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祖洪(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普通高校藝術專業轉型發展教學實踐模式探索
——以曲靖師院原創歌劇《濤聲依舊》排演為例
■孫祖洪(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由中共曲靖市委宣傳部主辦,曲靖師范學院承辦的原創歌劇《濤聲依舊》于2015年9月2日在曲靖珠江源大劇院舉行首次公演,演出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這部以曲靖師范學院曲靖籍校友,譜寫出被朱德同志譽為“八路軍軍魂戰歌”的中華百年經典歌曲《在太行山上》的詞作者——桂濤聲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創作經歷為素材創作的歌劇,采用時空穿越的手法,再現抗日戰爭的悲壯場景,展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偉大精神。該劇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旨,以桂濤聲抗戰經歷為主線,以高尚的精神人格為導向,教育和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身為云南地方高校的曲靖師范學院,在建設云南文化強省,打造曲靖地方文化品牌成果的進程中,做出了曲師人應有的貢獻。參加該劇演出的近200名演職人員全部來自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師生。由地方高校在校師生,而不是專業演員排演歌劇這一表演難度較大的藝術劇目,在云南省尚屬首例,在全國也不多見。這樣的形式實現了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這種對教學實踐模式改革進行的有益探索,也是曲靖師范學院主動適應普通高校藝術專業轉型發展,創新藝術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的初步嘗試。
教學與實踐是高校培養高素質藝術人才的兩個重要途徑。長期以來,課堂教學作為高校主陣地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視,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教學實踐環節,近年來主要通過舉辦音樂會和參加各種比賽及演出活動等形式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教學實踐如何進一步提升打造?采取何種模式?成為我們藝術專業轉型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
著名歌唱家廖昌永說過:藝術的檢驗空間在舞臺。音樂舞蹈學院通過積極謀劃,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決定將教學成果和教學實踐搬上舞臺,師生同臺演出,以原創歌劇排演作為教學實踐平臺來進行教學實踐探索。歌劇是一個以歌唱為主導的音樂化戲劇,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有矛盾沖突的角色碰撞,有特定的舞臺布景、服飾。戲劇變化中的角色塑造是全方位的舞臺錘煉,表演性明顯高于單純的音樂會或一般文藝演出。原創歌劇排演是檢驗專業教學,提升教學成果的最好途徑。通過《濤聲依舊》排演的實踐證明,師生在排演實踐中不但提高了演唱水平,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實踐的精神,還進一步學習了舞臺心理與臺詞、唱段、唱腔、舞臺表演等知識,對專業綜合藝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進、推動作用,提升了專業實踐的水平。同時又把師生在舞臺實踐中感悟總結得到的經驗成果運用到專業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提升藝術人才的培養質量。
原創歌劇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單純依靠曲靖師范學院現有能力是做不到也做不好的。為了完成《濤聲依舊》的創作、排演,學院采取協同創新模式來進行探索。一方面,外請云南省著名專家、國家一級編劇羅遠書擔任劇本編劇,云南省音樂家協會主席陳勇教授擔任音樂創作,國家一級編導嚴偉擔任導演,云南藝術學院康建中教授擔任表演指導,舞美、服裝、燈光、音響均由省內專業團隊協同完成。近200名演員全部由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師生擔任。通過充分整合校內、校外優質資源,使《濤聲依舊》從創作、排練、舞美、服裝、燈光、音響、演出各方面均達到曲靖師范學院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云南省產生較大反響,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另一方面,曲靖師范學院積極爭取曲靖市委宣傳部、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的大力支持,從組織領導、宣傳報道、資金支持等方面協同合作,實現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協同創新,使原創歌劇《濤聲依舊》從一個設想一步步變成現實,最后按預定計劃順利舉行首次公演奠定牢固的基礎,也為下一步打造成云南精品劇目邁進堅實一步。
原創歌劇《濤聲依舊》排演中集合了音樂舞蹈學院音樂學、舞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3個本科專業的近200名師生參與。這種多專業復合在一起進行舞臺實踐模式的探索,為藝術專業群教學實踐模式開啟了一片新天地。這是以前一個專業單獨實踐所無法比擬的。在排練初期,常常出現音樂學的學生只注重音樂演唱而忽視舞臺表演,有的甚至在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