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慧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轉變傳統而單一的教學模式,倡導教學模式的多元化,強調高中生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積極參與的合作學習模式.在多年的高中教育教學過程中,筆者一直積極探索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效率的方法.本文結合理論和牛頓第三定律教學實踐進行分析,談一談本人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式學習的思考和體會.
1 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式”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新的物理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敢于實踐的精神,幫助他們對基本知識與技能的熟悉和掌握,強化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而所謂參與式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全方位地介入到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課堂模式,通過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和學生彼此間的合作,激起他們主動學習的動力,這對學生科學態度的養成、科學素養的提高大有裨益.實踐表明:當下的學生渴望自由的課堂,而且他們參與活動和交流的水平都很高,因此我們的學生有進行參與學習的能力和意愿.相反的一面,學生厭倦被動地學習方式,對單一的灌輸式的物理教學有排斥的心理,而作為高中物理教師,我們對此情況也非常理解,我們也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改變這一現象的教學方法.因此,在高中物理課堂引入參與式的學習是物理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要求,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得到展現自我個性的機會,使自我價值得以體現,也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心;物理教師也從原有的單一化“填鴨式”的教學中得到解脫,在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中達成教學目標,這些對提升物理課堂的效率有著明顯的作用.
2 高中物理課參與式學習的應用
基本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也是學生學好高中物理的必由之路,在日常的教學應該予以重視,然而,有些教師認為這些東西只需在新授課時和學生簡單地灌輸一下,再配合上一定數量的習題反復訓練就可以了.實踐已經證明這一教學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它對高中物理教學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反之,在進行教學時,我們不采用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而是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新課學習中來,讓他們通過體驗、質疑等活動的參與來不斷地激活他們的思維,在彼此討論和總結中切實感悟概念和規律的構建過程,這不僅有助于物理知識的習得和內化,更有助于學生物理思想的養成和科學方法的掌握.
案例 “牛頓運動定律”在人教版教材第四章第五節中以單獨一節進行呈現,但是學生在初中物理的學習已經有了相關內容的滲透,初中物理教師都會對此進行相應的介紹,有的講解還非常詳盡;而高中物理的第三章“相互作用”中,力作用的相互性經常被用于受力分析,因此部分物理教師經常忽視本節內容的教學,往往是一帶而過.然而,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只是將“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是不夠的,學生根本無法據此理解不同運動狀態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和特點,某些認識上的誤解直接導致學生在某些問題上處理的錯誤,其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直接參與到學習中來,沒有真正參與自我知識的構建活動中,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只會給學生提供膚淺的認識,其結果不僅是某一知識點的缺陷,更影響了學生的整個物理知識框架的構建.以下介紹筆者將參與式學習應用于本節內容的相關教學活動.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通過講述項羽可以“力拔山兮”,卻無法舉起自己的身體,進而引述《論衡·效力篇》來談中國古人對力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解,導出牛頓對第三定律的總結.
(2)參與探索——學生自主閱讀并學習教材內容.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構建,到實驗的設計,以及規律的總結,人教版教材都有詳盡的說明,教師在課堂上劃出相應的時間交給學生,并將彈簧秤等必備的實驗器材發到每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思考、實驗、討論、質疑、總結等活動中.在學生自我參與的同時,教師也可以適時介入,給予方法上的點撥.這樣操作可以激活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他們的思維空間在參與式學習活動中得以大幅拓展.
(3)參與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進一步點燃課堂氣氛,讓學生進一步融入參與式的課堂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升學習效率.
教師:通過自學,你對概念和規律有不理解的地方嗎?可以提出來,大家交流一下.
學生甲: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到底誰是前者,誰是后者?
教師:鼓勵同學集體思考和討論,給出答案.
學生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對的,就像數學上“相反數”的概念,描述上可以用“互為”這個詞來描述.
教師:能舉出相應的例子嗎?
學生乙:比如放在地面的物體與地面之間的壓力和支持力,壓力成為作用力,支持力就是他的反作用力,反之亦可.
教師:評價學生的答案,并進一步完善.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從物理的角度來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于研究對象的不同,還是剛才的例子,物體在給地面提供壓力的同時,“反”過來會受到地面給他的支持力.所以概念上,將這對力成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學生丙:(學生接著還會提出問題)如何理解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描述中“總是”二字.
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兩個彈簧秤對拉的實驗,并借助DIS系統,讓學生更為直觀地觀察到牛頓第三定律的同時性,進一步引導學生參與到總結、陳述、舉例的過程中.
(4)參與體驗——結合舉例、游戲等方式,讓學生聯想、感受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和變化.
教師:以人走路過程中的靜摩擦力為例,人在行走時,腳掌會蹬地面,腳底給地面作用力的同時,地面給人向前的靜摩擦力,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例子?
學生:劃船時,船槳和水之間的作用力;踢球時,腳與足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小游戲,兩個學生穿上旱冰鞋,前后站好,后面的同學向前推前面的同學,讓他們各自感受自己的運動,并相互交流體會,并引導學生總結,完善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
3 反思與體會
這節課讓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到“牛頓第三定律”的概念建立、規律總結、實踐體會中,切身感受到相互作用力之間的關系,教師提供器材、空間、時間,引導、鼓勵學生勇于參與,積極交流,在學習本節內容的同時,也進一步完善自我探究的方法,提升自身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
實踐表明:將參與式學習運用于高中物理課堂是大勢所趨,它能有效地變革沉悶的灌輸式物理課堂,它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物理規律的探索中,使他們的科學素養得以真正的提高.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將此方式進一步融入我們的日常教學,在不斷地實踐中,完善參與式學習的課堂整合,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學習物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