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生(河池學院藝術學院)
略論仫佬族民間音樂與彩調的融合發展
■唐文生(河池學院藝術學院)
仫佬族人民主要生活在廣西桂西北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這個風景秀麗的文明古城。仫佬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早在先秦時期,仫佬族就屬于南方百越族群的一支。仫佬族民間音樂也像這座古城一樣的悠久。仫佬族民間音樂是仫佬族人民交流的名片,它包含著仫佬族人民的文化,祭祀、生活、民歌等多方面的內容。仫佬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其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都是通過口頭傳承下來。從遠古到近代,先民們憑著自己的記憶,口傳心授。仫佬族的文學藝術,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又別具一格。主要有民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祭祀說唱、祭祀歌舞、服飾、建筑工藝美術等。這些文學藝術形式、全部都滲透在仫佬族人民衣食住行的各個生活領域里、成為仫佬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積淀。
彩調俗稱調子、彩調、彩燈、哪嗬嗨等,是廣西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燈戲系統。起源于廣西北部農村,流傳甚廣,名稱不一。“桂林叫“彩調”,柳州、宜州和梧州部分縣叫“調子戲”,平樂、荔浦一帶叫“采茶戲”、“彩燈”,左、右江的寧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戲”等,1955年以后統稱為“彩調劇” 。”[1]彩調是廣西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它的發展融入了廣西的發展軌跡,見證了廣西歷史的發展。
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都是來源于百姓的生活,都是通過人們口頭傳承,大多是反映底層民眾的心理。大多數取材都是人們比較熟悉的民間傳說和色彩比較濃厚的神仙故事等等。例如《潘曼小傳》講述的是民國初年,一位仫佬族青年潘曼用獵人的槍打死了張知縣的馬,因為馬吃了秧苗,而后張知縣派人抓潘曼,潘曼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依飯節狠狠的戲弄了張知縣的故事。彩調《劉三姐》講述的是一位壯族姑娘劉三姐因為善用唱山歌來鼓舞人們不要害怕惡勢力,團結起來和惡勢力進行斗爭。故事中地主莫懷仁不讓人們上山采茶,劉三姐帶領人們打碎地主的標牌,上山采茶,而后劉三姐被地主抓住,不甘忍受地主老財的屈辱,勇敢的智斗財主的故事。仫佬族族民間音樂和彩調在內容題材上都很相似,也有很多反映愛情生活、歷史人物等方面。
1.儺文化的吸收和借鑒
“儺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是民間的一種專門為人驅鬼除疫的祭祀儀式。” [2]據《仫佬族通史》中所記錄的,唐宋時期儺文化就開始傳入仫佬族,并且在仫佬族生根發芽。在仫佬族的依飯節中人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師公帶著面具、穿著類似于道袍類衣服、在儀式場上跳來跳去,進行歌頌神明、唱神、跳神等一系列活動。同時仫佬族人還會為受到驚嚇的孩子喊魂,為生病的老人叫魂等等,這一切的活動都是跟儺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
彩調的演出中同樣包含一些巫儺的活動,一般在祭祀活動中使用。舊時的彩調大多是在廟會里演出,用來驅除疫病,消災納吉,祈求來年人畜平安。[2]彩調很早就在廟會進行演出,最早是在乾隆年間舊時的戲劇班社。以前把在廟宇和會館里演的戲稱為“會館戲”和“廟會戲”,戲劇班社經常在火神廟、仰山廟、關帝廟、馬王廟等20 多個廟會里進行演出。由此可見,彩調演出中運用巫儺祭祀活動是很廣泛的。
2.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受地方民歌影響
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同時受到劉三姐歌謠的影響,在很早的時候就流傳著劉三姐是在羅城生長,后來到宜州下枧河一帶傳歌而后成為歌仙。劉三姐歌謠中最著名的就是一曲多用,指物唱詞,相同的旋律多變的歌詞。就目前搜集整理的仫佬族民間音樂來看,這些歌曲曲調大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個別處存在變異。大家所熟知的彩調劇《劉三姐》中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就是一首地方民歌,在彩調中成了全劇的主調音樂,民歌在早期的彩調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此可見地方民歌不管是在旋律、節奏、音高等方面對兩者都產生了影響。
3.仫佬民族音樂和彩調受說唱文學的影響
所謂的說唱就是用講唱故事,敘述人物,一般與音樂、表演等結合在一起。唐代宣傳教義的的變文就是說唱藝術的最初發展階段,由于我們的各民族的語言不一致,說唱的曲調也就存在多種多樣的情況,和地方語言結合就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仫佬族民間音樂中廣泛的運用說唱,有時是在幫唱襯詞、襯句如“哈嗬哈”來活躍氣氛,有時候的說唱是為了突出主要人物的角色特點,有時候是敘述事情等。仫佬族民歌《仫佬姑娘去走坡》女高聲部說白,“走坡啰……”就清楚了說明了去走坡,而后是女中、女低聲部襯詞“衣呀衣呀喂”的呼應,突出了姑娘們的愉快心情,活躍了氣氛。宜州大型彩調歌舞劇《劉三姐》中比較常用的是“哪嗬咿嗬嗨”這些襯詞是對生活的感嘆,是受壓迫者靈魂的喊聲,是老百姓在勞動與戀愛中感情的宣泄。從文學性上來講,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在韻味押韻上同樣體現了豐富的文學性。
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在桂西北這片土地上共同生存了幾百年,幾百年來由于人員的流動和傳播學的飛速發展,它們之間存在很多的交融。仫佬族民間音樂無形中有彩調的影子。比如仫佬族《戰龍潭》在整體的表演上運用了彩調的表演形式,但是保留了仫佬話的對白、演唱唱腔等。任何一種劇種在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之前,總是會有借鑒的。比如我國國粹“京劇”也是揉合徽劇、漢劇、昆曲、秦腔這四個劇種最終形成了京劇,成為不可替代的劇種。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同樣可以相互借鑒融合發展,合作共贏,共同振興桂西北民族文化。
1.仫佬族民間音樂對宜州彩調的借鑒融合
仫佬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經歷了多個發展時期,一批仫佬族音樂家們試圖創作自己本民族的音樂,在創作的過程中借鑒了彩調的發展形式。正如賴銳民的廣西羅城仫佬劇中所述“1958年,仫佬族民間戲劇家昊吉揚曾編寫過《仫佬人民大煉鋼》的節目,用仫佬話、仫佬族民歌曲調演出,試圖跳出彩調表演、聲腔的框框。但是,在表演上,仍然用彩調劇的表演程式,聲腔沒有形成仫佬族的獨特系統,只是用仫佬山歌演唱劇目唱詞而已”。 [3]筆者認為借鑒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仫佬族語言、曲調和獨具特色的舞蹈已經使人們能夠深刻的體會仫佬族族人們的熱情。現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仫佬劇《潘曼小傳》在表演上也吸收了彩調的一些動作,融合了彩調的表演程序,這不僅符合戲劇欣賞習慣,也不會缺乏仫佬族風味。
2.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在故事情節上揉合
彩調劇《雙怕妻》,則是將老藝人吳開林(仫佬族)和謝濟舟分別口述的《三怕老婆》、《雙怕妻》故事完全糅合。[3]這種改編避免了故事情節的雷同和給聽眾造成聽覺上的疲倦,在融合的過程中了增長了原有的劇目,增加了人物的表演,使故事情節更大生動逼真。筆者在這里大膽設想是否可以嘗試在彩調說唱音樂中加入仫佬族對白,這不僅有利于彩調的創新,同時也是對仫佬族語言的傳播。彩調被人民稱為快樂的劇種,這種形式的改編是否能夠增長搞笑的情節,有待進一步創新與實踐。
3.仫佬族民間音樂與彩調強強聯合
桂西北地區近年來成為旅游的焦點,來這里旅游的人每年都呈上升的趨勢,同時“劉三姐杯”全國山歌邀請賽、河池市銅鼓山歌藝術節、劉三姐文化旅游節多次成功舉辦為我們宣傳和發展仫佬族音樂和彩調提供了發展的契機。加大宣傳力度,找對時機發展自己,才是對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最好的保護與傳承。讓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同臺演出,這不僅能夠給觀眾提供不一樣的視覺、聽覺享受,而且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關注度,只有被關注,才謀能發展。
4.仫佬族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
河池學院是桂西北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加強仫佬族民族民間音樂和彩調在高校音樂教育的比重?筆者認為第一,讓學生真正認識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的特色和價值,使學生了解當地的地理地貌、風土人情、生活面貌、愛情婚姻等方面。例如了解仫佬族“依飯節”這個盛大的節日,人們做依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的情景。第二,請優秀的民間歌手走進校園進行口傳心授的傳統教學,讓學生學習即興演唱的能力,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地方語言的發聲方法,學習簡單的地方語言,增加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第三,讓學生走出校園進行田野調查。安排學生進行采訪、錄音、錄像、記譜、學唱等作業,讓學生親身體會地方民歌的特點,加強宣傳力度。同時不僅能夠考察學生收集、整理、保存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能夠對地方民歌的起到保護和傳承的作用。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優秀的民歌曲目,作為教唱的曲目,從而培養大學生的對地方民族音樂的情感。
5.運用現代技法重新創編新的作品
仫佬族民間音樂和彩調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我們利用現有的一切條件結合兩者的風格,創作新的能夠吸引觀眾的作品。在創作中保留彩調的快樂因子,加入仫佬族的民族元素。不管是仫佬族音樂還是彩調在創作的過程中都離不開群眾的基礎,離不開生養它的這片土地。新創作一些貼近百姓生活的反映新農村生產生活面貌,帶有濃濃的農村生活氣息的作品,在創作中進一步加強對傳統劇目的修改,使它們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符合群眾的審美需要。
唯物辯證法中認為任何事物和周圍事物都是存在普遍聯系的。我們要大膽的嘗試,人類在相互的學習、交流、吸收、融合中不斷進化發展,我們要理性的看待融合,在融合中發展在發展中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仫佬族民間音樂與彩調融合發展是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其音樂文化定會在不斷的融合中得到發展和完善。
[1]唐巧巧.桂林彩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廣西地方志,2010年6期.
[2]韋慧玲.嶺南巫儺文化對彩調演出形式的影響桂.黃河之聲,2015年14期.
[3]賴銳民.廣西羅城仫佬劇.中華藝術論叢,第9期.
[4]闕真.論廣西彩調劇目的傳承與創新.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6月.
2013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項目名稱:“仫佬族民間音樂唱本收集整理研究”(項目編號:13BMZ016);2015年廣西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西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研究中心”課題“仫佬族音樂文化資源開發研究”(項目編號:GXRKJSY200501);2015 年度河池學院青年課題項目《宜州彩調研究》(XJ2015QN01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