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硯馨(昆明學院音樂學院)
音樂概念對音樂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隨想曲”“原生態”概念的界定
■周硯馨(昆明學院音樂學院)
關于研究音樂概念對音樂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梅里亞姆在《音樂人類學》一書中這樣提到:“關于音樂概念,對于探究一種音樂體系知識的民族學家來講是根本的基礎,這些音樂概念預示著所有人的音樂行為,沒有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就不會對這些音樂有正的理解。”他還認為:“各種音樂體系都基于一系列概念構成音樂的意義并廣泛進入社會活動,概念界定使音樂作為社會現象中的生活現象,這些概念預示著音樂實踐和音樂聲音的性質。”由此讓筆者對“隨想曲”這一音樂概念和這一概念對我們學習、了解音樂文化的重要性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隨想曲”(capriccio) 音樂體裁的一種。七曲式結構較自由,帶有隨意性并富于生氣。十六世紀指牧歌風格的多聲部聲樂曲和運用模仿對位等復調音樂表現手法的器樂曲,事宜詼諧曲與練習曲的特點,如帕格尼尼《隨想曲二十四首》 (OP.1)。十九世紀常指帶詼諧性、即興性的鋼琴曲與管弦樂曲,如門德爾松、勃拉姆斯的鋼琴隨想曲,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曲《意大利隨想曲》等。
隨想曲是一種相當古老的音樂體裁,但古今的含義是不一樣的。早期的隨想曲,是一種自由的賦格曲;所謂賦格曲,是各聲部互相模仿的復調音樂。后來,隨想曲泛指各種自由形式的樂曲,其中不受主題的約束,作曲者可以任其奔放的樂思自由馳騁。1704年巴赫寫過一首《離別隨想曲》,巴赫的二哥參軍,于是他寫了這首隨想曲,作為離別的紀念。這部隨想曲共有六個樂章組成,是同時具有以上兩種含義的一首古鋼琴曲。首先,這是一首多樂章的套曲,但不如當時組曲那樣規范化,而是采用了比較自由的形式。其次,這首隨想曲中有兩個樂章是自由的賦格曲。
十八世紀中葉以后,弦樂器的練習曲常用“隨想曲”的名稱。十九世紀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維尼亞夫斯基等的《隨想曲》,都是有藝術價值的練習曲。
“原生態”音樂,當原生態音樂走進大眾的音樂視野中時,原生態音樂一詞似乎已經擁有了其約定俗成的意義,但在一定的階段內,對原生態音樂概念的擬定仍處在含糊不清的階段。
“原生態”是近年來在文化領域出現的一個新興詞匯,在音樂界以2002年首屆《中國南北民歌擂臺賽》這項音樂活動為標志,讓原生態與音樂文化聯系了起來。在隨后的幾年當中,原生態音樂一詞的提法已經被公眾接納并承載起了它約定俗成的音樂文化領域中的含義。隨之,在全國第十二屆之后的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都新增了原生態唱法組。原生態音樂文化現象也逐漸興起。但在音樂文化領域中,學術界對“原生態音樂”現象進行理論研究過程中,對“原生態”一詞的闡釋產生了多種看法,并且對通過大眾媒介讓廣大聽眾聽到的“原生態音樂”提出了質疑。當“原生態音樂”熱現象已經興起之時,對模糊的“原生態音樂”這一概念的進一步理清便顯得尤為重要。
在此,筆者對各位專家學者的獨到見解進行摘要性的概述:俞人豪教授在《“原生態”的音樂與音樂原生態》一文中談到:“我理解的所謂‘原生態音樂’,大致是指那些形成于自然經濟時期,并且由于地域、交通、經濟等原因而沒有收到太多外來文化影響的民間音樂。它的‘原汁原味’不僅反映在曲調上,而且多體現在表演形式與風格上,這類藝術的現貨性也正是通過這些民間音樂家的現場即興表演展示出來的。”薛雷在《“原生態民間音樂”的再認識》的文章中提出:“‘原生態民間音樂’,是指在某一生活狀態下,在于其賴以生存的環境中,自發、天然生成,能全面表達人們喜、怒、哀、樂,沒有功利性可具有的社會功能性的,固守著歷史文化沉淀(即最基本的原材料和素材),在延流發展的進程中,也不乏透著時代的氣息,融合著新的文化元素,并得到本民族、本地域人民認同的民間音樂。”伍國棟教授認為:“‘原生態’音樂就是處在生活狀態中的,以生活為本源,沒經過專業發展,沒有現代樂器伴奏的自然態的音樂,是民間集體創作、口傳心授的,不像流行樂圍繞商業價值進行創作,同時也不是學院派創作的純粹審美作品。”喬建中認為:“‘原生態民歌’一詞的人文含量比我們習慣上說的‘傳統民歌’還要大一些,寬一些。他不僅包括(1)、民族語言和地區方言;(2)、口頭的自然傳承方式(家族、村寨、社區等);(3)、特殊的歌唱方法和地域民族風格,同時還特意提出了歌唱環境這個因素,并強調二者之間交融一體的互動狀態。”
“原生態”這個詞借鑒于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領域,而在生態學中并沒找到對“原生態”一詞的定義。生態學所指的是“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科”,“原生態”則應指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境之間保持著的原始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協調關系。而將“原生態”一詞引入音樂藝術領域,則是指音樂藝術于其生存環境之間保持著一種原始性的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協調關系。同時,對生物界來說,“原生態”包括了生物的原始種類、形態,與該生物所生活的環境的原生性,和音樂的本體形態的原生性兩方面,兩者的關系是某種音樂形態產生于某種生態環境中,生活在特定的地域生態環境中的人們創造了特定的音樂形態。
上述對“隨想曲”和“原生態”音樂概念的界定,體現了梅里亞姆:“各種音樂體系都基于一系列概念構成音樂的意義并廣泛進入社會活動,概念界定使音樂作為社會現象中的生活現象,這些概念預示著音樂實踐和音樂聲音的性質”的觀點。簡言之,只有對音樂概念恰如其分的界定,才能使音樂文化的研究有個良好、正確的方向,進一步促進音樂研究的進行。
[1]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4)
[2]俞人豪.“原生態”的音樂與音樂的原生態[J].人民音樂.2006 (09)
[3]薛雷.“原生態民間音樂”的再認識[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學版).2006(03).
[4]喬建中.“原生態民歌”瑣議[J].人民音樂,2006(01) .
[5]伍國棟.中國民間音樂[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