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嘉 麥 恒
(1.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086;2.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廣東廣州 510641)
?
區域環境下開平碉樓建筑特征探析
熊志嘉1麥恒2
(1.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遼寧大連116086;2.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廣東廣州510641)
摘要:結合開平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探討了開平碉樓的歷史起源、發展過程及其建筑特征,并分析了開平碉樓與區域環境之間的聯系,指出開平碉樓的建筑設計符合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要求。
關鍵詞:開平碉樓,自然環境,文化環境,建筑特征
近十年前,開平碉樓申遺成功,碉樓的歷史文化價值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特色性的建筑一定根植于特定的土壤,不同地區碉樓的起源和發展有著明顯的區別[1],已有研究者探討了巴渝地區碉樓建筑與山地人居環境之間的關系[2],但是還很少有研究對開平碉樓的區域環境及其相應的建筑特征進行探討。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開平碉樓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然后結合區域性的環境討論了開平碉樓的起源、發展過程及其建筑特征,從而實現從區域到建筑對開平碉樓的整體性認識。
開平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位于鶴山、新興、臺山、恩平之間,距廣東省省會廣州市139 km,地理位置為北緯21°58'~22°44',東經112°13'~112°48'。開平市境內多丘陵,大多都在海拔50 m以下。橫穿而過的潭江及其支流使開平形成了河網交錯的地貌。潭江兩岸沖積形成了平原,使得開平市地勢低洼而土地肥沃,但是山多可利用的耕地面積少,當地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說法[3]。開平市瀕臨南海,位于亞熱帶季風區內,常年受海洋風的影響而雨量充沛,氣候一般較為溫和,緯度較低而陽光充足。夏秋兩季臺風給開平帶來大量降水,而開平又地處潭江的中下游地區,受沖擊而形成的三角洲地貌地勢低平,密布的河網在遇到臺風往往形成洪澇災害。
開平碉樓地處的開平地區歷史悠久,在長期的海外移民活動中形成了特有的多元化的文化。
2.1開平地區的歷史沿革
開平歷史悠久,最早在秦朝開始建制,當時劃歸南海郡番禺縣。后經朝代更替,開平所屬州郡均有不同。據歷史文獻記載,開平地區的居民主要來源有兩方面:1)在金人入侵時從北方南遷到廣州,再遷到開平的客家人;2)來自江西、浙江或福建等南方地區。由于開平位于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交界處,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四不管”地區,故而常常爆發農民起義,匪寇也多在此盤踞。為了應對混亂的社會治安,明萬歷年間開平開始設屯并駐兵,共18屯,其中在倉布村設開平屯,希望通過開屯駐兵以保一方太平,開平之名由此而來。雖然明崇禎年間就擬批準開平設縣,但是從開屯到立縣卻又因時局動亂而一直被擱置,直到南明永歷年間才正式設立開平縣,相鄰的新興等地均割地、割戶給開平。在近代,國務院于1993年1月5日始批準開平撤縣設市。
2.2開平地區的多元文化
開平地區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去往世界各地的華僑為開平地區注入了不同色彩的文化,這影響了當地近代碉樓建筑的發展。從內部的推動來看,開平地區瀕臨南海,與廣州相近,不少人在唐朝就經由廣州前往東南亞從事貿易活動。而到了明清時期,一些禁令使得當地大量農民生活困頓不得不冒險前往海外謀生,開平地區海外移民人數大幅增加。同時,開平地區日益增加的人口與可用耕地少之間的矛盾、持續橫行的匪盜也成為當地人大量向外移民的內部因素,背井離鄉到海外謀生的人形成一股洪流。從外部的吸引來看,主要是因為海外貿易的發展,促使更多的人前往海外從事貿易活動。自16世紀起,西方殖民者不斷招攬華人以獲得廉價勞動力進行殖民地建設,但是直到這一時期,海外移民還是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而鴉片戰爭之后,美國、加拿大先后發現金礦;美、加兩個貫穿東西部的鐵路工地都為吸收華人勞動力提供了巨大的就業市場,更多當地人遠渡重演淘金的風險,北美代替東南亞成為更主要的華僑聚集地。華僑的海外移民活動,使得開平地區吸收了很多海外文化,特別是東南亞文化和西方文化,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多元化社會文化風俗。
基于開平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開平碉樓在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順應了區域性的要求,并誕生了特有的建筑特征。
3.1開平碉樓的歷史起源回應了自然和文化環境的要求
開平地區的先民早期是從北方遷徙而來的客家人,客家先民面臨的一個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就是構建適合居住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的功能往往需要考慮兩方面的要求[4]:1)抵抗惡劣的自然環境;2)防范來自社會文化環境的侵襲。
首先,開平地區特有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造成了災害頻發。每年夏季,開平地區都會受臺風的影響,因而往往伴隨著風災、洪澇災害。在面臨暴雨、臺風或海嘯等災害時,由于開平地區地勢低洼,而傳統的“三間兩廊”式的民居又只有一兩層,因此很容易被淹沒。但是,在平原地區拔地而起的碉樓卻往往不只一兩層,在水災中也能屹立不倒,從而具有抵抗惡劣自然災害的功能。開平地區比較出名的“迓龍樓”就曾經在光緒年間發揮了這種作用,在水災來臨的時候,村人登上了碉樓從而得以幸存(見圖3)[5]。
其次,開平歷來多武裝爭斗,爭斗來源主要有兩方面:1)外來的客家人與當地土著居民之間的不斷械斗,以及客家人所形成的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核心集團之間的武裝摩擦。2)開平居民與劫匪之間的抗爭。開平地區特有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其匪患不斷。開平不但偏僻,地處恩平、新會、新興等縣的交界之處,而且多為山地丘陵,山林茂密而人口稀少,耕地亦不足,所以成為了“四不管”的地帶。由于官府對此地的管理能力不足,社會治安非常惡劣,常年以來匪患不斷,開平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很大的威脅。為了維護本宗族的利益,為了與劫匪抗爭,開平地區的居民都建造碉樓以求自保,而且可以發現早期的碉樓也大多為大型的家族聚居式的建筑,這樣客家圍屋有異曲同工之妙[4]。
再次,開平碉樓的起源還與政府的政策有關。一方面,由于開平位于潭江中下游,軍事地位非常高,在明清兩朝均是軍事重地,政府修建了大量的軍事建筑。這些碉堡、炮壘、望樓等軍事建筑為開平民間碉樓的興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動與借鑒的作用。另一方面,明中后期,農民起義不斷爆發,當地政府充分調動多種力量剿滅義軍,鼓勵地主興辦武裝,建筑碉樓以求自保。
可見,早期開平碉樓的興建反映了碉樓的防御功能,這種防御功能正是回應開平地區自然和文化的要求,從地域性和文化性的角度做出了應答。
3.2開平碉樓的歷史演變順應了移民潮的時間歷程
有研究者在對開平碉樓普查的基礎上,將開平碉樓歷史發展的過程分為了三個時期:從明代到清末的初始時期、從清末到抗戰全面爆發的興盛期以及抗戰全面爆發到新中國成立期間的衰落時期[5]。開平碉樓興建的初始時期可以追溯到明代,這一時期剛好與客家先民在開平地區的定居對應,開平當地的居民為了抵御自然災害、防御盜匪和械斗開始建立碉樓。當時的碉樓可以被分為兩類:一類碉樓類似軍事建筑中的“望樓”,窄而高,往往用于警戒(見圖1);另一類碉樓則比較寬大,在面臨自然災害時或者危急時刻作為防御措施(見圖2)。

圖1 大塘村迎龍樓

圖2 開平鎮迓龍樓(也稱迎龍樓)
清朝末期到1938年抗戰全面爆發是開平地區大規模興建碉樓的興盛期,目前所存的碉樓大多是這一時期建造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開平地區的先民也在此時大批走出國門。到了清朝末期,經過幾十年奮斗的先民帶著匯集的財富回到家鄉,出于對劫匪的防范而大量興建碉樓。而且,隨著個人經濟實力的提升,此時開平地區的碉樓從以往的群體性建筑向個人獨資修建的私家碉樓轉變。可見,開平碉樓的興盛期與開平作為僑鄉的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密切的聯系。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社會動蕩不安,經濟建設不進反退;海外交通線也逐漸被封鎖,華僑無法回國;外表華麗、高大的碉樓建筑很容易成為敵機的進攻目標。由于這些因素,開平消失了建造碉樓的經濟基礎,又得面臨敵人的轟炸,再建造碉樓就顯得不合適了。因此,開平碉樓逐漸走向了衰落。開平碉樓從興起到興盛,再到衰落,順應了兩個移民潮:1)明代及之前的客家先民的移民潮;2)清朝及其末期海外的淘金熱,開平碉樓的這種發展過程正是從時代性的角度對開平的區域環境進行了應答。
3.3開平碉樓應對多元文化的建筑特征
漂泊海外的華僑受西方、東南亞文化環境的影響,又由于傳統內心的束縛形成了復雜心理,反映在開平碉樓上就表現為多元化的建筑特征。
早期的開平碉樓都是中式碉樓,前文所述的迓龍樓就是典型的中式碉樓的代表,這種建筑風格顯然受到客家建筑的心理影響,與客家圍屋也有相似之處。而中后期的開平碉樓則表現出了中西合璧的特點,例如圖3所示的雁平樓的屋頂裝飾是典型的中式風格,但是其窗體、裝飾卻又表現出濃厚的西式建筑的風格。
這種多元文化的綜合還體現在碉樓的屋頂變化上[6,7],常見的屋頂形制有傳統的中國硬山頂式(如圖2的迓龍樓),中國歇山頂式(如圖3的雁平樓),古羅馬式(如圖4有開平第一樓之稱的瑞石樓)等等。但是這種劃分方式是不盡統一的,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劃分為哪一種類別。開平碉樓豐富多彩的屋頂制式也反映了多種文化的交融。不單單碉樓外部,碉樓內部的天花、地面、樓梯、窗楣等裝飾也都出現了一些西式的元素,這也反映了開平僑鄉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8,9]。開平碉樓與中國內陸地區碉樓的一大不同之處就在于其多樣化,從傳統的單一防御性建筑開始,中后期開平碉樓顯示出了美輪美奐的裝飾藝術,這也是受到了海外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區域性特征,開平碉樓從文化性的角度對區域環境進行了回應。

圖3 雁平樓

圖4 瑞石樓
由于開平地區特有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多元性文化,開平碉樓呈現了特有的區域性建筑特征。早期出于防御的功能性目的來建造,在中后期又超越了這一目的,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實現了對藝術的追求。何鏡堂院士曾提出“兩觀三性”,其中三性指的是建筑設計要符合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建筑是地區性的建筑,我們不能脫離區域去探討建筑的特征。開平碉樓在興起、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建筑特征是對當地地域、文化和時代很好的應答。這啟示我們在當代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實際進行設計,以地域性作為建筑賴以生存的根基,以文化性提升建筑的內涵和品位,以時代性體現建筑的精神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建平.碉樓:多樣性與地域性的應答[J].華中建筑,2011 (12):157-160.
[2]王滔,王展.巴渝地區碉樓建筑與山地人居環境——以豐盛古鎮碉樓建筑為例[J].重慶建筑,2007(3):32-35.
[3]開平碉樓:2001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文本[Z].
[4]熊志嘉,麥恒.客家圍屋建筑功能、形象和技術特點例析——從人文與科學的角度[J].江蘇建筑,2015(2):1-3,10.
[5]杜凡丁.廣東開平碉樓歷史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5:18-30.
[6]王立明,于莉.開平碉樓屋頂形式設計手法探討[J].華中建筑,2009,26(12):220-223.
[7]申秀英,劉沛林,Abby Liu.開平碉樓景觀的類型、價值及其遺產管理模式[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4):95-99.
[8]薛穎,程建軍.開平碉樓的建筑裝飾藝術[J].民族藝術研究,2013,26(1):116-121.
[9]汪薇.關于我國民居建筑藝術中碉樓的探討[J].山西建筑,2007,33(32):62-63.
·結構·抗震·
Analyses of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Kaiping watchtowers based on the regional context
Xiong Zhijia1Mai Heng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Fine Art,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86,China; 2.Architectural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Abstract:Combining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Kaiping region,the paper explores Kaiping carved building history origin,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properties,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Kaiping carved building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nd finally points out that:Kaiping carved building design meets regional,cultural and times demands.
Key words:Kaiping carved building,natural environment,cultural environment,architectural properties
作者簡介:熊志嘉(1995-),女,在讀本科生;麥恒(1985-),男,碩士,工程師
收稿日期:2015-10-26
文章編號:1009-6825(2016)01-0038-03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