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茜(昆明學院音樂學院)
反思新時代音樂帶給我們的影響
■沙 茜(昆明學院音樂學院)
21世紀給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人的社會生活、人類和大自然(現在已經不僅是和地球的大自然,而且是和圍繞我們的宇宙空間) 的相互關系,帶來了極其巨大的變革。文化、藝術及它的組成部分—音樂,從全球背景上看,它的發展也非常具有革命性。它對人的精神道德面貌,以及相應地對最廣闊領域內的習性反應活動的形成,比起過去來要積極得多。藝術對千百萬人的智慧、心靈、感情的影響,與人類文化史的所有各個時期相比,它已史無前例地增長了。
我們還記得,僅僅在一百年以前,音樂的大多數體裁,對于今天我們習慣地稱之為廣大聽眾的人來說,實際上是難以接近的,甚至可以說,從前的那些偉大作曲家們到底是為誰而創作的呢?其實,經典作曲家是為人民而創作的,他們極力要用自己的 音樂影響生活,使生活更純潔,更美好。正如格林卡認為人民創造音樂、貝多芬認為音樂應當使人的心靈迸出火花、柴可夫斯基認為他熱切地期望有盡可能多的人在他的音樂中得到慰籍和鼓舞。但是,人民群眾的音樂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獨唱、重唱、集體合唱歌曲,而且只有在寺院、教堂和禮拜堂唱的廣義的宗教歌曲。因為,所有更有形象、內容更加豐富的世俗音樂體裁,從交響樂到鋼琴奏鳴曲,從器樂獨奏曲到弦樂四重奏,直到群眾性的傳播手段產生以前,都是狹小的上流社會的享受。、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音樂施展影響的范圍大大擴展了,它與為之創作和表演的人的聯系更加復雜和更加牢固了?,F在,無論什么體裁和題材,無論形象多么深刻的音樂,對所有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可以享受的,任何時候,只要你打開電視,音響或者其他設備你都能隨時隨地欣賞到由舉世聞名的團體、獨唱獨奏家、指揮家表演的任何古典歌劇和交響樂。我們聽著、欣賞著、接受著它的形象內容。
我們現代人的確在開始“消費”,似聽非聽,不注意,也不想注意它的形象內容,聽了,但沒有聽進去??梢赃@樣比喻我們正處于在音樂的海洋之中,更確切些說,我們正處在音樂的海洋之中隨波逐流。隨著它的流動把我們帶到音樂作品形象感情內容極其豐富多樣的“氣候帶”。這海洋是變化多端的,在通向有高尚審美趣味的聽眾伙伴只島的途中,會遇到使心靈變得冷酷的、無所事事、墨守成規的一潭死水,也會有破壞而不是造就我們的藝術感受?,F代的搖滾樂音樂會上,我們聽到的已經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欣賞美的旋律、和聲及樂隊的音色色彩,已經不是美學上的享受,而是純生理上的感受。搖滾樂是外國樂壇的主流,相等與臺灣的流行歌曲。美國一位牧師在他的著作“The Devil‵s Disciples”公布了他的研究所得,發現在流行歌曲中,隱藏著兩個陰險的潛意識洗腦方法:一種是可以跨過人的意識之防衛網,去破壞人類的下意識及潛意識領域的一種技術。其方法是用嘈吵的音樂聲、叫聲、歌聲,去覆蓋著另一把聲音所唱的另一些歌詞。另一種是指用錄音室技術,把一些特別的歌曲,用倒轉的方向錄入一首歌中,在正常播放下是無法聽出,但把錄音帶或唱片以逆轉方向播放,就可聽到有另一把聲音唱另一些歌詞。這是一種巧妙的方法,把歌詞直接送入人的潛意識中,人用正常意識網是無從發現及過濾。在不覺間,人就完全吸收了歌詞之內容訊息,其行為、性格及習慣就被扭轉過來。一位叫Stephen的少年,于十三歲時,開始愛聽Kiss及AC-DC′樂隊的歌房里滿是樂隊的海報,晚上往往邊聽邊睡,不久性格開始變得自我,沉默寡言,不受父母管教,放學回家就進房里,塞著耳去聽歌,其后便開始食迷幻藥,幾個月,他竟然拿起父親的搶,向著自己的腦袋,開了一槍自殺死了。
只要將一首帶有不潔,低級趣味,顛倒黑白,迷惑人性,充滿色情,具有暴力傾向等破壞人靈性的歌聽數十次,唱數十次,加上電視畫面的幫助,極易將一個本來純良的年青人變成一個濫交、磕藥、脾氣暴躁、悲觀憤世的人。音樂界其實是物質界與靈界的一道橋梁,唱歌、聽音樂其實是一種靈界的享受。但現在絕大多數的音樂現象都具有使精神內容極端貧乏而且沒有促使人更好發展的特點。它們幾乎完全服從與一個目的:使聽眾和觀眾開心。在不斷自娛和娛樂消遣中,使你在不知不覺中,主動脫離周圍生活中重要的、迫切的問題,從詩情畫意的藝術變成使聽眾神智不清的某種麻醉劑,使人們沉醉在庸俗、粗野、原始的感情之中。
思考下今天太多的不良音樂在影響侵蝕著我們的年青人下一代,培養著不會思考問題,只會發展邪惡和暴力的情緒。成千上萬的搖滾樂團的演出以狂熱的聽眾之間的打斗結束絕非偶然。他們在這些音樂會上得到的興奮劑超過了正常限度。變成美學上的文盲,不會去了解藝術中真正美好的東西,不去了解真正的音樂及它無價的寶藏,不會去區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很容易把內容空洞無聊的當成佳品。更有甚者,“音樂麻醉劑”完全可以被看成是有高度感染力的藝術表演。
今天的太多的不良音樂充斥著我們的耳朵影響著我們的孩子。我們需要和呼求好的音樂。哪怕是只要接觸一下那種千百年來使人更美好、更純潔、更善良、精神更豐富的詩情畫意的音樂世界,那么,對這種音樂就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免疫力,通常這種免疫力是相當耐久的……當然許多問題在這兒歸結為兒童、對青少年的音樂教育,更準確些說,是全民的音樂教育及普及教育問題。只有它才能保證在音樂急劇傳播的時代,使音樂的瑰寶得到普及。同時培養出孩子對音樂的鑒賞力,高尚的情操,這也是我們現代生活中音樂宣傳的基本點。它應該是積極的、不妥協的、堅定的,同時又是靈活的。
而且這一過程必須從幼年開始,經常不斷,持之以恒的培養。正如著名音樂家卡巴列夫斯基那樣孜孜不倦地在小學進行的活動。只有在各地普及音樂教育,才能防止審美方面的無知 低級和被不良音樂包圍的現狀,在當今環繞著我們的,充滿了尖銳矛盾的、喧囂的音響的海洋中,這種無知是很危險的。在這里不是說不喜歡其它音樂,它們同樣也是音樂藝術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也不能達到無所不包的優越條件。正如貝多芬所說,真正美妙的音樂,是有比智慧和哲學更高的啟示。他的音樂,還有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都可以說是人類精神最高的啟示。所以讓我們都以一種百折不撓,謙卑虛心的態度來深入充分地挖掘這些被保留的藝術瑰寶,讓更多更好的音樂被大家認知 喜愛 并能被經典音樂里所發射出的積極 正面樂觀 美好的價值所深深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