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璐(云南藝術學院)
環滇池“昆明調”考察敘事
■夏 璐(云南藝術學院)
某一民族的音樂文化,是這個民族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它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昆明調”正是滇池流域孕育出來的特有文化之花,是誕生于凡俗世界的“另一種聲音的言唱”。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承載了滇池周邊人們的文化記憶,是昆明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是人類歷史文化的延伸、延續,其自身的意義與價值始終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質量。“昆明調”傳承至今,無論是從曲調結構還是歌詞內容的表達雖然都發生了改變,但其體現人們熱愛生活、贊美生命的審美情趣卻是永恒的,如今我們所聽到的“昆明調”,是在前人藝術經驗與后人創新往復積淀中所形成的。所以,對這種優秀傳統民間音樂的學術考察與理論歸納就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昆明調”內容豐富多彩,是流行于昆明郊區及呈貢、晉寧、安寧等滇池周邊廣大農村的傳統民歌。在傳統保留的時代,其多在山野、田間勞作時出現,大規模的對唱活動常集中于各地每年舉行的調子會,如傳統的“三月三”“玉蘭調子會”“觀音山調子會”,據相關資料記載,“昆明調”種類繁多,流傳較廣的有耍山調、猜調、趕馬調、草海腔等,多表現鄉村民眾日常的生活積累,表達了人們渴望與自然和諧相處不受命運擺布的心理投射,其音調的符號所指已外化為包括各種儀式、習俗約定俗成的審美心理積淀,而這樣的場景常常是都市里的人們所陌生的。以旋律結構多樣、調式構成多以商、徵、羽為基本色彩,律動以2/4拍和3/4拍居多,情緒多以歡快的節奏表達,表現出山歌率性的特征,而“昆明調”的歌詞多以即興編詞為主,在一個常用的旋律上,以口語化抑揚頓挫的字句表現社會的生活內容:如山歌《不知團圓等哪天》中唱道:“男:去年想妹到今年,日思夜想夢團圓,左思右想不見妹,不知團圓等哪天。女:你說想妹等哪天,其實妹在哥身邊,只怕哥哥嘴上說,你哄小妹好幾年。”再如:“晉寧有個山歌鄉,人人都會唱兩腔,歌后就數李文仙,歌王就數許少光。”曲調流暢歌詞押韻,采用了民歌表演中典型的一唱一合手法,唱歌雙方相互問答,體現出集體創造的生態智慧:悠長的調子讓辛苦勞作的人們感受到了生活的樂趣,更在自我審美的快感中體驗到心靈的智慧和平等相處的尊嚴。在這些“吟其心”的旋律中,表演者通常把歌詞帶入熟悉的曲調中進行即興歌唱,其歌詞內容涉及廣泛:包括男女情愛、生產知識、家鄉風光以及時事政治,歌唱緊貼方言,演唱時大量運用虛詞,加強了律動的節奏感和鄉土情,因其旋律朗朗上口,歌詞幽默詼諧,所演繹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取向,體現出一種自給自足的“意義系統”,故而,成為鄉村男女老少生活中重要的娛樂活動和知識的源泉。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地域遼闊,民族音樂源遠流長、風格迥異。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同時也養育了各方音樂色彩,不同地域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存方式和情感表達,在各種特有的生活環境中,就形成了姹紫嫣紅的音樂文化。在這樣的社會生活大背景下,如何維護和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昆明調”在滇池水系的滋潤和孕育之下,伴水而生,依情而起,它與大自然緊密相連,勞動的節律成為音樂的節拍、生活的喜樂變成了歌中的唱詞,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昆明調”流傳至今,在廣大鄉村,仍然彰顯著它強大的時代生命力,這是先輩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智慧,因此,它植根于滇池周邊的民眾之中,延續著音樂的文化功能,流淌著祖先溫潤的記憶。隨著歷史的發展前行,許多曲調出現了變化、歌詞內容賦予了新生活的表達,但作為一種動態的情感符號,其當代表達反而賦予其更多的時代內涵。可以說,當今的“昆明調”,既永載著傳統的烙印、更表達了當今村民的心理訴求,彰顯出更多的時代的感性光芒。
在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中,如何以傳統的和諧文化為依托,這是需要思考的。由于民族民間音樂是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獲得營養,它所具有的人文價值是不可低估的,其以獨有的親和力和廣泛的受眾人群,而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從而促進了村民的凝聚力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這正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基礎條件,是時代發展的軟實力。
“昆明調”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從傳統保留的年代一直發展至今,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沉淀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如今,現代文明不斷超越,如大量新型傳媒手段的出現,為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提供了土壤,人類幾乎無時無刻不被各種音樂媒體包圍著,面對這樣一種沖擊,“昆明調”卻并沒因此而消退,仍以其萬眾參與的獨特魅力緊跟時代的步伐,這種在村落社會生活中顯示出蓬勃生命力的文化現象,必然有其社會的和心理的邏輯淵源,值得探討。通過田野考察與對話,在筆者看來,“昆明調”之于鄉村民眾的當代生活,具有以下現實意義:
1.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
人類學家普遍認為,能夠把人們聯結在一起的最為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共同的文化。因為文化的存在才使人們具有了一種共同的觀念和追求,也只有文化才使人們具有了族群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昆明調”作為一種音樂符號,它是生活在昆明周邊人們在滇池這個共同的文化環境基礎上,構成的民族共同思維方式和心理結構,它對這一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起著重要的作用。
每當農時節令,滇池周邊的民眾就會舉行各種調子會,這為“昆明調”的生存提供了豐沃的文化土壤。這些旋律不僅表現了鄉村民眾日常生活的積累和情感表達,更重要的是它繼承、傳遞了先民的文化記憶和情感基調,旋律中表達的內涵符合了民眾的共同理想與追求,作為一種音響標識,它的價值是可以被超越的。故而在長期的積累中,相對穩定的思維模式和民俗心理就模塑著人們的精神趨向,每當調子響起時,悠揚的旋律所喚起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是相通的,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構成了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
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某種文化是由社區全體成員共同創造出來又區別于其他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昆明調”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是地方文化身份的重要標志。
“昆明調”作為一種發源于滇池周邊以漢族山歌為主要內容的音樂形式,它與其他地方的漢族山歌又有所不同。這主要表現在:首先,滇池周邊不僅有漢族,還分布著其他少數民族,例如彝族、回族、苗族等,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昆明調”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養分,許多調子不僅保留了漢族調子原有的風格,還加入了許多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曲牌“拈魚”的結構,其主要運用了民族調式中的宮調式。其次,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三面環山,南瀕滇池,四季如春,這樣的地理環境,使得這里的人們與高山、湖水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和渴望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心理投射。人們把對大自然的熱愛、家鄉的風光通過詼諧、幽默的情感表達在旋律里,它反映出民眾共同的心理構成和審美情趣,有著十分濃厚的地域性。
3.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云南少數民族眾多,在這樣一個民族眾多的大家庭里,每一個民族所創造出的音樂文化,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每個事物都具有自己的個性,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生活才有了絢麗多姿的景象。“昆明調”作為云南民歌的一部分,它有著自己獨特的曲調風格,承載了環滇民眾的文化記憶,它自身獨特的魅力成為云南民歌庫中一筆寶貴的財富,是促進鄉村和諧社會環境重要的手段。
在晉寧采風時,有位當地阿姨特地告訴我:她們村有一支歌舞隊,平時吃完晚飯,大伙兒會聚集到廣場上,把各式民間樂舞通過廣場舞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遇到有政府組織的活動,歌舞隊就會代表村里前往參加。這樣的形式不僅鍛煉了身體、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更使人獲得了精神的享受。在她們看來,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傳統的音樂得到了傳承。因此,這些群體性的民間文化活動,不僅為廣大民眾帶來了快樂,還展現了他們的生活圖景和文化風貌,是和諧社會的必然內容。
4.促進自我認同的文化標志
“昆明調”承載了人們的美好記憶,是人們相互情感交流的橋梁。遺憾的是:作為口頭流傳的優秀文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昆明調”正面臨著消失的挑戰。然而,值得慶幸的是:仍有一批熱愛傳統音樂的民間藝人,他們仍然守衛著民間藝術的陣地,活態地傳承著祖輩的聲音。如在晉寧采風的過程中,我就有幸采訪到“昆明調”傳承人許少光以及李鳳仙和她丈夫的許多感人事跡。通過他們,我們能深深地體會到他們身上那種強烈的本土文化責任感。如李鳳仙夫婦成立了文化公司,吸納了很多像他們一樣有著本土文化責任感的民間藝人,他們還通過各種途徑,自費制作了民歌演唱光盤、編寫了鄉土教材,努力對本土音樂進行傳播,同時,他們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還把歌聲帶到鄉村、帶到集市進行展演。而許少光則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到當地小學開展民族的傳承推廣,他們還分別招收學徒,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年輕歌手,使民歌的鮮活生命激情在鄉村繼續發揮“為此文化所化之人”的社會功能。在他們看來,他們在開展此項活動的過程中,人格獲得了尊重,自身的價值得以彰顯。因此,盡管許多時候必須自掏腰包,但他們仍然樂此不疲地熱心于這項活動的推廣,反映出樸素的文化態度。
北京大學的王岳川先生指出:藝術化的生活是未來人類生活更高層次的走向。民間音樂是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見證了歷史發展的社會畫卷,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因此,民間音樂的傳承對當代民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任何時代的音樂都離不開對音樂傳統的繼承。然而,民間音樂的發展不能割斷歷史,我們必須遵循著前人留下的文化軌跡,以此感受歷史的體溫,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恒靜的、富有詩意的。
[1]百度詞條.
[2]李恒林.晉寧民間山歌.2014.
[3]呂鋒.論民族民間音樂的價值功能及其現實意義.[A].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1(4).
[4]孟子,滕文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