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佳雯
智能化供應鏈金融的春風,讓中國的交易銀行業務萌芽。在企業端需求延伸和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國內商業銀行紛紛布局交易銀行。
“這可能是順應輕型銀行發展的重要嘗試。”經濟學家、央行研究局原副局長景學成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對近年來國內商業銀行發展交易銀行業務的探索做出評價,“商業銀行紛紛開始嘗試為企業提供更高效率、更精準化的全線上金融服務,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有更切實的服務意義。”
2016年3月10日銀行業的第32場例行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獲悉,中信銀行正計劃從整合產品條線、優化業務流程、重塑營銷模式、強化渠道服務、升級系統平臺等五方面,加大力度向交易銀行轉型。
企業端需求延伸
交易銀行,指的是商業銀行面向企業客戶并針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采購銷售等交易行為而提供的銀行服務,具體包括采購銷售過程中的收付款服務和針對貿易過程的融資服務(含針對企業自身的貿易融資和針對企業供應鏈企業的融資)。
中信銀行副行長楊毓在發布會上表示,中信銀行自2015年11月推出交易銀行品牌“交易+”后,對公業務向“互聯網+”邁出了重要一步。
景學成分析,國內多家銀行爭先恐后布局交易銀行業務的根源在于企業端需求呈現,并且有日益豐富延伸的趨勢。
經濟新常態下,企業經營面臨的挑戰除了發展難、經營難、市場難、盈利難、融資難外,還有經營理念的重塑、商業模式的轉型、交易流程的再造、交易平臺的升級、交易渠道的搭建、交易同盟的構建、交易風險的控制、商業資源的整合、商業趨勢的把握等問題。
國內商業銀行中最早試水交易銀行業務領域的是招商銀行。2015年1月,招商銀行正式撤并總行現金管理部和貿易金融部,新設交易銀行部,定位為包括現金管理、對公支付結算、貿易融資、供應鏈金融、跨境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公司金融產品部門。
不同于傳統的公司金融業務,交易銀行旨在將企業的財務端訴求和業務端訴求相連接,通過打通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幫助企業獲得開展業務所需的信息資源,以銷定產,實現業務發展的快捷化。
“今年,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銀行端轉型發展交易銀行業務將成為趨勢。”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陳穎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預判道。在陳穎看來,中國的交易銀行伴隨近年智能化供應鏈金融的春風而萌芽,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
除了招行已組建交易銀行部之外,交行、浦發、民生也提出向交易型銀行轉型的思路,而作為交易銀行主要業務,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和現金管理業務也普遍在大中型商業銀行開展。
“嵌入式”服務
“過去銀行習慣閉門做一個產品,單向推送給客戶,現在是上門為客戶量身定制產品。”招商銀行交易銀行部的一位內部人士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透露,相比以往的“散打時代”,招行的交易銀行部運行一年多以來,獲客效率和質量都有很大提升。
支付結算、現金管理、供應鏈融資和貿易融資是交易銀行基礎業務的四大板塊。陳穎分析,相比一般貸款服務,交易銀行團隊對客戶作“嵌入式”服務,能更有效地維護客戶關系。其中的融資業務有交易控制為基礎,銀行掌握商品信息和抵押權利,能更有效地把握風控。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了解到,招行交易銀行部這一年多來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在各地分行也建立相應部門,與總行交易銀行部形成前中后臺的協作關系;二是總行運用“名單制營銷”等手段,捋順產品經理、專營團隊的管理和考核機制。這樣就拉出了一條垂直的業務線,避免區域化、割裂式的管理。
垂直管理后,招行更能集中力量,為客戶提供超出貸款范疇的一攬子服務。據這位內部人士透露,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要求交易銀行部拿出綜合解決方案,“要成為客戶的主辦銀行”。
田惠宇十分關注交易銀行部是否深入客戶一線。他評價交易銀行業務做得好不好,主要看能否把公司業務做成一個個“朋友圈”:“大家是朝九晚五地上班,還是跟客戶泡在一起解決問題。”
而如今中信銀行力推的“交易+”,被楊毓看做是中信銀行運用互聯網思維對交易銀行理念的豐富和發展。
據中信銀行銀行部現金管理中心市場發展處處長助理高彬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介紹,“交易+”除滿足企業日常交易活動所需,還能借助中信集團綜合服務平臺,以撮合交易的方式幫助企業實現交易活動的眼神,滿足企業交易過程中的渠道搭建、平臺升級甚至資源整合等各種需求。
“由于中信集團拿的是金融全牌照,因此可利用內部協同,調動證券、基金、信托等多層次的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企業需求,而不僅限于銀行的產品和服務。”高彬解釋道。
高彬以海爾電商供應鏈金融項目為例分析,在該項目中,中信銀行一方面通過支付結算、實時在線融資、在線物流管理、自動預警等多種線上化服務,幫助海爾集團提升供應鏈管理能力,實現銀企跨界合作共贏。
另一方面,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方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該項目自2014年9月上線以來累計為200戶海爾經銷商發放融資5.1億元。
“該項目創造了銀行業與制造業在供應鏈金融領域合作的新模式。”高彬說。未來,中信銀行還將應用這種模式,為更多中小企業客戶提供普惠、高效的金融服務。
事實上,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對交易銀行業務的定位也略有差別。陳穎分析,民生銀行主要以貿易金融和供應鏈金融為核心業務。招行、浦發則整合貿易金融和現金管理業務,提供綜合解決方案。中信如今的重心更多放在“互聯”的線上生意。交通銀行則把交易銀行業務延伸到金融市場同業交易品種。
人民幣國際化機遇呈現
“相比國際領先銀行,我國交易銀行業務在全球性的服務能力、產品的豐富程度、統一的運營系統、人才儲備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景學成坦陳,目前我國的交易銀行都處于剛剛興起的試水階段。
交易銀行的“標準制定者”當屬德意志銀行。德意志銀行環球金融交易業務部大中華區總經理Carl Wegner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曾將定制化與標準化,列為銀行在開展交易銀行業務,尤其是協助企業建立現金管理方案時的兩個關鍵,并且強調先解決標準化再解決定制化。
在標準化方面,德意志銀行的現金管理服務已形成了一個基于電子銀行平臺的完整服務體系,并能支持十幾種語言。在此基礎上,企業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定制服務和操作。
在交易銀行業務中,花旗銀行也打造了強大的國際化電子平臺,并在組織架構上采取豎線管理,突破以地域劃分板塊的束縛。
全球范圍內,交易銀行已經成為銀行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其規模與投資銀行業務相當,共同作為企業金融業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交易銀行的特點在于低風險、低資本占用和收益穩定。國內銀行端面臨經濟下行和供給側改革的雙重壓力,也在向交易銀行轉型的路上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呈現,包括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外資銀行正在將跨境現金管理、跨境流動性管理業務,和跨境貿易融資業務作為交易銀行的重要業務。