的集合,而且是這些人構成的一個“社會生活共同體”。這些復雜多樣的人之間要有比較密切的相互交往和社會互動、彼此影響,他們才構成為真正的社區。是否具備這個要素,可以通過觀察和了解人們之間接觸和交往的頻率與范圍來確定。同樣,一個社區中人們社會交往和互動的情形、內容、模式等等的不同,也對社區的具體類型及特點有重大影響。
(3)心理紐帶。社區要稱其為社區,一個特定的人群要能夠稱之為“社區”,不可缺少的又一要素是人們之間具有心理上的紐帶聯系。這種心理紐帶表現為群體的成員間多少彼此認同(即相互認同感),也表現為成員把自己的身份同這個群體相聯系(對群體的歸屬感),還表現為某些時候對群體及對群體中其他成員的某種擔當意識(共同責任感)。心理紐帶的強弱及種類,也是影響社區具體類型和特點的重要因素。心理紐帶的最直觀的表現,是同一社區之中居民彼此之間的一種“熟悉感”和“我們感”。
(4)一定的地域條件。構成特定地域社區的,是它所處的一個特定的地域范圍和地域的基礎。社區可看作特定人群與一定的地域條件相結合而形成的社會實體。這個地域的自然地理的和其他地理的狀況、位置、特點,對整個社區有著重要的含義,也是分析一個具體社區時需要認真重視的方面。
(5)共享的設施。地域社區常常擁有一些基本的共同文化、商業、生活設施,以滿足人們共同生活及活動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社區即是區別于正規的工作場所的日常生活空間,它必須有起碼的供社區成員共用的生活設施。
由以上分析可知,社區的構成要素反映了社區發展的基本需要,在很大程度可說是對社區發展目標的細化和規定。凡是具有上述要素的社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區。一般意義上的居住區或居委會絕不是社區。
4結束語
作為規劃師和建筑師不僅是為社會及其人們規劃設計建筑、村落、城鎮、街區、工業區、大學城、開發區和城市等等的,而且其專業學科與工作對象,也都是同我國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科技和環境等無法分割的。只有掌握社區的來龍去脈認清社區發展的內涵和外延,才能把社區法的發展從專業的角度引向光明。因此,規劃師和建筑師比其它工作的人,弄清社區的存在和其概念,更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文建,寧豐.城市社區建設概論[G].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1.
[2]張俊芳.中國城市社區的組織與管理[M].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4.
[3]張京祥.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M].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5.
[4]沈玉麟.外國城市建設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1989.
[5]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國外城市規劃與設計理論譯叢.宋俊嶺,倪文彥,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
[6]黎熙元, 何肇發.現代社區概論[M].中山大學出版社版, 1998.
[作者簡介]劉蕾(1979~),女,本科,工程師;梁曉燕(1983~),女,碩士研究生,工程師;魏曉菲(1988~),女,本科,助理工程師。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志碼】A
[定稿日期]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