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民
為了提高學生成績,很多教師教學過程中會采用的做法,往往是督促學生做大量的練習,不斷提高習題難度, 教師在課堂拼命灌輸知識,講解解題技巧.所謂“做題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有多少學生可以“做題百遍”,又有多少學生有大把毅力 “鐵杵磨成針”.課堂上教師不遺余力的知識講解,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接收機器.扼殺了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和樂趣.其實純粹知識點的灌輸和考察,學生沒有在自己心里明白知識的真正內涵和價值,這些知識很難融入到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中,這樣學生就變成為了考試而學習知識.教學過程應是引發學生去感悟的過程,這才能充分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去理解,把教師傳授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1 感悟不可能憑空產生,而是需要知識的積累,需要一定的邏輯分析
奧斯特教室授課,做實驗時,發現了磁針發生偏轉,而這一現象在學生面前出現,學生并沒發現它的特別之處,奧斯特卻發現了電與磁的驚天關系.從看到現象到想到電磁關系可能就幾分鐘的時間,但奧斯特對電與磁關系的研究卻花了大量的時間:奧斯特1812年就開始研究電與磁的關系到1820才發現電與磁的聯系,他整整用了8年的時間.從奧斯特發現電磁關系這一史實可以看出感悟需要知識的積累.雖然要讓學生感悟的知識相對于奧斯特所感悟的電磁關系要膚淺,但這些感悟仍然需要知識的積累.這些積累來源針對性較弱的學生日常生活對現象的觀察,來源于針對性較強的教師演示實驗,以及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高一運動學中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到了好幾個公式,這些公式的學習成了學生學習的難點,當學生遇到這種困難的時候,教師要及時引導,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下,學生也會有著不同的感悟.先把學過的公式放在一起.
以上的引導應注意,上面給出的是引導的方向,而不是讓教師在教學中直接給出結論.以上的感悟點較多應可分批多次在適宜時機引導學生去感悟.當然,由于這部分知識在高中物理中最為前面,也可當成高中物理學習方法指導一次性給出,給學生一個示范,有利于學生更加明確學好高中物理需要融會貫通,亦可在高三物理總復習時系統給出有利于學生用更少時間進行更好復習.這些感悟同樣需要一定量的練習,為使學生更為有效地學習,教師在選用題目時盡量選用有代表性的、有啟發性的、有成果性的.有代表性的也就是說學習一題能概括一部分內容.有啟發性的也就是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引起深思,學生即不陌生,又不能完全認識.即不是唾手可得,又不是高不可攀.學會之后,印象極深,回味無窮.有成果性的也就是使學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得以精神上的滿足,激起更進一步的努力,求知的渴望.學生逐漸感悟會得到很多,公式可以先從簡到繁,后從繁到簡.前面教師的引導會顯得很重要,引導的過多,變成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學生沒有感悟,或是感悟的很少,起不到激發學生因感悟而帶來對物理的興趣,保持學習物理的持久動力.教師的引導不一定就會讓全部學生得到感悟,但教師的引導方向必會給學生播下一顆種子,只要不斷地澆水、施肥,而學生又努力汲取營養,必可破繭成蝶.
人們經常提到“厚積薄發”,對“蘋果落地”大多數人熟視無睹,但牛頓卻能砸出個萬有引力,說明知識的積累是引發感悟的基礎,感悟不可能憑空產生,而是需要知識的積累,需要一定的邏輯分析.
2 學生的感悟不一定是對的,也可能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成立的
例如在學習v-t圖象中學生就會由面積代表位移感悟到物理圖象中,只要縱軸和橫軸所代表的物理量的乘積恰好是另一個物理量,那么圖象所謂成的面積的數值就代表這個物理量的大小.如s=vt,v-t圖象與t軸圍成的面積的數值表示位移.然而,并非所有的物理圖象中,縱軸和橫軸所代表的物理量的乘積恰好表示另一個物理量,圖象所圍成的面積的數值都代表這個物理量的大小.如在電學中電功率P=UI,U-I圖象中的面積就不代表電功率.教師在檢查中要注意觀察學生,多與學生交流,以便了解學生中普遍具有的錯誤經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有針對性的教學,特別是在基本概念的教學中對于物理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介紹清楚,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概念,并幫助學生分析其錯誤認識產生的根本原因,這才能達到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所以說,去偽存真是引發正確感悟的必要過程.
學習中得到的感悟不一定是新知識新內容,其中大部份是教材中或是教參本來就有的,有的是教材、教參沒有的,但有些課外書有體現的,有的感悟是教材教參及課外書都沒有的.對這些感悟有必要進行檢查,以甄別其對錯.得到的感悟是在什么條件下得到的,什么條件下感悟到的結論是正確的,什么條件下感悟到的結論是錯誤的.這些檢查可以是學生間的互查,讓學生去討論去分辨,在討論中得到真知.也可以讓學生準備一本筆記本,一有感悟寫下來,給教師去評價.把正確的感悟留下,找出錯誤感悟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好進行感悟.
學好物理的關鍵在感悟,學生在十幾年的生活中形成的經驗在腦海中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也常常是以生活經驗作為學習的起點,當發現自己的經驗與所學知識矛盾時,學生便會感覺到困惑不解.對于一些善于分析思考,勤于實踐、敢于接受新事物的學生來說,他們會把新知識與自己在生活中所見的進行對比,從中找出自己錯誤的根源,引發正確感悟,更好更快得到感悟,這樣的學生在學習物理時一旦入門便能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